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1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课文,是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的又一篇展示多姿多彩的民居、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文章分为两部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分别介绍了客家土楼和傣家竹楼的的民居特色和民风民俗,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传统。”[1]客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祖祖辈辈生活在土楼里的客家人,用聪明智慧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客家土楼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淡薄,很多学生对家乡的传统文化不甚了解。因此,充分利用土楼文化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获亲身实践的体验,激发学生寻根尊祖、爱国爱家的情怀,也为举一反三学习其他特色民居的文章作铺垫。
一、立足课文,在语文实践中积累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客家民居》介绍的恰好是笔者家乡的永定土楼,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开展以“各具特色的民居”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1.搜集土楼资料,了解土楼民居
中国民居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历史遗产,古老独特,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学习《客家民居》,首先要认识了解土楼。课前,学生广泛阅读,查阅资料,认识各具特色的土楼民居。教学时,先请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展示各具特色的土楼民居,让大家欣赏:学生们有的张贴收集的***片,有的播放录像视频,有的出示自己的简笔画,有的结合自己的旅游谈体会,有的写成调查小论文……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在交流中,学生们对土楼民居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后,要求学生向家长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座土楼民居。
2.摘抄土楼楹联,品读传统文化
客家人的祖先在治家、立身、待人接物等方面,都体现了客家文化特征。龙岩的客家土楼修建于清朝末期,正是大兴对联时期,富裕乡绅们花巨资修建土楼后,便请名人志士题写对联,因此对联甚为可观。比如,承启楼大门上的对联是“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们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勤奋好学的美好愿望”[2]。教学时,学生们亲自到永定土楼群摘抄楹联,结合课文中出现的“对联”“对联故事”等,认知土楼楹联的特点、对仗形式,品读对联内涵,了解土楼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远深厚,学习客家人团结友爱、勤俭持家的好品质。
3.搜集客家俗语,丰富语言积累
我国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各族人们总结创作了丰富多彩的经典语言。教学时要求学生收集客家格言,俗语,谚语和歇后语,拓展课外语言积累。比如,上网搜集,查阅报刊杂志,访问村中老人,询问家长等,然后将它们分门别类摘抄在“采蜜本”上,定期评比谁收集积累得又多又好,并且学会灵活恰当地运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同时布置学生动手编写《客家土楼》手抄报,进一步学以致用,体会客家传统文化的内涵。
4.趣说土楼故事,提高口语能力
本单元教材安排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学习完本单元的课文,组织学生开展“趣说土楼”讲故事比赛。客家土楼的故事内容丰富,流传甚广,为了更好地传承客家土楼故事,弘扬土楼传统文化,先让学生收集客家趣闻故事,家乡的名山胜水古迹传说以及红色文化等。然后要求在小组内交流,做到内容充实,语言流畅;听者认真倾听,理解内容,提出疑问,听后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人人参与,推荐优秀选手,参加班级决赛。最后开展班级讲故事比赛,争当“讲土楼故事能手”。活动结果公布表彰,简讯报道,并把搜集来的的客家故事,分门别类整理补充,编写成《客家土楼故事》专辑。
5.感受民风民俗,训练写作能力
本单元教材的口语交际主题是“民风民俗”习作训练。笔者把本次习作要求定为“学写导游词”,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学写导游词”能力,特意组织学生参与“土楼之旅”旅游团活动,看听专业导游带领游客参观讲解土楼。学生们兴趣盎然,感同身受,大大激发了写作热情。徜徉于山水间,穿梭于土楼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写起导游词顺手拈来,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比纸上谈兵好多了。
二、拓展延伸,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在学习《客家民居》之后,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应该拓宽语文学习领域,让学生开展更广泛的民风民俗学习,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也以此纪念祖先曾经走过的历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1.广泛搜集民居资料
课外,学生通过***书、网络、调查访问等多种渠道,广泛搜集民居资料。如:北京四合院、土家族吊脚楼、皖南民居、蒙古包……引导学生交流搜集的各民族民居资料,了解建筑风格,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从而增长见识,赞颂各族人们的聪明才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2.大量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民居素材,教师让学生参考《客家民居》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进行其他民族“特色的民居”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活动。(1)当导游。自行撰写导游词,创设情境,模拟旅游,扮演导游,向游客介绍我国的一处民居。(2)讲故事。从收集的资料中,选择一个关于民居建筑、生产、生活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同学们听。(3)写调查报告。学习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和语言表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调查报告中去,展示自己是如何进行民居的调查研究。(4)手抄报。办一期手抄报,***文结合,将民居集中展示。(5)作品集。将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收集的资料、故事、自己写的导游词、调查报告等优秀作品整理成书册。
作者:郑玲琳 单位:龙岩市溪南小学
参考文献:
[1]吴昊.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4-5.
[2]百度文库.第二单元教案[EB/OL].[2012-08-26]..119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2
【摘 要】民俗文化资源是中职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当注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一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促进教学成效提升。重点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以民风民俗研究为切入点,有效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能力;以民间工艺观摩为着力点,有效开展作文写作训练教学;以民间活动分析为提升点,有效发挥语文教学延伸功能。
【关键词】中职语文;民俗文化;融合
在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动力低下成为了影响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方面。如何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教学内容与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整合各种乡土资源,让语文教学内容变得活泼丰富,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民俗文化积淀了各地区深厚、丰富的传统文化,将这些资源与语文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这些方面的民俗文化因素,较好地实现了教学成效提升的目标,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以民风民俗研究为切入点,有效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能力
各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与进步中,会逐步形成形式、风格迥异的民俗民风,虽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遗失不少,但是其中许多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还是能够保留下来,成为了地区文化中的靓丽风景。中职教学培养目标与普通高中具有显著的差别,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了重视程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强化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其中调查研究以及撰写调查报告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训练,以民俗民风为研究的内容,既切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成效。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以本地区流传下来的春节民俗民风作为研究对象,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透过现象追根溯源,了解发展的由来。学生领到了这样的语文学习任务,非常兴奋,利用假日时间向自己的亲朋好友进行了解,并回忆自己过年时的各种习惯,写出了质量较高的调查报告,并总结出了吃米粉圆子寓意“团团圆圆”、敬财神企盼“收入节节高”等群众朴素的愿望,增加了对春节民风的了解,同时提高了调查研究与总结分析的能力,对于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增添了一项重要技能。实践证明,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紧密结合民俗文化方面的内容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仅实现了传承和发扬民间文化的目标,而且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各种技能,这样的综合素质培养将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能够产生积极作用。
二、以民间工艺观摩为着力点,有效开展作文写作训练教学
民间工艺是中华艺术的瑰宝,本地区在民间工艺制作方面享有盛誉,孤山泥狗子就是产自靖江的传统工艺品,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巨变,仍为当地人所喜爱,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孤山泥狗子已经走出了靖江,走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成为了靖江文化的重要使者。针对中职语文教学中“作文难”现象,笔者决定从丰富学生感知、增加写作素材积累入手,组织学生到本地区较大的“李记工艺品铺”进行参观,已经81高龄的李老师傅专门出面接待了我们,向学生介绍了孤山泥狗子的选材用料、生产工艺、文化寓意、发音原理等方面内容,同时安排我们参观了生产车间,学生还与技工进行了互动,亲自动手捏一捏胎坯,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这一民间工艺品的了解,而且兴趣盎然。在结束观摩活动之后,笔者趁势引导,要求学生以这一次观摩活动为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习作训练。学生有的从孤山泥狗子的生产原理和工艺环节入手进行描写,有的从历史传说入手进行描写,有了生动的实践活动作为基础,学生思如泉涌,下笔有神,整个习作指导成效非常生动、高效。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的圈子里,即使对于身边的民间文化也不是非常了解,发掘这样的资源服务于语文教学工作,尤其是服务于作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效等方面,还是具有极为明显的成效的,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借鉴。
三、以民间活动分析为提升点,有效发挥语文教学延伸功能
靖江地区在民间文化活动方面可谓多姿多彩,腰鼓成为了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群众性活动,尤其是老年妇女腰鼓队更是出名,在省内外都享有盛誉。小狮子舞是极具靖江特色的民间舞蹈,在省内比赛中频频获奖,秧歌舞、龙灯舞等活动也深得群众热爱,活跃在城乡大地。这样丰富的民间艺术活动成为了靖江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中职语文教学延伸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在对这些民间艺术活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分组对流行在本地区的民间艺术活动进行资料搜集,各个小组之间分工明确,有小组搜集***像、视频资料的,有小组搜集名角明星资料的,也有小组负责电脑软件***、后期制作剪辑的。经过一个多周的充分准备,笔者组织学生讲搜集的资料汇总起来,开展筛选、编辑、制作等工作,编写介绍词,运用电脑软件进行***像编辑和视频插入,以班级普通话最为标准的学生录音,制作成了一集《咱们靖江真精彩》电脑宣传片,以群众性民间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通过大量的***像与视频,并辅之以一定的文字介绍,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靖江民间文化体育活动方面的显著业绩,并由此展示了靖江人良好的精神风貌,效果非常显著。学生还将宣传片赠送给旅游部门,受到了充分肯定。这一活动较好地锻炼了学生资料搜集、文字编写、朗诵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成效较为显著的综合学习活动,成效非常显著。许多学生从这样的活动中也获得了成功的乐趣,增长了才干,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为浓厚了。
综上所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民俗文化方面资源的发掘与整合,更好地服务语文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第四中学)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3
提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专靠阅读课、作文课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有效活动机会,优化活动条件,形成活动教学机制,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进而不断发展其创造力,使其获得全面和谐、活泼主动发展。
关键词: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 活动 ;社会 ;民风民俗 ;调查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但是当下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占主导地位,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很少有教师关注和研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结果阅读、作文课没少花费时间和精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目前很多大学生的语文素养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现在语文教学多、慢、差、费的原因有很多。但我想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脱节,单纯为学语文而学语文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己任,更新观念,改革教法,提供和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语文综合实践学习应该怎样呢?本人结合自己平时的语文综合实践学习,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一、语文综合实践学习与学校举行的活动相结合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学校为了贯彻***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每学期都要举行一些大型活动。比如,我校经常举行“学***、树新风、见行动”、体育节、诵读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这些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体育、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如果把这些活动与语文综合实践学习相结合,那么二者就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语文综合实践学习与社会调查活动相结合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怎样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呢?在学习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我组织学生举行了一次“保护环境我有责”的社会小调查活动。主要内容是调查家乡环境污染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小组调查污水排放问题。他们通过走访和实地调查,发现马路边设有许多小吃摊点,摊主随意乱倒油污水,导致路边的树木和绿化带遭殃。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此外,居民区的生活用水直接排入沙颍河,严重污染了沙颍河。他们通过走访居民,了解情况,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并向市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他们的建议得到高度重视,市相关部门加大治污力度。当学生看到街道整洁了,河水变清了,别提多高兴了。总之,学生通过这类社会调查活动,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是课堂上和书本上永远也学不来的宝贵财富。同时,他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在他们的心中已扎根发芽。
三、语文综合实践学习与民风民俗活动相结合
现在,我们国家比较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每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要放假。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接触生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传统文化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扎根。可是很多老师都忽视了放假的初衷,认为随便给孩子布置点作业,让他们痛痛快快地玩两天就完事了。其实,这是语文综合实践性学习的绝妙的机会。比如,在今年的清明节,我是这样布置孩子语文综合实践学习的:1.搜集有关清明节由来相关资料以及与清明节相关的诗词和文章,出一期关于清明节的黑板报或手抄报。2.调查我们这一带有关清明节的民风民俗,写一份调查报告。3.随父母一起去为先辈扫墓、添坟、献花、烧纸等活动,祭祀先祖,缅怀先祖。或者和父母家人去郊游踏青或到风景区旅游。然后写一篇内容真实的文章。假期结束后,学生举起他们办的一张张***文并茂、内容详实的手抄报在班里展示;把一份份洋溢着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风民俗的社会小调查报告和同学们交流;把一篇篇感受真切,描写细腻的作文给老师和同伴们炫耀。 当然,在中秋节的时候,也可举行中秋咏月诗文朗诵会。这样的综合实践学习,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他们都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其中。她们在综合实践学习活动中,既传承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极大提升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综合实践性学习,既符合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学以致用,又具有现代社会学习的特征——终身学习。“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而语文综合实践学习就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孩子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拓宽了语文学习与运用的领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