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个纷繁扰攘的世界,有人迷惑了,有人动摇了。
有人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且在香车美酒中畅享青春年华;有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写书读书不如买书卖书,财富才是成功者的标志;也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那么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相继毕业即失业,工作才是王道。读书若此,又何必在雪地里囊萤映雪、在断墙边凿壁偷光?有人问:还要将读书进行到底吗?
氤氲千年的翰墨飘香,绵延万载的书韵流淌,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里难道已不能从容地散放出淡雅出尘的清香吗?我不信。如同三十年前北岛坚定的呼喊,“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足以长才。”读书如此静雅,如此炫美,如此聪慧,怎么可以停止?书,当然要读。读书是一件痛快的事、绚烂的事、必然的事。
读书是一件痛快淋漓的事,嬉笑怒骂皆是文心蕙质。读书写作的人,能在读写间挥洒自我的真情真性,如同上瘾,如同痴迷。傲岸的诗人李白酒后狂语“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向往“轻裘肥马与朋友共”,“载妓随波任去留”,人生潇洒飘逸,俗不能拘;放迹山水的李商隐骑一头青骡,执一方锦囊,于青山绿水间徜徉寻觅,书写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人生山水明媚,随心率性;倔强的柳三变“奉旨填词”,三试方中,以绝尘高才填坊间小词,“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流连勾栏酒肆,身后为红粉知己捐资所埋,人生穷而不困,潦而不倒。谁记得大宋皇帝姓甚名谁?唯有我浮尘浪子得万世词名。
读书是一件蓄势待发的事,平淡的太久必将归于绚烂。古人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的,读书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它需要在平淡中积蓄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上下求索,在求索中渐行渐远,自得其乐。有一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如晚唐诗人杜荀鹤的《小松》诗所言,“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读书的人,就像小松一样,可能被人忽视,可能埋没在杂草丛中,甚至被人嘲笑,可是一旦凌云直上,长成参天大树,又会受到人们的赞美和敬仰。长远地看,读书不能速成。速成的不是读书人而是知识的掮客,掮客不把读书看做修身的途径却把它视为晋身的阶梯,于是乎宦海无涯知识为舟,目的达到,舟弃人走。江郎才尽,非彩笔不翼而飞,乃废读辍笔所致也。前人之殇,后人之戒。在战栗中获得新生,在颤抖中取得进步,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每一次都手不释卷,每一天都与世奋争,总有一天破茧成蝶,化而为鲲,“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读书既美且大,读书人,能以其道德文章“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这让我心驰神往,手舞足蹈。我喜欢透过一双醉眼,看国破家亡的杜甫吟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看颠沛于两宋之间的李清照在凄凄惨惨戚戚中寻寻觅觅,看余秋雨一腔悲悯上下求索地踏出一条绵延古今的文化苦旅,看易中天指点江山谈笑间将一部三国讲得老少皆宜。有人说季羡林死后再也没有大师了,没有大师的时代真是一个悲哀的时代。
不同的人读书有不同的契机,但皆有必然的理由。或取诸怀抱,或放浪形骸,书中的乐趣恐怕也唯有读书的人自己才能清楚吧。70后读书,是希望学习改变命运,因为他们的环境太苦。吃过太多苦,所以不怕读书的苦反而读出了书中之乐,于是他们吃饭走路上厕所都在读书,连睡觉都不忘读书,终于诠释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东方微明。80后读书,是为了圆一个梦,一个源自父辈长于己身的梦想。他们面对激烈的竞争已不再惶恐或彷徨,而是将梦想照进现实,坐拥书城憧憬未来,终于还原了“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的意韵散落。90后、00后读书,不也会有其必然之因和独享之乐吗?
相家东门有一家书店,占据着街区最繁华的地段,挺立于烟熏火燎的烤肉铺和高声叫卖的瓜果店间,卓尔不群,玉树临风。其主人必是清雅之士,店外挂着一幅黑底金字的对联: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