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 arshall M cLuhan)1964年在他的代表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Marshall McLuhan)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他认为,随着广播、电视以及其他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将大大缩短,无论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只要拥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就能像所有人一样同时得到最遥远地方的信息。人类社会将重新实现“村落化”,整个地球上的人类将如同在一个小小的村落里生活一样。
麦克卢汉将地球村分为传统的地球村和赛博空间的地球村。又将传统的地球村分为广播地球村和电视地球村。他用3个比方来区分这3种不同形态的地球村:广播地球村是儿童的村落,电视地球村是窥视者的村落,赛博空间地球村是参与者的村落。广播地球村的人,无论年纪大小都成为匍匐在父亲脚下的孩子。他们的国家并没有成为村落,因为村民都是可以争论,可以讲民主的,而是变成了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凡是能够听到广播的公民,都成了没有权威的家庭成员,成了孩子。“电视把一些正在进行的事情带进他们的客厅时,同时也把他们带到了事情的现场,目睹事情的发展过程。肯尼迪被刺事件使人感到电视使人深度参与的力量。电视能生动展示参与的过程和各种事态形势的发展,这是其他媒介不能做到的。通过电视,村里人从收听者变成了收视者,从小孩子变成窥视者。”过去那种只能听从于广播说教的小孩子成了坐在电视屏幕前关注时事发展动向的窥视者。希特勒利用广播演讲来鼓动德国民众支持纳粹战争,而肯尼迪时代美国民众则利用电视直播技术在电视屏幕前亲眼目睹了美国肯尼迪总统从竞选到被刺杀的全过程。在赛博空间,昔日那种民众紧密联系、相互交往的村落又重新建立起来,但这时的村落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成为一个全球层次上整体的村落。
在麦克卢汉看来,“地球村”的主要含义不是指发达的传媒使地球变小了,而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交通工具的发达曾经使地球上的原有“村落”都市化,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被迫中断,由直接的、口语化的交往变成了非直接的、文字化的交往。而电子媒介又实施着反都市化,即“重新村落化”,消解城市的集权,使人的交往方式重新回到个人对个人的交往。“城市不复存在,惟有作为吸引游客的文化幽灵。任何公路边的小饭店加上它的电视、报纸和杂志,都可以和纽约巴黎一样,具有天下在此的国际性。”
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有3个特征。首先,在电子媒介技术时代,生活在地球上的全人类融为了一个整体,部分和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其次,电子媒介技术使得民族、国家等概念都被瓦解或重构,在“地球村”里生活的人们的交往不再受空间局限,他们面对的是全球的人类,不再是往昔那种相互***的狭小空间和相互分离的时间段的囿固,人们都生活在一个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Centers everywvhere, marlins nowhere)深通和关系的空间;再次,电子媒介技术对人类生存空间的重新部落化,使人类又重新回归到一种无上幸福的境地,并体现着人类整体对无限和谐的追求,即“在电子媒介技术时代,我们身披着全人类,全人类就是我们的肌肤”。
麦克卢汉对现代传播媒介的分析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特别是当代青年人对20世纪以及21世纪生活的观念,他所预言的地球村在今天的社会已经变成了现实。
地球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现代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网络技术的全面运用,使地球村得以形成。因特网在现实社会之外,创造出了人类精神交往的第二空间。虚拟社区确实给了我们“天涯若比邻“的感觉。就网络的技术特性来说,它确实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让来自不同国家、地域、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网上自由交流,使人们与外界乃至整个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人类相互间变得更加了解了。地球村现象的产生改变人们的新闻观念和宣传观念,迫使新闻传播媒介更多地关注受传者的兴趣和需要,更加注重时效性和内容上的客观性、真实性。地球村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但这美好的地球村景色不过是一种幻像。就如同网络并不是现实生活,而不过是现实生活的镜像一样,网络上的平等交流抹煞不了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差别。甚至,即使是网络上的平等交流,也要受到国家的***治制度、意识形态等种种制约。即使经济条件许可,也不是每一个国家的公民都有同等的网络言论自由。各种***治经济权利正在不断寻找新的形式为网络信息把关。“***治、经济权利组织实际上掌握着网上最大的信息源,传播的控制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人们虽然拥有许多以前没有的选择和发表的虚拟自由,但仍然处于所在地区社会控制的大‘网’之中。……(言论自由的)战斗正未有穷期。”
(根据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的延伸》等相关资料编写)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地球村(global vill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