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主动配额制”的来源和历史演变。重点分析了我国在2005年与欧美达成纺织品服装协定、采用“主动配额制”的原因和利弊,可为我国今后处理其它产品的国际纠纷,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自愿出口限制 特保措施 纺织品服装协定
一、“主动配额制”的定义
主动配额制(又称“自愿出口限制” )是指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愿”规定某一时期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这一措施是为了避免进口国采用更严厉的进口配额措施。
“自愿出口限制”属于“灰色区域”措施的一种。是指有关国家间限制进口的非正式协议。因这些协议是私下达成的,透明度很低,故被形象地称为“灰色区域”措施。它的主要特征是:名义上是出口国自愿承担的单方面行动,实则是在进口国的压力下作出的;规避了关贸总协定中取消数量限制和非歧视性原则;协议一般包括提高产品价格、限制进口数量或进口监督等。
二、“主动配额制”***策的历史演变
五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欧洲经济恢复阶段的结束,欧洲共同市场的组建,以及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美国也开始调整其贸易***策姿态,由于受到GATT多边承诺的约束而不便运用关税手段,非关税壁垒的应用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对付日本低成本产品的竞争,在日本加入GATT时,西欧15个缔约方引用GATT第35条与日本互不适用GATT,以此来彻底保障本国市场不受日本产品的扰乱。后来,日本用了10年的时间与这些缔约方逐个达成双边协议,对一些敏感产品设置“自愿出口限制”,才换取了上述缔约方与其相互适用GATT。
1956年,美、日签署了历史上第一份“自愿出口限制”(VER)协议,日本承诺自愿限制对美棉纺织品出口,为期五年。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相继加入GATT。由于其计划经济和国营贸易的性质,他们被迫在议定书中接受了特保条款。
1961年达成的《国际棉纺织品贸易协定》(即短期纤维协定)第三条规定,“如果任何进口参加国认为,……,其本国市场由于某项不受限制的纺织品的进口而被扰乱时,该国应与出口参加国或有关国家进行磋商,以消除这种扰乱。”如果双方磋商未能达成“可为双方接受的临时安排来处理这种情况”,进口国可“采取临时性限制措施”。该协定允许成员在出现市场扰乱的情况下,对造成市场扰乱的出口国单独采取限制措施,实际上这是对GATT第19条保障措施条款的背离,允许特殊保障机制在纺织品领域的变相运用。
1986年9月开始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中的“特保”条款又被纳入了WTO《纺织品与服装协定》,允许进口方在自某特定成员进口的纺织品或服装增加并对生产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专门对该特定成员实施数量限制。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签订了《纺织品和服装协议》(简称ATC),确立了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的基本格局。根据协议,分4个阶段取消数量限制,到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体制宣告结束。
美国最早实施钢铁贸易保护措施是1969年针对日本钢铁工业的“自愿限制”。1998年俄罗斯对美国大量出口钢铁,引起了美国钢铁业的不满。为了促使克林顿***府采取保护主义行动,美国钢铁业进行了大量的游说和宣传工作。接着,美国和俄罗斯展开双边谈判,美国要求在此后5年中,俄罗斯对美国的出口应不超过1998年的水平,并把俄向美出口热轧钢数减少一半。美国人还明确地告诉俄罗斯,如果不签署协议,不自愿地限制自身的出口,5年内俄罗斯会因为美国的其它措施而遭受15亿美元的损失。数月后,美国商务部长戴力宣布双方达成自愿出口限制。据一些专家对美俄协议的评估,俄罗斯5年内要损失镀锌铁板出口将近1亿美元、生铁出口近1.3亿美元、条钢2.5亿美元。
三、中国实行“主动配额制”的启示
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纺织品出口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据海关统计,2004年我国纺织品出口达到了950亿美元,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份额的20%左右。中国已位于世界纺织大国之首,成为纺织品出口大国。随着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我国各大纺织企业少了“配额”这个困扰自己多年的累赘,都对国际纺织品出口市场充满了信心,一些企业押宝“配额取消”,而在数量上盲目扩张,部分老板过分看重低价策略,扩大出口似乎成了我国各纺织企业最为重要的目标。据海关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出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前7个月我纺织品出口达615亿美元,其中6、7月出口均突破百亿美元,单月增幅较前5个月有明显上升。其中上半年我对欧出口共计86.5亿美元,同比增长130%;6月份对欧出口达21亿美元,同比增长85%。美方宣称的初步统计数据说,前3个月期间,来自中国的衬衫、上衣及长裤,较上年同期的增幅超过了1000%;内衣进口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0%。但另一方面,中国纺织品却出现了明显的出口“量增价跌”局面。以美国为例,2005年第一季度,我国对美国新取消配额的产品中,出口价格跌幅超过50%的有23个类别,涉及金额2.7亿美元,占出口金额的15%,对其它地区出口也有类似情况。
在目前竞争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我国纺织企业蜂拥出货,这种“井喷”现象必然引起美国、欧盟的高度恐慌。欧盟最主要的担心是,在中国纺织品冲击下导致当地产业的失业问题。因此,欧盟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启动中国“入世”协定书中的有关纺织品特殊保障机制,以阻止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大量涌入欧盟。为防止取消配额后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进入2005年5月中下旬以来,中美间关于纺织品的摩擦持续升温。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的大量廉价纺织品出口产生了恐慌。2004年12月,65个国家的115个纺织行业组织签署了《伊斯坦布尔宣言》,鼓动并要求延长现行配额体制,限制中国纺织品在全球抢占市场。
在外部世界巨大的压力下,中国的选择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经过艰苦的谈判,2005年6月11日,中国与欧盟贸易委员会联合签署了《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备忘录》,终止了欧盟对源自中国的棉布、T恤杉等10类纺织品的调查,并决定到2008年,欧盟将对中国“全面开放”纺织品市场;同时,我国***府也作出了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主动配额制”的承诺。2005年11月7日,中美经过八轮谈判就纺织品达成一个暂时性协议:美国对中国纺织品的配额限制将要持续到2008年,限制的数量涉及30种中国纺织品和服装,涉及纺织品每年的增长率将被限制在10%~17%。
对中国这种不得已而采取“主动配额制”的作法,我国商务部部长的评价是:协议将为中国纺织品企业创造稳定的出口环境,也为欧美纺织品企业创造了稳定的进口环境,中国***府是一个负责任的***府。其重要意义是:
1.“主动配额制”不仅有利于改变我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不利地位,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倒逼式”机制,可以迫使我国企业转而生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最终实现我国纺织品行业的生产转型。在这项***策下,对质次价廉的商品压力较大,对质优价高的商品压力较小,这将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改变以往“靠低价优势抢占市场”的方法,转向提高纺织产品的附加值,走品牌经营的路线。
2. 与由进口国限制进口相比,我国通过加征出口税获得了在进口国以高于世界市场价格销售的价格加成收入;而如果征收反倾销税,这部分价格加成收入势必落入进口国***府的囊中。另外,由于此举可望减少贸易摩擦,我国出口企业相应可望减少应对反倾销官司的支出。
近年来,中国钢铁工业产量增长很快,从1996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以来,钢产量已连续十几年居世界第一。2005年,中国钢产量达到3.49亿吨,已经超过了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钢产量的总和,占世界钢产量的30.9%。估计2006年的钢产量将达到4.2亿吨,按照目前我国钢铁产能的扩张速度,在2007~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超过5亿吨几乎没有悬念。高增长可能导致中国钢铁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2006年预计出口4000万吨,韩国、美国和意大利是我国钢铁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2006年前8个月,中国对上述3国的出口量占到出口总量的43%。有迹象表明,美国有可能对我钢铁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2006年9月14日,我国5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调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其中142个税号的钢材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8%。而23种高附加值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不变,则有利于促进钢铁产业结构和钢材出口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增长方式转变、抑制钢铁投资增速过快和钢铁产能的继续扩张。这实质上也是我国采用“自愿出口限制”的明智作法。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佑林.论主动配额制与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世界经济与***治论坛,2005,5:37-42.
2. 卢先,王磊.特保机制的来源与演变[J].WTO经济导刊,2005.
3. 周巍.“双赢:自由与保护平稳的支点” [N].经济日报,2005-6-1.
4. 清江.“退税下调 意在长远”[N].世界金属导报,2006-9-2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主动配额制”的演变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