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荧屏,最引人注目的电视主持人,是跨央视和湖南卫视的主持人孔继宁。
比之亲和自然的主持风格,人们更关注孔继宁的“特殊主持”身份――之女李敏的儿子,一个在毛家的外孙辈中唯一与有过接触的人。
因为特殊的身份,现在孔继宁成为公众人物,对此他倍感压力,他感慨地说:“外孙的身份有时对我来说是一种负担。但同时这也是一种动力,让我多了一份‘不能给家庭抹黑’的责任感。”
在毛家的孙辈中,已进入不惑之年的孔继宁年龄最长,也是孙辈中唯一与有过接触的人。尽管外祖父的形象没有给他留下多少记忆,但来自外祖父的教诲和熏陶却一直影响着他的人生之路。孔继宁说:“身为的后代,外公在我们小的时候就告诉我们,不要靠家庭背景过日子,母亲李敏到了十几岁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而我和妹妹小的时候都严守秘密,从不说自己的外公是谁。所以我和妹妹都成长得比较轻松,充分接触了和大家一样的生活状态。我们自食其力凭自己本事和能力吃饭,做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人。”
出世让70岁的“官升祖父级”
1962年10月,孔继宁出生在***。因为他的生日与苏联“十月***”俄历纪念日仅相隔两天,爷爷孔从洲将***和外公共同为他取名“继宁”,意为继承列宁的事业。当时,高兴地说:“继宁的出世让70岁的我‘官’升祖父级。”
襁褓里的孔继宁对外祖父的喜悦自是浑然不觉,后来他从母亲李敏的自述《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中了解到:“父亲工作累了,顺脚就去看看小外孙,抱抱、逗逗小家伙。继宁长得虎头虎脑,不哭不闹,笑起来尤其可爱。父亲平时就喜欢孩子,现在更像所有的老人一样――隔代亲,特别爱和继宁玩。”但在孔继宁童年的记忆里,他对外公依然非常生疏。孔继宁还不到一周岁时,全家就不得不搬出了***。在七八岁时,由于父母总不带孔继宁去见外公,他就跟他们打赌:如果他戴上了红领巾,父母就一定要带他去***。小学一年级,孔继宁如愿以偿戴上了红领巾。回到家,他兴高采烈地对父母说:“我戴上红领巾了,该带我去见外公了吧!”而知道孔继宁德智体各方面都表现不错,说要当面奖励他。所以,父母带着他去了***,可在开会,最后由陪他们一家吃了一顿饭。
和外婆最亲近
与外公相比,孔继宁对外婆贺子珍的记忆更多一些。孔继宁6个月大时,就被抱到了独自住在上海的贺子珍身边,从此开始了他整个童年时期都不曾中断过的北京一上海之间的奔波。孔继宁给贺子珍带来最多的是笑容。每天,她亲自带孔继宁玩耍,给他洗澡,喂他吃东西。贺子珍家一位工作人员的孩子与孔继宁同月份出生,她就经常让人家把孩子抱过来:“和咱们宁宁一块儿称一称!”如果比人家轻半斤就不干了,一定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让宁宁好好吃饭,直到下次再称时比人家重才心满意足。”
长大一些孔继宁就知道,外婆身体不好,不仅不能让外婆为自己操心,还要尽量逗外婆开心。他很会察言观色,只要看见外婆不高兴,他就会使出浑身解数以博外婆一笑。有一次孔继宁发现贺子珍闷闷不乐,他就找出贺子珍从苏联带回来的西服穿上,再找根绑窗帘的天鹅绒带子系在脖子上充当领带,扮演起西哈努克亲王,还像模像样地在外婆面前走来走去。贺子珍猛然看见他,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
守着秘密过日子
小时候孔继宁很听话,身世的这个“秘密”被他保护得很好,一直到他上初二。1976年9月,因为外公逝世,他“无故缺席”达半个月之久,此时,关于他的身世才从猜测转为证实。事实上,他一直过着既极为普通而又并不普通的生活:搬出***后,父亲孔令华蹬一辆平板车拉着全部的家当和母子两人来到兵马司胡同,一间住房,公用的厨房,从此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他十岁住校,上学回家挤公交车,家里生活十分俭仆,继宁小时候就穿过他爸爸的衣服,而他的衣服穿小了,就给东梅穿。这样普通的生活,就连要好的同学来家里串门儿也发现不了他家究竟有什么“秘密”。而不普通之处,就在于他心里藏着的那个“秘密”。这个“秘密”给了他压力和包袱,同时也给了他动力,因为“我不能给家庭抹黑”;如果泄露出去的话,“我就找不到真正的朋友了”:还因为“如果祖辈的光环戴在我身上,只能让我付出更多的艰辛。因为我必须走自己的路”。至今当有些人得知孔继宁的身份后惊讶地表示:“你很平易近人,原本以为你会高人一等。”他自己却不以为然:“我本来就是在老百姓当中长大的。”
转业后开始“触电”
出身***人世家,孔继宁自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威武的***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激烈***炮声中,他终于达成所愿,进入中国人民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学习。毕业后到总参谋部任职,后因工作成绩优秀,先后被派往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和英国使馆任武官助理。1997年,母亲身边乏人照顾,孔继宁才转业回到北京。
离开部队后,孔继宁加入到父亲的行列:投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在经济活动中积累经验,并将赚来的不多的钱投入到纪念外公的事业中。1999年,父亲因为操劳过度,病逝于深圳。经过几年打拼,孔继宁终于撑过了艰难的日子,2001年,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孔继宁和母亲李敏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开始有计划有规模地对及思想进行宣传。在孔继宁的带领下,研究中心成立后非常活跃,而且取得了不少有目共睹的成绩。
为了呈现有血有肉的领袖形象,孔继宁还专门成立了文化传播公司,拓展影视领域,进行主旋律和***历史题材的影视制作。他希望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依靠影视剧的赢利来支持思想研究活动。有人说孔继宁是自己给自己找苦吃,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出于一种责任感,“我后半辈子的主要工作就是宣传思想,传承精神。”而现在他又开始了主持生涯,尽管许多担忧,但是孔继宁也很欣慰,因为2003年,他的妹妹孔东梅曾经担任电视片《和他的亲属》的主持人,“的孙辈“触电”在社会上引起关注,但反响很好。而且妹妹不但在业务上支持他,也从观念上给他带来不少启发。
现在的家庭生活
孔继宁的太太叫沈蓉,现在香港从事商务咨询工作。他们在工作中结识并建立了感情,生活平凡而幸福。孔继宁回忆说:“我跟我妻子当初认识一年她也不知道我的家庭背景,还以为我们就是北京的一户普通人家。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讲究门当户对,不愿意高攀,我了解到他们这种想法就更不愿意说了。”沈蓉偶然从一位朋友那里听说了他的家世后,一生气不理孔继宁了。孔继宁也不恼不气,说:“你看看我这个人怎么样?你看我不要看我的家庭嘛!”孔继宁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才做通。对于家里的事由谁说得算的问题,孔继宁说:“大事我管,小事她管。可家里从来无大事。”
孔继宁还说:“我们全家经常聚会见面,每年9月9日和12月26日,我们都会见面。去年9月初妹妹孔东梅陪妈妈回了一趟延安,妈妈自从1937年离开延安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所以此行意义很重要,妈妈就是1937年出生在那里的。而作为毛家第三代,我已经成长起来,一定要把接力棒接好。”
当被问到平时会不会去蹦迪来休闲的时候,孔继宁有趣的回答:“蹦过。现在不怎么去了。我一进迪厅,一下子就把平均年龄拉上去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孔继宁:像普通人一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