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底开始,北京地铁进站安检制度全面升级。甚至,警犬也在某些重要站点出现。以往对地铁安检感到厌烦甚至偶尔会与安检员发生口角的乘客,此时却显得十分配合。
这一变化,无疑来自于3月29日莫斯科地铁爆炸案的阴影。那个遥远大国的首都,曾深刻地影响过中国。
温斯顿・丘吉尔在1939年说过,前苏联是一个“身披玄虚、怀揣秘密的迷中之谜”。其实,这句话用来形容莫斯科的地下世界,特别是其地铁系统再恰当不过。莫斯科地铁要算是世界一大奇观,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拥有像莫斯科那样庞大的地铁网。有人形象地说,莫斯科的地下已经几乎被挖空了,十余条地铁线和170多个地铁站遍及市区,你可以乘地铁在一个小时内抵达莫斯科市区的任何一个地方。不仅如此,莫斯科地铁建筑也一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具欣赏价值的,以至于来莫斯科旅游的人,至少要乘坐一次地铁,以体会这座城市的地下世界。
建设缘起:***事对峙的产物
在那个恐怖的早晨,莫斯科的两个地铁站在40分钟内发生了连环爆炸。首先爆炸的是卢比扬卡站。这个名字对国人或许有些陌生,但提起这个车站在前苏联时期的名字――捷尔任斯基站,熟悉前苏联历史的读者会马上想到大名鼎鼎的克格勃。捷尔任斯基正是前苏联特工机构――克格勃的首任领导人。发生爆炸的地铁站正位于克格勃总部所在地。前苏联解体后,克格勃更名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此站也重新以原有地名――卢比扬卡命名。
捷尔任斯基站,这个极富前苏联社会主义色彩的名字,使我们回想起那个***的年代。事实上,莫斯科的地铁正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的产物。
从世界范围来看,地铁首先出现在1863年的伦敦,随后,芝加哥、布达佩斯、格拉斯哥、维也纳和巴黎先后在19世纪末修建了地铁。这些西方城市的地铁完全是在当时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府为缓解交通压力而采取的措施。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的地铁,不论是莫斯科、北京,还是平壤,在解决交通之外,无一例外都具有***治与***事色彩。
莫斯科从沙皇时期就有过修建地铁的动议,但真正推动其地铁开工的,则是20世纪上半叶苏联与西方国家***事对峙的需要。为了保卫领导人和国家机构的安全,莫斯科实施了庞大的地下工程,包括修建***用地沟、矿井、管道,等等,深达几百米。斯大林直接指导了地下工程的建设,下令修建地下城防司令部、地堡以及数条专用隧道,从克里姆林宫通向地下指挥系统,甚至斯大林在郊外的昆采沃别墅,等等。不少战备通道直到今天仍然是绝密的,甚至现任领导人也不能随意使用。
也就是说,目前供普通乘客使用的地铁,只是莫斯科庞大地下设施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即便是开放运营的线路,也承担着重要的国防任务,平均深度达70多米。难怪曾有西方媒体形容,在莫斯科乘坐自动扶梯深入地下车站像“到地狱去旅行”。
斯大林时代结束后,莫斯科地铁仍在持续建设,其他不公开的线路也在缓慢施工,它们究竟延伸到了哪里,恐怕谁也说不清。
交通动脉:高密度城市的出路
莫斯科地铁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地铁系统。资料显示,莫斯科地铁“全长300多千米,有170个车站,4000多列地铁列车在13条线上运行”。
不仅如此,它还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地铁系统,这个效率指的并不是列车行驶速度,而是发车间隔。2008年奥运会前夕,北京地铁二号线淘汰使用了几十年的固定闭塞信号,启用移动闭塞信号系统,将发车间隔从原先的3分钟缩短到2,5分钟;莫斯科地铁一直使用固定闭塞信号,却将发车间隔控制在了90秒,这不能不使人惊叹他们出色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也正因此,莫斯科地铁的日均载客可以达到880万人次,年均运量约为32亿人次,这一数值是伦敦地铁的4倍,比纽约和巴黎的年均客运量总和还多。它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城市交通大动脉。
莫斯科地铁如此高的运营效率,是被城市扩张和人口激增逼出来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苏联的国民经济在斯大林统治下强制实施工业化。在此进程中,莫斯科中心区的人口翻了一番,达到400万,庞大的交通需求远非公共汽车或电车所能负荷。就这样,在国家***事需要与城市运行需要的合力推动下,莫斯科地铁开工了。
经过多年的建设,莫斯科已经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长期在莫斯科生活的人,是一定要学会坐地铁的,因为它的效率要比在地面上坐车高得多,所以莫斯科人几乎人手一张地铁地***。莫斯科的地铁***很漂亮,它的每条线路不光有数字排序标志,为方便民众,每条线路还使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其中,一号线是红色的,就叫红线;二号线是绿色的,就是绿线,还有橘黄线,灰线,蓝线,紫线,等等。这些线路一般都成z形或s形从莫斯科的一头延伸到另一头。它们之间互相交错,形成多个换乘点。整个地铁地***中间还有一条圆形的环线,它连接了其余的十余条地铁线。也就是说,只要到了环线上,你可以换乘任何一条线路的地铁。整个地铁地***看起来像一个七彩的蛛网,网住了整个莫斯科市。
由于线路错综复杂,莫斯科的地铁站也像一座迷宫,如果不熟悉情况是要迷路的。据说20世纪50年代时,在一个叫“白俄罗斯站”的地铁站,一列列车驶出站台后便不知去向,后来有专家称可能是开进了时空隧道。虽然故事真假难辨,但无疑给宏伟的莫斯科地铁站又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建筑艺术:意识形态的表达
任何一个乘坐过莫斯科地铁的人,对其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必定是华丽典雅、极尽奢华的车站。一座座集建筑、艺术和浮雕精华于一身的现代化地铁站,诉说着这座城市的人文和历史。
莫斯科地铁站的地上入口就与我们惯常所见的进站口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以此次爆炸案的发生地――卢比扬卡站为例,它并不是一个覆盖向下楼梯的“方形盒子”,而是一座相当大的圆形***建筑,拥有大面积的通透玻璃窗,外面环以整齐规律的柱廊,有人形容它像一座“人民大会堂”,话虽夸张,但绝对够得上一座小型火车站的候车室的规模。像这样的进站口在莫斯科有很多座,每个进站口都已成为周边的地标性建筑。
由这样高敞的大厅进入地下,就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各个地铁车站都经过建筑师和艺术家们的精心设计,装饰得富丽堂皇又风格迥异,充分表现出古典主义的复古风格。穿行其间,就像走在一座座艺术博物馆中。
这些地铁站不仅与帝俄时代的宫殿建筑极为相像,而且也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将珍贵的高价建材使用在公共建筑上。各地铁站采用了来自西伯利亚、高加索、乌拉尔山以及其他地区的大理石、贵重金属、稀有木材、水晶、珊瑚等材料作为装饰物。据说,为了装饰第一条地铁线路上的13座车站,工程铺设了总面积超过777平方米、来自全国境内的23种大理石,比沙皇统治时期50年的王室建筑用量还多得多。
此外,莫斯科地铁车站内广泛采用马赛克、
花岗石、陶瓷和五彩玻璃等,装饰出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大型壁画及各种浮雕、雕刻等。这些浮雕以俄罗斯历史上的名人、事件等作为主题,营造出各车站别具一格的浓郁文化氛围。在各式华丽的吊灯、水晶灯的烘托照耀下,候车的人们既获得了艺术上的享受,又能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莫斯科的这些地铁站中,最华丽的恐怕要属共青团站了。其奢华程度近乎颓废堕落,车站的中央走廊挑空高达10米,宏伟的拱顶与镶嵌壁饰是苏联二战后的一大建筑特色,拱形天花板下垂吊着华丽的青铜吊灯,站内的石膏浮雕丝毫不逊色于凡尔赛宫,令人仿佛置身于法国的古堡中。
马雅可夫斯基站,这座“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则是莫斯科曝光率最高的地铁站,车站不同于其他地铁站的建筑风格,吸引了许多电视制作商和广告商前来取景拍摄。它是著名建筑师杜希金的作品,淡银色的廊道优雅而简单,地面用黑色和白色大理石拼凑出错落有致的线条、方块。这座车站廊道的实体模型曾在1939年纽约“万国博览会”上赢得设计大奖。
令人赞叹的是,这些原本属于美术馆的艺术元素,却每天接待着熙来攘往的地铁乘客。
有建筑师将莫斯科地铁站的建筑艺术称为前苏联武的极致“权力美学”――“一方面散发着权力的高傲,另一方面又谦卑地提供公共服务”。莫斯科地铁如此大手笔的装饰,源于其修建年代在苏联普遍存在的***英雄主义和反西方思潮。狂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使当时的苏联人普遍反感带有西方色彩的事物,并将它们笼统地视为资产阶级专属物。由于伦敦、巴黎等城市的地铁,兴建年代较早,并且主要服务于社会中下阶层,各种设施均显得陈旧简陋,被苏联人视为歧视劳动人民的产物。为了在交通需要与意识形态之间求取平衡,前苏联***有意将莫斯科地铁设计为高规格的“豪华版”,用以表明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将以往被视为权力象征的宫殿装饰使用在地铁建筑上,更像是一种强大的***治姿态。
莫斯科第一条地铁于1935年5月通车。主持地铁工程建设的联共(布)***治局委员、苏联交通人民委员卡冈诺维奇在开通典礼上说:“我们希望这个设施比任何其他的宫殿都好,服务于千百万人,让这个建筑提高人们的精神,使他们的生活变得轻松,带来休憩和满足。”卡冈诺维奇一生对斯大林忠贞不二,甚至在赫鲁晓夫时代由于反对“非斯大林化”而被开除出***。他所主持的莫斯科地铁工程,也永远铭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文章代码:1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