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资证明范文第1篇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史上,银行等金融机构曾经为出资人注册公司或企业出具过验资报告或验资证明。另外,即使是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也应附银行出具的企业登记注册入资凭证。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金融机构,因过去为这些公司或企业提供不实的验资报告或出具不实的资金证明,而被卷入了当事人之间投资、融资或交易纠纷。根据有关司法解释,银行在验资证明纠纷中往往承担民事侵权赔偿责任。作为涉诉银行不仅要积极寻找抗辩理由,还要充分利用虚假验资法律责任保全银行的信贷资产。
一、银行承担出具虚假验资证明责任的抗辩
当银行受到因出具虚假验资报告或验资证明而承担民事责任的时,应当从下列几个方面寻找事由,对抗、辩解或否认对方的诉讼请求,以延缓、减轻或免除民事责任。
(一)构成民事侵权赔偿责任的要件。银行在出具虚假资信证明民事案件中的责任一般属于民事侵权赔偿责任。从法理上讲,构成民事侵权赔偿责任一般应当同时具备四个要件:一是存在损害事实;二是实施了违法行为;三是损害事实与违法行为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四是违法行为人主观上有故意或过失的过错。银行出具虚假验资报告或虚假资金证明肯定是违法的,但与债务人的经济损失之间却不一定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对此,有的法官仅以银行出具的验资证明或资金证明不实导致企业注册进入市场,即从市场准入的角度,认定债权人与债务人发生的某一具体纠纷或损失与验资不实的行为具有因果关系,有失公正。再说,一个注册资金不实的企业成立后,在经营过程中的资产规模可能变的相当大,其利润也可能早就足以补足注册资金。另外,债权人的损失也可能是由其自身过错或违约、投资失误,甚至被债务人诈骗造成的。
(二)承担赔偿损失责任的先后顺序。现在,有些当事人一打官司就查帐,查账就要拖银行,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笔者认为对因公司注册虚假出资引发的赔偿案件,应当在符合民事侵权赔偿责任构成要件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承担赔偿责任的顺序:第一,应当追究债务人的履约责任;第二,在债务人已资不抵债,经清算或破产等法定程序证明其确实不具有清偿债务能力时,若债务人公司的出资人(或开办单位)在申请公司注册登记时注册资金不实的,出资人应当在注册资金不实的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若债务人公司的出资人已经在注册资金不实的范围内向其他债权人承担了全部责任的,不能再让出资人重复承担赔偿责任;第三,验资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或出具验资报告的银行)的责任应属于出资人责任的范畴,是对债务人公司的出资人的补充责任;第四,仅为验资机构出具入资凭证或资金证明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债权人、债务人公司、出资人都不直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因为根据有关规定,注册会计师依法执行审计业务出具的报告,才具有证明效力,而银行出具的入资凭证或资金证明仅为验资机构出具验资报告提供依据,不能作为工商行***管理机关登记的依据。当验资机构因此承担了赔偿责任时,出具虚假资金证明的银行才能对验资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三)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应有范围限定。验资机构或银行应当对公司债务在验资报告不实部分或者虚假资金证明金额以内,根据过错大小,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而不能承担无限责任。另外,出资者的出资方式依法可以是货币、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资产。银行充其量也只能对货币资金出具对帐单等企业注册的入资凭证或资金证明,当然也就不应对其他方式出资承担不实责任。至于公司注册登记后又抽逃资金的,金融机构依法不应承担退出验资手续费和赔偿损失的责任。
(四)不应直接追加、越级追加及直接执行银行。有的法院未经实体审理判决,就直接追加出具不实验资报告或不实资金证明的银行为被执行人,这样完全剥夺了银行的诉讼权利,特别是抗辩与上诉的权利,显然是不公平的。有的法院直接追加出具不实资金证明银行的上级银行为当事人也是违法的,因为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总行授权范围内开展业务时,与其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生纠纷引起民事诉讼时,应以分支机构作为诉讼主体,而不应以其总行作为诉讼主体。有的法院越级对被执行银行的上级行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违反了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作为被执行人的,执行法院应当依法裁定逐级变更其上级机构为被执行人的规定。有的法官不先执行具有一定偿债能力的债务人,直接执行有关银行,混淆了此类案件当事人承担责任的先后顺序。
(五)验资机构违规验资。根据有关规定,注册会计师在验资工作中,必须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并对其提出的验资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注册会计师在验证被查验单位的所有者权益时,除应当对记录投资来源及留存收益等的有关凭证、帐目和其他文件进行检验外,还应当对这些投资和权益所形成的资产以及与形成全部资产的有关的负债项目,分别进行检验,以确认所有者权益额的真实性。当验资机构明知或依照执业准则应当知道出资人故意提供虚假、有瑕疵材料或有其他欺诈行为,或委托人示意注册会计师作不实或者不当证明,或明知委托人的财务会计处理会直接损害报告使用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但未能尽到应有的职业谨慎仍然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的,属于违规验资,应自负法律责任。
(六)伪造“虚假资信证明”或虚构债务纠纷。有时对方提交的“虚假资信证明”为虚假,其对获取证明的经过就往往很难举证,而银行对此依法不负举证责任。在此类案件中,银行要仔细分析对方提供的虚假“虚假资信证明”。一般情况下,虚假“虚假资信证明”的内容不全,如没有收件人抬头,落款处无单位名称或单位名称与所盖印章的印文不符,落款时间有问题,其文字既非银行书写又非银行打印等。再如虚假“虚假资信证明”上的印章,往往既不是银行的资金证明专用章,也不是银行的行***公章,而是其他不相关的业务专用章,根本就不具有资金证明作用。还有的咨询公司对出资人承诺“只要你给我的钱到位,我保证帮你把验资报告拿出来”,帮助出资股东涂改金额、变造银行进帐单,伪造银行证明文件。此外,有的当事人为转嫁商业风险,利用此类诉讼复杂、执行银行方便、执行法官急于结案的心理等特点,恶意串通,虚构债务纠纷,再通过所谓的“和解、调解、仲裁或诉讼”,执行最便于执行的银行。
(七)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资信证明违法犯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规定,企业法人的工作人员事前未经授权或超越权以企业名义进行职务范围外的活动,除企业法人追认或者知道不予制止的外,由行为人自己负责。其他人明知企业法人的工作人员未经未经授权或超越权而仍与之进行经济交往造成损失的,无权要求行为人所在单位承担责任。他人明知企业法人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违法犯罪而仍与之往来的,无权要求企业法人对其经济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所以,银行工作人员因越权、违规、违法犯罪出具虚假资信证明给他人所造成经济损失,受损失人有过错而银行无过错时,银行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八)虚假验资行为的危害效力因企业年检而中断。企业年度检验办法规定,企业年检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股东或者出资人的出资或提供合作条件的情况,公司应当提交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事务所出具的年度审计报告。而公司的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是否一致、非公司企业法人出资人是否按照规定缴纳出资、是否有抽逃出资的行为等事项,是工商登记主管机关主要审查的内容。对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提交或出具虚假的验资报告、审计报告、证明文件的行为,都规定了包括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在内的相应处罚措施。因此,虚假验资或为验资出具不实资金证明行为,给债权人造成的误导效力在债务人办理工商年检后即可中断。
(九)超过诉讼时效或执行期限。债权人在时已经超过了法定诉讼时效或申请执行时超过了法定执行期限的,依法就无权要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债务人,当然也不能执行债务人公司的出资人和为出资人验资机构,更谈不上执行出具不实资金证明的银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债务人公司被工商行***管理部门依法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债务人的法人资格则终止,其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消灭。工商行***管理部门在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即进行公告,即应推定债权人知道债务人被依法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有关商务合同因债务人被吊销营业执照丧失履行主体随之终止。商务合同终止后,债权人即应开始主张权利,即可认定债权人知道权利被侵害,诉讼时效应由此起算。
二、利用虚假验资证明责任保全银行信贷资产
贷款银行在、申请强制执行借款人或保证人的案件中,经常发现借款企业或保证企业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上载明的几千万元注册资金不真实,更有甚者经司法审计发现实收资本竟为零的情况。既然普通债权人能够向虚假出资者、虚假验资者或为虚假验资出具不实资信证明的银行追究民事赔偿责任,作为最大债权人的贷款银行也应当高高举起法律武器,组织专门力量,通过诉讼手段,根据案情依法追究虚假出资者、虚假验资者或为虚假验资出具不实资金证明者的民事赔偿责任,以保全银行信贷资产。
(一)追究借款人公司的出资人(股东)虚假出资的赔偿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规定,被执行人无财产清偿债务,如果其开办单位对其开办时投入的注册资金不实,可以裁定变更或追加其开办单位为被执行人,在注册资金不实的范围内,对申请执行人承担责任。
(二)追究借款人公司出资担保人的代偿责任。根据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有关规定,申请企业法人开业登记,应当提交资金信用证明、验资证明或者资金担保。而企业注册“资金担保”,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为没有主管部门的企业申请登记时出具的保证被担保人(申请登记企业)资金真实性的文件。担保人承担因被担保人资金不实而产生的保证责任。
(三)追究借款人公司出资人(股东)抽逃资金的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被执行人无财产清偿债务,如果其开办单位抽逃注册资金的,可以裁定变更或追加其开办单位为被执行人,在抽逃资金的范围内,对申请执行人承担责任。
(四)追究会计师事务所虚假验资的赔偿责任。根据注册会计师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五)追究经济开发区有关机构的赔偿责任。若经济开发区有关机构为吸引投资者,为在开发区内注册企业出具虚假资金到位证明,而验资机构以出资人提供的虚假资金到位证明作为验资依据,对资产、负债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未作核实的,经济开发区有关机构和验资机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六)追究其他金融机构的赔偿责任。若其他银行或其他机构为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出具了虚假的资信证明,因此受害的贷款银行也可依法追究这些出具虚假验资证明者的民事赔偿责任。
验资证明范文第2篇
[案件事实]
案例一:[基本案情] 1992年11月28日,华安县环保局以联营形式组建“华安县建设总公司”。中华银行华安县支行与银桥建筑咨询事务所根据华安县环保局提供的各股东成员单位的财产清单,联合出具了“兹有华安县建设总公司拥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1037万元整”的验资证明。1993年4月5日,建设总公司以自己的名义出具“建设总公司三分公司实有资金30.8万元”的资信证明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成立了“总公司第三分公司”(以下简称三公司)并领取了营业执照。1994年9月27日、1995年2月28日,三公司以自己的名义分两次向华安县信用社借款共计96万元,借款期限分别为一年和半年。借款到期后,三公司没有归还信用社的贷款。三公司和总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分别于1998年12月11日和2000年8月31日被注销,从成立至注销前的年度,总公司和三公司每年都通过了工商管理部门的年检。总公司的主管部门环保局也经过多次改革后变更为城管局等五局(以下简称五局)。于是,信用社于2004年4月向法院提讼,要求五局偿还三公司的借款本息,同时要求中华银行华安县支行与建筑咨询事务所在五局不能偿还的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双方争议焦点及法院判决] 双方争议的焦点为信用社与三公司发生经济往来时是否使用了中华银行华安县支行出具的验资报告,信用社要求中华银行华安县支行承担侵权责任是否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
法院审理认为,中华银行华安县支行出具了虚假的注册资金证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机构为企业出具不实或者虚假验资报告资金证明如何承担民事责任问题的通知》(法[2002]21号)的规定,判决中华银行华安县支行与建筑咨询事务所在五局不能清偿债务的范围内共同承担30%的补充赔偿责任。
案例二:[基本案情]上都市山城银行在美乐公司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向工商部门出具了美乐公司在山城银行有2000万元存款的《存款证明书》,作为美乐公司注册使用。1993年4月20日,美乐公司注册成立。1994年3月至1995年12月28日,美乐公司先后三次向城市信用社借款960万元,期限皆为一年。1996年11月,美乐公司变更股东,在审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后在工商部门重新办理了工商登记。借款到期后,美乐公司没有归还城市信用社的借款。2002年,城市信用社山城银行,要求山城银行承担赔偿责任。
[双方争议焦点及法院判决] 双方争议的焦点为美乐公司在向城市信用社借款时是否使用了山城银行出具的存款证明,在诉讼程序上,是否应当先向借款人主张权利。
法院审理认定:城市信用社在向美乐公司发放贷款时并没有使用山城银行出具的存款证明书,山城银行不承担赔偿责任。
上述两个案件中,案情基本相似,都是因为银行出具虚假的验资报告而引发的诉讼,争议的焦点也都集中在银行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的行为与债权人的损失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问题上,审理的依据都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机构为企业出具不实或者虚假验资报告资金证明如何承担民事责任问题的通知》(法[2002]21号)的规定,但是两个法院的判决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在于不同的法院对法律的理解不同。
金融机构出具虚假验资报告承担的责任性质归属于侵权责任已得到相关司法解释的确认,那么金融机构承担责任就应当具备违法行为、损害事实、行为人主观过错以及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要件。而在上述要件中,争议最大也最关键、最复杂的问题是:被验资单位债权人的债权不能清偿的损失与验资单位出具虚假的验资报告的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如何界定。
[法律分析]
(一)合理诠释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机构为企业出具不实或者虚假验资报告资金证明如何承担民事责任问题的通知》(法[2002]21号)中规定的“使用”之含义。
该通知第一条规定:“出资人未出资或者未足额出资,但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不实、虚假的验资报告或者资金证明,相关当事人使用该报告或者证明,与该企业进行经济往来而受到损失的,由出资人在出资不实或者虚假金额范围内承担责任。”也就是说,因果关系成立的关键是相关当事人使用银行出具的报告或证明与被出具报告或证明的企业发生经济往来。如何理解“使用”的含义,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构成“使用”呢?事实上,最高人民法院在法[2002]21号文件中规定的对资金证明的“使用”要求必须具有目的性和主动性,而目的性、主动性则要求必须以知道存在验资报告资金证明为前提,并且必须有向交易对方当事人明示的主动行为。否则,不能构成对证明或报告的使用,充其量只是“利用”,不是法[2002]21号所规定的“使用”。从这方面来讲,上述案例二中法院因果关系的认定更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的立法本意和精神。
同时,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规定,主张“已使用”的一方应当承担举证责任,法院不能根据推测将只要出具虚假报告或证明的行为统统归结于已经使用的情形,如果这样,最高法院的规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因果关系的认定应考虑验资报告资金证明的时效性。
从目前的审判实践看,绝大部分的法院审理此类案件时,不论验资报告资金证明在什么时候出具,只要权利人提讼,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资金证明的单位就难逃其责,金融机构更是如此。
对于验资报告资金证明是否具有时效性,***在1999年的《关于明确注册会计师验资报告作用的通知》中作了明确规定:“验资报告是说明截止验资报告这一时间,注册会计师验证的被审验单位实收资本及相关资产、负债的数额,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那么根据该《通知》的精神,银行出具的验资报告同样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只证明企业验资年度的财产状况,对企业年检后的财产状况不具有持久的证明效力。因为,企业经过一定时间的经营,其财产状况会发生一定甚至巨大的变化。我国规定企业的年度检验制度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注册资本与实收资本是否一致,设定该项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确认企业继续经营的法定资格,维护债权人的利益。相关当事人在与企业发生经济往来时,是基于对年检后具有法定经营资格的企业的信赖,而不是基于对成立时的企业的信任。如果年检时的验资单位出具虚假的验资报告或者工商部门违犯法律规定,致使企业通过了年检,使应予撤销的企业得以合法存在,其对第三人的损害无异于企业设立时的虚假验资。因此,对相关当事人与经过年检的企业进行交易而发生的损失,由于企业成立时的验资报告资金证明失去效力而与其损失不具有因果关系,企业成立时的验资单位不应承担侵权责任。
(三)关于虚假验资报告资金证明侵权之诉的诉讼时效问题。
虚假验资报告资金证明案件涉及的年代一般比较久远,在我们所了解到的虚假验资证明案件中,几乎所有的法院对诉讼时效的问题都没有作出评价,现在的普遍情况是不论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的行为发生在何时,只要在最长诉讼时效期间内,出具虚假报告的行为就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作为侵权行为人的金融机构也往往放弃了对时效权利的主张。我们认为,虚假验资报告侵权行为是具有诉讼时效的,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权利不再受法律的保护。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金融机构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资金证明构成的是一种侵权行为,那么根据我国的时效制度,被侵害人必须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行使权利,否则,就会丧失法律的保护。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也就是说,受到虚假验资报告侵害的权利人应当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两年内行使权利,否则,不再受法律的保护。
具体到上述两个案件来说,由于主张权利的当事人为信用社,确定其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的时间应当根据《借款合同条例》、《贷款通则》等规定的义务确定。根据《贷款通则》第三十一条规定,“贷款发放后,贷款人应当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情况及借款人的经营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和检查”,此处的对借款人的经营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和检查即包括对借款人注册资金和实收资本的调查及检查,信用社也应当在贷款发放后的第一次贷后检查期间就应当知道金融机构出具了虚假验资报告或资金证明的侵权行为,尤其在贷款逾期后,这种义务更是具有强制性,而不应当在贷款发放十年以后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
[结语]
虚假验资赔偿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案例,由于我国处理此类案件可依据的规定不完善,导致各地法院审判人员对法律理解上存在巨大差异,使得对案件审理的程序、实体法的适用都存在较大的差别,最终致使这类案件的处理结果大相径庭。上述两个案例就很清楚地反映了司法实践中的这种问题。因此,在此类诉讼案件中,应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精神,并在庭审中合理寻找突破,充分诠释,以争取对银行合法权益的全面维护。
(本文由中国建设银行法律事务部推荐,文中所涉及单位名称、人名均为化名)
验资证明范文第3篇
[案情]温某为了取得某品牌白酒的权,需要注册成立一家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的贸易公司,但温某自己没有资金出资。2012年5月1日,温某找到其朋友温某某借款500万元,借款理由是成立公司需要注册资金,公司注册后马上还钱。5月2日,温某某将500万元借给了温某,温某将钱分成了三部分:温某账上留了400万元,其妻子账上50万元,其弟媳账上50万元。5月4日,温某三人把各自账上的钱转入新注册公司的临时账户上,会计事务所验资后出具了验资证明,温某凭着验资证明到工商局办理了公司的注册登记。5月8日,温某在银行办理了公司的基本账户。5月9日,温某把验资完的钱从临时账户转入了基本账户,之后又把500万元注册资金直接从公司基本账户转入了出借人温某某的银行账户。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温某行为的定性。对此有二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温某的行为构成虚报注册资本罪。温某以注册成立公司为目的,向他人借款,采取欺诈手段虚报注册资本,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取得公司登记,构成虚报注册资本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温某的行为构成抽逃出资罪。温某履行了出资义务,通过了验资并办理了公司注册登记,但在公司注册登记后将其出资抽回,构成抽逃出资罪。
[速解]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首先,本案中温某没有采取欺诈手段虚报注册资本,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温某三人将各自出资转入新注册公司的临时账户,取得了会计事务所的验资证明,然后凭验资证明到工商局办理了公司的注册登记。温某的这一系列行为均符合相关规定,出资是真实的,验资证明是真实有效的,温某没有采取欺诈手段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国家工商行***管理局颁布的《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第5条规定:公司设立登记或者注册资本变更必须经法定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出资人确实履行了出资义务,通过了验资机构的验资并取得了验资证明,就可以到公司登记主管部门申请注册登记。温某确实履行了出资义务,通过了会计事务所的验资并取得了验资证明,会计事务所出具的验资证明是真实有效的证明文件,证明温某并未虚报注册资本。温某凭验资证明到工商局办理公司的注册登记,完全符合相关规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虽然温某自己没有注册资金,向其朋友借了500万元用于出资,但是法律没有规定出资人的出资必须是出资人的自有资金即出资人不能向他人借款用于出资,法律也没有规定出资人必须向公司登记主管部门说明其出资是自有资金还是非自有资金。既然法无明文规定,即温某向他人借款用于出资的行为不违反现行法规,那么温某不应受到处罚。所以,温某向其朋友温某某借款用于出资,确实履行了出资义务,取得了验资证明,到工商局办理了公司注册登记,这期间并没有采取欺诈手段虚报注册资本,欺骗公司注册登记主管部门,不构成虚报注册资本罪。
其次,温某的行为构成抽逃出资罪。抽逃出资,是指公司发起人、股东实缴出资已全部到位且有真实的验资证明,但在公司成立后又将其出资部分或者全部抽回,或返还债权人或用作他处的违法行为。抽逃出资罪,是指公司发起人、股东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抽逃出资的违法主体是公司的股东或发起人。抽逃出资罪系股东和发起人在缴纳其出资,且公司已经成立后将已经作为公司的资产抽回收归己有,其违法行为发生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出资行为人的目的是将出资抽回,动机往往是为了逃避债务或挪作他用。抽逃出资的违法方式是公司的股东和发起人在真实的缴纳出资后把自己缴纳的出资抽逃并占位己有。本案中,温某作为股东及发起人,在真实缴纳出资且公司登记成立后,为了偿还借款,将其缴纳的出资抽逃并占为己有用于偿还温某某的借款。不管是从抽逃出资罪的违法主体、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还是从抽逃出资行为人的主观故意、违法方式来看,温某的行为均符合抽逃出资罪。故,温某的行为构成抽逃出资罪。
(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县人民检察院[342700])
验资证明范文第4篇
资金证明是商业银行的常见业务,但当前资金证明业务中存在一定法律风险和隐患,应引起重视。本文立足于资金证明的业务实践和文本内容,分析了资金证明业务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和相应法律后果,并提出了防范资金证明法律风险的关键点和具体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资金证明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客户的审计、验资和个人客户出国留学等领域,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常见中间业务。资金证明业务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定法律风险和隐患,商业银行对此应予以重视,并加强业务管理,切实防范风险。
一、银行资金证明的概念与分类
银行资金证明是商业银行根据其客户的申请,对申请人(该客户)在该银行的存款、贷款等事项提供的书面证明。
资金证明按照用途不同可分为资金存款证明和银行询证函。资金存款证明是商业银行出具的用于反映申请人存款账户余额情况的书面证明;银行询证函是商业银行接受审计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价公司等以申请人的名义询证,出具的用于反映申请人在该银行的存款、贷款等事项的书面证明,包括审计类银行询证函(主要用于企事业单位财务审计)、验资类银行询证函(主要用于企业注册资金或增资时的验资)等。
资金证明按照所证明情况的时限不同划分为时点证明和时段证明。时点证明是反映申请人存款、贷款业务等在特定时点余额情况的书面证明;时段证明是反映申请人在特定时段内存款、贷款业务等余额变化情况的书面证明。
二、银行资金证明的法律风险分析
银行资金证明的法律风险主要集中在验资类银行询证函,此外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具体来说,银行资金证明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第一,帮助出资人将借款作为注册资金转入验资户,然后将借款转回。
企业的注册资金应为股东(本文中的“股东”除指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外,还包括合伙企业的合伙人、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等)的自有资金,银行应在股东本人的出资资金进入企业注册验资的临时存款账户(以下简称验资户)后为其据实出具验资询证函。一般来说,股东提供的注册资金应来自于其本人的其他账户,而不应是其他人的账户。业务实际中,部分股东并无足够资金作为企业注册资金,便向其他企业借款作为出资。部分银行迎合客户需要,配合客户将验资户作为结算账户使用,帮助股东将其从其他企业的借款转入验资户,在出具验资类银行询证函后(多在出具询证函之次日)再将借款转回到出借人的账户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以货币出资的股东应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公司账户。《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验资户在验资期间只收不付,注册资金的汇缴人应与出资人的名称一致。股东以借款作为注册资金并迅速转走,已构成虚假出资,部分行配合其转款倒账的行为实际是协助股东完成虚假出资,以此出具验资询证函实际是出具虚假资金证明的行为,不但可能受到监管部门的行***处罚,并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存在很大法律风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机构为企业出具不实或虚假验资报告资金证明如何承担民事责任问题的通知》规定,相关当事人若因使用虚假资金证明与企业进行经济往来而受到损失,银行将在虚假资金证明的金额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第二,以部分注册资金作保证金质押对股东发放贷款,并将贷款供该股东作为注册资金使用。
股东自有资金不足其应付的出资,有的银行以验资户中的注册资金为保证金质押,对该股东发放贷款,以此贷款补足其出资,并出具验资询证函。这一行为存在的法律风险有:其一,银行验资询证函所证明的注册资金并非全部为股东自有资金,其中包含银行贷款,且自有资金部分被用作保证金质押,因此该验资询证函属虚假资金证明;其二,《贷款通则》第二十条规定不得用贷款从事股东权益性投资,银行将贷款供客户作注册资金使用,直接违反了这一规定;其三,股东出资进入了企业的验资户,股东对此资金已不再有处分权,无权设定保证金质押,存在质押无效的法律风险。
第三,在公司营业执照核发前,配合股东将注册资金从验资账户中转出。
根据我国《公司法》第三十六条和第九十二条确定的资本维持原则,股东在公司成立后,不得抽逃出资。部分银行应股东的要求,在企业的营业执照尚未签发前,将注册资金从验资账户中转出。这一行为实际是配合股东抽逃出资,其法律风险在于:一是向股东退还出资,如果没有取得工商行***管理部门的证明文件,违反了《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十九条的规定,可能受到监管部门或工商部门的行***处罚;二是如果股东因抽逃出资被企业债权人或其他股东要求承担民事责任,银行很可能因此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资金证明所证明的资金己被用作保证金质押或被有权机关冻结,但出具的资金证明中并未说明。
如果资金已被用作保证金质押或被有权国家机关冻结,那么资金所有人处分该资金的权利受到限制,故此资金已不是该客户具有完整所有权的资金。从防范风险起见,已质押或已被冻结的存款账户原则上不应出具资金证明;如确需出具,应在资金证明的显著位置标明“××××××××账号存款已质押冻结”或“××××××××账号存款已被有权机关冻结”等类似表述的字样。有的银行对客户已质押或已被冻结的资金出具资金证明,并且未在资金证明中作出任何说明,可能引发纠纷。
第五,资金证明未注明出具时间和所证明存款的时点时间。
有的银行在出具的资金证明中未注明出具时间,或未注明所证明存款的时点时间或特定时段,留下风险隐患,容易被他人利用。而且,多数资金证明本身证明的就是时点金额,不反映金额的变化,更不对出具前后金额的变化承担责任,没有资金的时点时间实际上是资金证明的内容不完备,容易引起纠纷。
三、银行资金证明的法律风险防范
无论哪种类型的资金证明,作为银行对外出具的一种证明文件,防范法律风险的关键点是:第一,出具的资金证明必须内容真实、信息全面、表述准确;第二,要按照法律法规、行***规章和各银行内部规章的规定办理资金证明业务。因此,各商业银行在资金证明业务的实际操作中应全面把握这两点,规范办理业务,不能自作聪明,一味迎合客户的要求。资金证明在实际中出现法律风险往往并不仅仅是因为资金证明本身,更多的是出具资金证明前后的违规操作,而这种违规操作往往是因为经办部门、经办人员和部分基层负责人法律知识缺失,风险意识淡漠,自以为是的认为出具的资金证明内容并非虚假、风险不大造成的。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就防范资金证明业务的法律风险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出具验资类资金证明(询证函)时,必须审查所证明的出资资金是否来自于股东的账户,而不能是来自于其他人的账户;二是银行不能帮助客户利用企业间借款 “凑足”出资;三是不得用验资户中的股东出资作保证金质押发放贷款;四是严格对验资户的管理,在验资户转为基本存款账户或被撤销前,不得办理转账结算,更不得帮助客户将注册资金转出;五是对客户已被质押或被有权机关冻结的资金,原则上不出具资金证明,确需出具的应注明该账户资金已被质押或冻结的情况;六是出具资金证明必须注明出具时间,而且必须在资金证明中注明所证明资金情况的时点时间或特定时段时间。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投资银行部)
验资证明范文第5篇
验资是注册会计(审计)师等法定验资单位对被审验单位注册资金(或实收资本)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的审查和验证。验资业务对于确认企业法人资格及企业民事责任能力、保护债权人利益至关重要。然而,实践中屡见不鲜的虚假验资却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极不利的影响。所谓的“虚假验资”是指注册会计(审计)师等法定验资单位违反验资程序,故意作弊或疏于查实验资范围、验资依据,而作出的内容与事实不相符的验资报告的行为。验资单位因为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而对被验资单位不能清偿第三人的债务承担赔偿责任,这在审判实践已操作成规,但是,虚假验资单位承担赔偿责任的法理依据何在呢?笔者谈以下一些见解。
一、虚假验资民事责任的性质为侵权责任
对于虚假验资民事责任的性质,目前理论界有契约责任(保证责任)说、侵权责任说、责任竟合说等不同见解,笔者认为,虚假验资民事责任的性质应为侵权责任。
其理由有:验资单位因过错出具虚假验资报告造成被验资单位的债权人损失的行为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第一,是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注册资金数额大小反映企业的生产规模和还债的能力,构成对债权人债务的一般担保,债权人之所以与企业发生业务往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上注明的注册资金数额的信赖,以及对企业在工商机关的档案资料记载的企业资信状况的信赖。被验资单位注册资本不实,大大地降低了其还债能力,造成债权人对被验资单位的债权未能获得清偿或者未能完全获得清偿,使债权人造成损失,其损失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是有违法行为的存在,即验资单位出具了虚假验资报告。《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其中诚实信用的原则普遍支配民事行为人的具体民事行为,会计师事务所的验资活动也不例外。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的行为,违背了民事行为应当遵循的诚实信用原则,是对客观事实的歪曲行为,因此,是一种明显的违法行为。
第三,是验资单位对出具虚假验资报告存在过错。验资单位出具虚假验资报告存在过错,实质上是应包括故意和过失两部分。故意是指虚假验资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第三人债权损失的后果,而仍然进行这种民事行为,希望或者放任该损失后果的发生。过失是指虚假验资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第三人债权损失的后果,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虽然预见到了但轻信其不会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
第四,是损害事实与出具不实验资报告的违法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我国企业不仅实行实有资本注册制度,而且还规定了实有资本的最低标准。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企业的注册资本必须经过验资单位验资,才能作为工商登记的依据,其目的在于确保注册资本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保证成立的企业具备正常运行的财产基础和信誉保证。证明注册资本客观存在的验资报告是企业取得法人营业执照的基础,又是企业法人档案的重要内容。验资单位出具的虚假验资报告,使的债权人的信赖落空,蒙受不利,造成损失。
因此,债权人受到的损失与验资单位的虚假证明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同时,验资报告作为一种公开的企业信息,其提供单位对其内容的真实负有担保责任,债权人、潜在投资者等一切验资单位已知或可以预见的使用该种企业信息的社会公众都属于有利害关系的人,对他们因信赖虚假验资报告造成的损失,有过错的验资单位应承担赔偿责任。我国的契约理论和司法实践,在受害人为第三人的情形,将验资单位虚假验资的民事责任界定为侵权责任,能使其他利害关系人扩张到合同的当事人之外,会更有利于对受害人利益的保护。最高人民法院法函法函(1996)56号、法释(1998)13号分别是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第42条和《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的规定来确定验资单位的责任的,显然将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责任的性质定为侵权责任。
二、虚假验资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是赔偿损失
侵权行为是依照民事法律规定应负侵权民事责任的行为,侵权民事责任是因侵害人触犯民事法律而应当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对此种后果,民法通常是通过债的方式予以确认。因此,侵权行为是债的发生根据之一,能够在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产生债的法律关系,受害人有请求赔偿损失的权利,行为人负有赔偿的义务。它与合同之债的主要区别在于,侵权之债的权利义务不是当事人双方预先约定的,只是由于侵权行为的发生,才在行为人和受害人之间产生权利义务关系。由于这种债是行为人致人损害而发生的,所以债的内容着重于损害赔偿,从某种意义上说,侵权民事责任也可称之为侵权损害赔偿。一般地说,行为人的行为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就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于验资单位出具虚假验资报告造成被验资单位的债权人损失的行为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验资单位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的行为属于侵权行。因此,验资单位应当对其出具虚假验资报告造成被验资单位的债权人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1994年1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本法规定,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采用了这种观点。1996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法函[1996]56号《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如何处理的复函》中指出:“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验资证明,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应当承担是事责任。” 1998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法释(1993)13号《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应如何承担责任问题的批复》中指出:“一、会计 师事务所系国家批准的依法***承担注册会计师业务的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验资证明,属于依据委托合同实施的民事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在1994年1月1日之前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二、会计师事务所与案件的合同当事人虽然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但鉴于其出具虚假验资证明的行为,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在民事责任的承担上,应当先由债务人负责清偿,不足部分,再由会计师事务所在其证明金额的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 无论是《注册会计师法》,还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都明确规定,虚假验资民事责任是赔偿责任。
验资证明范文第6篇
验资是注册会计(审计)师对被审验单位注册资金(或实收资本)真实性及合法性的审查和验证,验资业务对于确认企业法人资格及企业民事责任能力、保护债权人利益至关重要。然而,实践中屡见不鲜的虚假验资却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极不利的影响。“虚假验资报告”是指违反验资程序,故意作弊或疏于查实验资范围、验资依据而使内容与事实不相符的验资报告。1996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法函[1996]56号中指出: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验资证明,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根据我国注册会计师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是,由于复函以及在此之后的法释[1997]10号、法释[1998]13号都未能澄清验资诉讼中的一些基本法律问题。对此,笔者略陈己见。一、关于“虚假验资报告”的界定
对验资报告“真实”还是“虚假”的判断是处理验资诉讼的基本前提。然而,对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解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验资报告是证明资金真实性的文件。从本意上解释,与真实对应的便是虚假。因此,虚假验资报告即指验资报告与实际出资情况不相符,包括根本没有出资以及出资额少于报告证明的数额。这种观点强调验资报告“内容真实”、“结果真实”合乎社会公众要求。因为对公众而言,他们需要了解的是来自验资部门真实的、据以决策的信息,而不是验资部门是如何工作的。因此,他们有理由认为:无论报告失真的原因是什么,只要结论与事实不符,就是虚假报告。
另一种观点认为,根据***颁布的《***审计实务公告第1号——验资》第四条第二款的解释:“验资报告的真实性是指验资报告如实反映注册会计师的验资范围、验资依据、已实施的主要验资程序和应发表的验资意见。”也就是说“真实性”是指验资部门履行了正当的验资程序。因此,只有违反职业准则,故意作弊或疏于查实验资范围、验资依据而出具的与事实不符的报告才是虚假验资报告。这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在于:由于审计固有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对于被审验的范围只有“合理的保证责任”,而不是担保经过审计的事项没有任何错误。因此,不能将所有不实验资都归责于注册会计师。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并非“非真即假”、“互相排斥”的关系,不应简单地否定其中任何一种。前者所概括的应属广义的“虚假验资报告”即一切内容与实际投资不相符的验资报告(当然包括注册会计师并无过错,但内容或结论却与事实不符的验资报告)。后者所界定的则是狭义的“虚假验资报告”,即仅指违反验资程序,故意作弊或疏于查实验资范围、验资依据而使内容与事实不符的验资报告。根据现有的法律、司法解释,“虚假验资报告”的内涵显然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报告的内容或结论与事实不符,包括“不实”、“重大疏漏”(或遗漏)、“严重误导性”以及任何形式的虚假陈述。其二,报告出具有弄虚作假、误导第三人或疏于查实验资范围的主观过错。由此可见,依法应由验资部门承担民事责任的是狭义的虚假验资报告。
二、虚假验资民事责任的性质及其构成要件
关于虚假验资民事责任的性质,目前理论界有契约责任(保证责任)说、侵权责任说、责任竞合说等不同见解,笔者认为,虚假验资民事责任的性质应为侵权责任。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指南第3号——验资》的解释,验资分为设立验资和变更验资。设立验资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设立的被审验单位的实收资本及其相关的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验。变更验资是指被审验的单位因合并、分立、发行新股、转让股权或被审验单位实收资本比原注册资本增加或减少70%时,依法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时,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其变更的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验。验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验证被审验单位的注册资本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各投资者是否按合同、协议、章程规定的出资比例、出资方式和出资期限足额交缴资本,注册资本的增减是否真实。也就是说,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把握资金的审验,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定职责。由于注册资本界定了投资者对被审验单位承担的最大偿债责任,如果验资部门未经必要的审验程序或未取得充分、适当的验资证据并加以分析,即出具验资报告,使得不具备条件的公司、企业通过注册成立或变更,也使根本不具备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能力的公司、企业在与利害关系人的民事活动中欠下债务,并使得利害关系人的债权不能得以实现,那么验资部门就因违反法定义务而构成对利害关系人的侵权。对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的会计师而言,利害关系人具有合理的可被预见性,由于利害关系人是不确定的多数人,因而,注册会计师的行为侵犯的是对世权、绝对权。
由于造成验资报告内容与事实不符,投资人不可能没有过错。因此,虚假验资民事责任的主体应是虚假投资者及出具该报告的验资部门。就投资而言,其虚假投资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的,而就验资部门而言,构成虚假验资的主观要件包括故意和过失。
第一,验资部门与委托单位恶意串通或明知验资内容虚假,故意出具虚假验资报告。
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一条列举了可以判定为故意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的四种情形:
(一)明知委托人对重要事项的财务会计处理与国家有关规定抵触,而不予以指明的;
(二)明知委托人的财务会计处理会直接损害报告使用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而予以隐瞒或作不实的报告;
(三)明知委托人的财务处理会导致报告使用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产生重大误解,而不予以指明的;
(四)明知委托人的会计报表的重要事项有其他不实的内容,而不予以指明的。
第二,验资部门由于过失,使得虚假的验资材料得以通过。
对于验资部门执行验资业务而言,其出具虚假验资报告是否存在“过失”要看注册会计师是否“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到“虚假结果”,或者已经预见到但轻信可以避免虚假结果。这就是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根据执业准则、规则应当知道”的情形。也就是说,是否正确履行执业准则的要求,是判断验资部门是否有过失的主要依据。
不可否认,在某种情况下,验资部门既无故意、也无过失,也有可能作出结论与真实资金不符的验资报告。其原因有二:一是,投资人欺诈手段或造假技术非常高明,而且与银行、商检、房地产管理等部门或其他有关机构中的不法分子串通作弊,制造虚假的验资凭证;二是,正常验资范围无法查明的不良出资、抽逃资金等。也就是说,验资部门已依据审计准则,正当履行验资程序对验资范围、验资依据进行审验,仍然出现了错误,那就属于验资固有的风险,验资部门没有过错,不应对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三、验资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承担责任的范围
确定当事人是追究民事责任的先决条件,而定准当事人,必须明确法律关系。
实践中,一些债权人具有***法人资格的债务人,有人认为应将债务人的出资人、验资机构追加为共同被告,此种观点并无法律依据。因为原告对这些被告并无相同的诉讼请求。确认验资诉讼案件中的当事人应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债权人以债务人为被告提讼,诉讼中发现虚假验资事实。此类案件中,由于验资部门不是原、被告之间争议的法律关系的主体,对原、被告之间争议的诉讼标的没有***请求权,但与案件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此,验资部门应被列为无***请求权的第三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法院可直接判令无***请求权的第三人承担相应的责任,以避免重复诉讼。
由于债务人具有***法人资格,债权人的损失应先由债务人以全部财产承担责任,验资部门仅就不足清偿部分在验资报告所证明的金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对此,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十分明确。法释[1997]10号《关于验资单位对多个案件债权人损失应如何承担责任的批复》中指出:“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出具不实的验资报告或者虚假的资金证明,公司资不抵债的,该验资单位应当对公司债务在验资报告不实部分或虚假资金证明金额以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法释[1998]13号《关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应如何承担责任问题的批复》指出,会计师事务所“鉴于其出具虚假验资证明的行为,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在民事责任的承担上,应当先由债务人负责清偿,不足部分再由会计师事务所在其证明金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种情况是债权人以债务人为被告提讼,在判决生效后,执行过程中债权人发现由于虚假验资,使债权人的债权无法实现,或者债权人在对债务人前就发现虚假验资事实,债务人已实际倒闭,致使债权人的债权无法实现,给债权人造成损失,其损失是由债务人和虚假验资部门共同侵权行为所致。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此时,债权人可以以验资部门和投资人为共同被告,提起侵权赔偿之诉,诉请投资人和验资部门承担连带责任,验资部门应在其验资报告所证明的资金范围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