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徐岚先生认为《聊斋志异・阿宝》的主人公是阿宝,这是有待商榷的。笔者认为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应该是孙子楚,从文化批评的角度看,孙子楚这个形象体现了作者“以痴为美”的文化心态;从女权主义批评的角度看,孙子楚这个形象体现了男性作家的特权意识;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看,孙子楚这个形象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关键词:蒲松龄 聊斋志异 阿宝 主人公
徐岚先生在《名作欣赏》2008年第16期刊登了《至情至性的阿宝》一文,认为《聊斋志异・阿宝》“以高超的艺术技巧不露声色地刻画出一个性格独特、形象鲜明的‘圆形’艺术形象――阿宝,她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笔者却认为,《阿宝》的真正主人公应该是孙子楚。对此,笔者将从文化批评、女权主义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等多个角度加以论证。
一.从文化批评的角度看,孙子楚这个形象体现了作者“以痴为美”的文化心态
明代中叶以后,文人渐渐冲破封建礼教的樊笼,他们张扬个性,特立独行,表现出不同于流俗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精神。比蒲松龄生活年代略早的绍兴文人张岱宣扬“以痴为美”,他在《湖心亭看雪》、《祁止祥癖》等文章中把“痴”看成是人格的最高境界,认为所谓“痴人”,其实是至情至性之人,是纯净无瑕之人。与蒲松龄生活于同一时代的淄博文人毕际弦曾著过一部关于“痴”的专著――《痴语》。毕际弦与蒲松龄交往甚密,毕际弦的思想自然对蒲松龄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而比蒲松龄生活年代稍晚的曹雪芹更是以“痴人”自许,他在《红楼梦》开篇即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末尾又写道:“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红楼梦》不仅以“痴”开始,以“痴”结束,还以最大的激情刻画了一个“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痴人”贾宝玉的形象。在世人眼中,蒲松龄也是一个“痴人”,张元在《柳泉蒲先生墓表》中这样评价他:“先生性朴厚,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听其言则讷讷如不出诸口。”蒲松龄在其诗词作品中也常常以“痴”自况,据统计,他的诗词集中出现“痴”字多达24次,如“痴情惟我谅,狂态恃君知”,“回头自笑痴颠”,等等。由此可见,蒲松龄对“痴”这种文化精神是甚为认同的。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大批“痴人”形象,如《书痴》中的书痴郎玉柱,《酒友》中的酒痴车生,《黄英》中的菊痴马子才,《石清虚》中的石痴邢云飞……此外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痴”,如《阿绣》中的刘子固,《婴宁》中的王子服,《香玉》中的黄生,等等。《阿宝》中的孙子楚更是一个旷世稀有的痴情男子:阿宝无意说出的一句戏言,孙子楚竟信以为真,砍断手指奉为定情之物;一睹阿宝的天姿国色,孙子楚顿时像被闪电击中了一般,魂魄竟然脱体而出,日夜追随佳人,不肯稍离半步。孙子楚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一个是男子离魂,一个是女子离魂,被称为“千古一对情痴”。
由此可见,蒲松龄本身就是一个“痴人”,他是要借孙子楚这个形象为“痴人”正名,并藉以表达“以痴为美”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精神。
二.从女权主义批评的角度看,孙子楚这个形象体现了男性作家的特权意识
蒲松龄生活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作为一个男性作家,他笔下的爱情故事大多以男性为中心,表现男性的理想和需要,维护男性的尊严和特权;而他笔下的女性也不是真实的女性,而是按照男性的理想和需要创造出来的虚假女性。
在聊斋故事中,作者对男女采取不同的伦理标准。在作者看来,男子纳妾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享尽齐人之福;而女子只能从一而终。在《巧娘》、《莲香》等故事中,二女共事一夫,其乐融融;在《红玉》、《罗刹海市》等故事中,女子“通情达理”,主动为丈夫纳妾;在《土偶》《乔女》等故事中,作者对守节的寡妇大加褒扬;在《金生色》、《牛成章》等故事中,作者对不贞的寡妇痛加贬斥。即使在《阿宝》这样极具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中,男子和女子的地位也是极不平等的:孙子楚刚丧了妻子,就有续弦的打算,托媒婆去阿宝家求亲;阿宝富贵且又美艳,但在男性作家的笔下却只能下嫁给贫寒书生作为续弦,而且后来丈夫病死了,她也不能改嫁,只能以死殉情。
在聊斋故事中,男子大都是爱情的受益者,女子大都是爱情的奉献者。譬如《红玉》中的狐女红玉在冯生孤寂的时候自荐枕席,抚慰落魄书生脆弱的灵魂;在他们的交往遭到冯翁反对后,她又主动隐退,并给冯生娶妻;当冯家遇到危难时,她又及时前来解救。又如《颜氏》中的颜氏虽有绝世之才,却嫁了一个草包丈夫,她不仅要把自己女扮男装考取的功名让给丈夫,还要委曲求全地给丈夫纳妾。阿宝和聊斋故事中的所有女性一样,也是一个死心塌地的奉献者:她宁可住茅屋,吃糟糠,也不肯让孙子楚做倒插门的女婿,为的是维护丈夫的自尊心;她勤俭持家,使孙子楚衣食无忧,专心致志地应科举;丈夫病死后,她眼泪哭尽,不吃不睡,只求一死,精诚所至,阎王也为之感动,竟赐孙子楚复生。由此可见,阿宝并非是一个写实的形象,而是按照男性的理想和需要创造出来的虚假女性;她在男性统治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她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丈夫而活。
三.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看,孙子楚这个形象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弗洛伊德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指出:作家在现实生活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创作出白日梦式的作品,每一个白日梦式的作品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都是对令人绝望的现实的补偿。蒲松龄一生穷困,“十年贫病出无驴”、“终岁不知肉滋味”、“未能富贵身先死”,这些诗句是他窘迫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生活,蒲松龄不得不离妻别子,常年在大户人家做教书先生。大户人家灯红酒绿,美姬如云;而蒲松龄却枯灯冷斋,顾影自怜。正是这种强烈的空虚感和失落感催生了无数篇像《阿宝》这样的白日梦式的作品。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白日梦式作品的主人公的身份和处境与作者本人相似,这些主人公其实是作家本人的化身。聊斋故事中的主人公大都是贫贱书生,他们有的科场失利,有的流落他乡,有的栖身破庙……《阿宝》中的主人公孙子楚也是一个贫贱书生,他迂腐,木讷,不通人情世故,除了读书一无所长,他还常常遭受朋友的嘲笑和愚弄。孙子楚的身份、性格和处境与作者本人极其相似,因而可以看作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白日梦式的作品都很天真。因为主人公都是作者本人的化身,所以作者要让这个主人公吉星高照、洪福齐天。聊斋故事中的男子哪怕有再大的缺陷也可以享尽艳福,譬如《巧娘》中的傅廉是个残疾,《小翠》中的元丰是个弱智,却都娶上了美娇娘。而女子必须貌美如花,才有资格与书生相爱,譬如《娇娜》、《婴宁》、《黄英》等作品中的女子无不是绝色美女;《陆判》中朱尔旦的妻子长得不美,最终陆判帮她换了一个美女的头;《姊妹易嫁》中毛公的妻子头顶有点秃,最终也是奇迹般地长出一头秀发!《阿宝》中的孙子楚更是艳福不浅:尽管他贫贱,木讷,而且还是个六指头的残疾,却出人意料地娶到了一个貌若天仙的富家小姐!孙子楚的好运远不止这些,当他阳寿已尽,阎王竟然网开一面,放他还阳;后来他又阴差阳错地考中了进士,并受到皇帝的嘉奖。我们当然不会把这些天真的描写当成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这些只不过是落魄文人蒲松龄藉以自我安慰的白日梦。
徐岚先生把阿宝看成作品的主人公还有另一个重要理由:小说是以“阿宝”作为标题的。其实,以“阿宝”为标题并非就意味着阿宝一定是作品的主人公,对此我们还可以从《聊斋志异・石清虚》这一篇中找到佐证:小说虽以“石清虚”为标题,但“石清虚”只不过是一块奇石,当然不可能是小说的主人公,真正的主人公其实是懂得爱惜这块奇石的邢云飞。蒲松龄在《石清虚》、《瑞云》等作品中反复强调这一思想:“天下之宝,当与爱惜之人。”《聊斋志异》中有以石为宝的邢云飞,有以菊为宝的马子才,有以琴为宝的温如春,有以书为宝的郎玉柱,也有以美女佳人为宝的孙子楚,这些慧眼识宝、真心爱宝的书生才是幕后真正的主人公。
杨建猛,安顺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聊斋志异.阿宝》的主人公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