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业企业转向社会企业,是张瑞霖人生的新起点,他和他创办的香港“黑暗中对话”注定会给这个社会带来一些变化,并留下宝贵的经验
“那些从未体会过失去视力和听力痛苦的人,却很少充分使用这些幸福的官能。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模糊地看着和听着周围的一切,心不在焉,也漠不关心。人们对于自己的东西往往不太珍惜,而当失去时,才懂得它的重要。”80年前,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这样写道。
55年后,德国社会企业家海宁克博士在德国汉堡创办了第一家“黑暗中对话”(Dialogue in the Dark,简称DiD),通过提供一个完全黑暗的体验机会,帮助人们换位思考,理解视障人的生活和感受,从而获得对生命的全新感悟。目前,“黑暗中对话”在世界38个国家的170多个城市建有体验馆和工作坊,体验学习者超过750万人,为超过7000多位视障人士提供了工作机会。
2009年,香港社会创业家张瑞霖将这份特别的体验引入中国香港。
“重投年轻时乌托邦的梦”
谈及创办社会企业的初衷,张瑞霖将其归结为大学时的理想。“我上大学时刚好赶上香港学生运动,一系列访贫问苦的经历让我开始认识中国,感受到自己的根。我们是比较理想主义的一批人,有着自己的***治理想。但***治太复杂,所以我转做实业。”张瑞霖告诉《中国慈善家》记者。
1992年,张瑞霖离开长期效力的跨国公司后自主创业,用15年的时间将一个只有一条生产线的小企业,发展成为拥有五间生产工厂、营业额达到10亿元港币的行业龙头企业。
50岁时,在商界摸爬滚打多年的张瑞霖已不堪“人在江湖”的压力,一个良性脑瘤的出现更使他重新审视自己忙碌的生活。他开始问自己:拼搏事业到底是为了什么?
此后,张瑞霖离开繁忙的生意场,开始参与公益,成为香港著名的慈善组织苗圃行动的志愿者。三年的志愿服务,既让张瑞霖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快乐,也看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他越来越感觉,金钱并非解决社会问题的万能药,遂萌生了全力投身公益的念头。
2008年8月的一天,张瑞霖在汉堡体验了一回“黑暗中对话”,整个过程所带来的震撼让他惊讶不已,“‘黑暗中对话’就像人生旅途中一扇特别的门,我仿佛打开了电影《廿二世纪杀人网络》中的时间之门,门一打开,就掉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张瑞霖这样描述最初的惊艳。
与“黑暗中对话”的相遇,使张瑞霖在知天命的年龄得以“重投年轻时乌托邦的梦”。于是,带着几十年生意场的管理经验,怀揣着重燃的热情,张瑞霖迈进社会企业创业者行列,将“黑暗中对话”引进香港。从只有1个员工到20多个员工;从单一的工作坊到面向不同市场需要的服务和产品;从聘请兼职视障人士到雇佣几十个全职及兼职视障员工;从香港工作坊到上海、深圳工作坊??香港“黑暗中对话”的发展 速度和规模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如今,已颇具成熟规模的香港“黑暗中对话”工作坊主要向游客提供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由视障培训师引领进行的活动和培训,包括黑暗中对话体验馆、企业和***府机构工作坊、教育工作坊,以及黑暗中的特别活动等,并通过视觉转变的场景和活动设计,为视障人士创造发挥才智的就业机会。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身边的资源和支持,绝不仅是个人的功劳,由此获得的成功也应同所有人共享,对社会作出相应的回馈。取之于社会的,要在离开前归还给社会。这一点,很多中国人还没有认识到。”张瑞霖说。
开创私人资本投资社会企业的先例
在将“黑暗中对话”引进香港的过程中,香港社会创业论坛***谢家驹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提倡社会企业精神,需要建立一个有自我造血功能的社会企业,透过打造和提供对客户有价值的服务,创造一个在财务上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企业。”事实证明,“黑暗中对话”正是这一精神的绝佳体现。
早在项目创办之初,张瑞霖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黑暗中对话”是以公开募捐还是私人集资的方式获取资金?在慈善资源丰富的香港,这样一个公益项目想要募集300万资金,绝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要说服股东出资,却绝非一件易事。首先,出资人要完全认同服务社会的理念;其次,要让出资人相信,这个项目不仅服务社会,同时还能盈利。
反复思量之后,张瑞霖决定,用募股而非募捐的方式创办香港“黑暗中对话”。他认为,要想让社会企业有效率、可持续,乃至能复制,就必须突破旧有观念:其一是做公益必须牺牲个人利益的观念,其二是资本不能做公益的观点。
在中国传统伦理观中,做公益是需要自我牺牲的;同时,中国传统思想认为,追求利润的资本和不求回报的公益行为相冲突,因此在过去300年间,主流经济活动与公益活动被划分为两个互不干涉的领域,使资本无法为公益助威添翼,反而阻碍了其发展。“永远不要忘了,人性是弱的,如果整个社会逼着一个人成为圣人的话,他只能撒谎。”张瑞霖说。
投资模式上的大胆选择,使张瑞霖开创了私人资本投资社会企业的先例,打开了社会企业与私人资本接轨的通道,借此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策、激励机制以及企业效率与市场竞争力做好了铺垫,使团队能长期保持旺盛的斗志与活力。
“我看到这个企业的员工专业、敬业、热情、自信并能自我激励的精神风貌。这除了是责任和使命激发出来的精神力量,更不能忽视的是管理的力量、机制的力量。”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评价说。
公益的整合与创新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跨界别的合作,***府擅长分配资源,商界擅长不断提高效率,而公民社会则擅长了解民间所需,以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新载体和新模式。香港“黑暗中对话”的成功,首先就在于它对社会资源的跨界整合。
在“黑暗中对话”的创办过程中,张瑞霖和他的伙伴们使出了浑身解数,动用各种支持网络,以扩大社会影响、拓开营销渠道,化解了包括资金不足、项目试验失败及初创期人员不稳定等种种危机。在投身社会企业之前,张瑞霖从未发现社会支持网络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张瑞霖说,“没有这么多社会资源,香港‘黑暗中对话’就没有今天。”
对张瑞霖来说,从独断独行的商界企业家,到擅长整合资源的社会企业家,是一个无可避免的转变。 由于社会企业的经营成本比商业企业更高,所以,除了纯金钱利益外,社会企业还要兼顾很多社会价值,如环境保护、优先聘用弱势群体、公平对待员工等。为了弥补这一成本差,社会企业必须依靠一系列成本相对较低的社会资源充实自身竞争力。广受好评的“暗中作乐”演唱会,就是社会资源整合的成功产品。当时,香港“黑暗中对话”希望举办一场与以往的传统形式完全不同的演唱会,让听众在黑暗中聆听歌者的声音,并以各种音响和嗅觉等辅助效果来传达歌曲意境。张瑞霖将这个想法与“香港社会创业基金”和“人山人海”音乐制作公司沟通后,三方一拍即合,歌手黄耀明也大为感动,主动提出免费义演。
成功建立起社会支持网络之后,如何让社会企业这个慈善生态环境更健康地发展,使更多的人和资源参与进来,成为了张瑞霖最关心的问题。面对如今中国公益界中很多投资人对基金会一手操控的现象,张瑞霖认为,合作是目前中国公益界最需要推崇的东西,应该开放平台,让大家一起做公益。
张瑞霖深知,社会创业精神的精髓在于社会创新,仅仅依靠团队的善心无法成就一个成功的社会企业。因此,“黑暗中对话”不断推出有创意的新产品,比如“暗中品酒”活动,该活动既让每一个参与者对视障侍酒师熟练、准确、快速更换酒杯的技巧感到惊奇,也对摒弃其他感官的干扰,以嗅觉和味觉专注品酒的美妙感觉难以忘怀。
“打造一个社会企业,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企业家要放下身段去做,仅仅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无法建立一个新的经营系统和价值观,是做不好的。成功的社会企业需要有心人来做。”张瑞霖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张瑞霖:在黑暗中对话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