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海捞瓷指古代“海上丝绸(陶瓷)之路”上海南两沙海域触礁沉船所遗留的各时期外销陶瓷,雹们经海南渔民打捞出水后流散于社会,成为民间陶瓷收藏研究的一个专题。为了与《文物法》限定的出水文物区分,民间收藏界将这部分陶瓷通称为“海捞瓷”,简称“海瓷”。在海南,海瓷已成为民间收藏的一个重要专题,更多的人加入到收藏研究保护之中,倒卖、破坏的行为大大降低。海捞瓷现已成为“海南三宅”之一,成为全社会共同保护研究的重要文化遗产。
海南海捞瓷的成因
集中发现海瓷的位置是在海南南海西沙水域。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必经之地,与海南文昌七洲洋海域相接,被称为“海上夷道”。早在汉代我国就开始了以丝绸为主要商品的海外贸易,唐宋时期,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贸易更为频繁,有“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盛况。明清之际,海外贸易更为广泛,仅广州、泉州口岸就通达40多个国家,这时期商贸航线基本都是从南部沿海口岸出发,经“海上夷道”至马来西亚,过马六甲通往阿拉伯、波斯等国,实现对外贸易。另一方面,作为古代重要航海通道的西沙海域,由于珊瑚礁盘密集,潮汐变化大,商船触礁很多,造成各时代沉船大量堆积,形成丰富的海底文化遗存。
1967年,南海渔民在西沙北礁最先发现了古代沉船。1975年,广东考古队在北礁进行了首次浅海探摸,发现了唐代沉船及瓷器。1996年琼海博鳌镇渔民出海路经北礁、华光礁一带又一次发现大量瓷器和钱币,并进行了打捞,打捞品带回港口引起社会民众和收藏界极大关注。
当时每件瓷器以50~100元、每斤钱币以30~40元的价格很快售出,从而引发了渔民争先往返打捞的混乱局面,先后有数万件瓷器和上千公斤钱币流向社会。海南省博物馆闻讯抢救性征集到500件瓷器和300公斤钱币,省公安边防总队在打击此类活动中截获瓷器数百件,其他都流向了社会。渔民的多次打捞对海底文化堆积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社会影响很大,引起省***府重视。1996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队受命对西沙进行全面调查,行程850海里,掌握了许多处沉船遗存。1998年12月,水下考古队在北礁、金银礁、华光礁一带进行了为期39天的正式水下考古,潜海深度为10~20米,最深达35米,新发现五代、宋、元、明、清各代水下遗存14处,采集发掘各时期文物1500件。2007年又经过第二次水下考古,所出瓷器与第一次相近,没有更大的突破性发现。
至此,通过对各阶段西沙出水文物资料的收集整理,初步探明打捞出水的文物的种类除瓷器钱币外,还有铜锭、象牙、石锚、铜器、铁器、铅块等。瓷器约有3.6万余件,钱币1300斤,其他计600余件。其中海南各地市县文博部门收藏5000余件,其余均散落在社会个人收藏者手中。
色釉品种与特征
海南海瓷中,单色釉瓷器占了相当大的部分,以青瓷和青白瓷为主;元、明、清时期则以青花瓷为主。瓷器以民窑最多,大都是海上贸易开通之后随同外销的日用瓷。产地大致都出自对外贸易口岸,以南方景德镇产品为主,兼有北方窑口产品。瓷器釉色浓厚,青翠可人,虽经百年浸蚀,剥取珊瑚礁结物之后,依然光彩照人,釉光虽然发亚,但神韵不变,其中一部分依旧釉色如常。瓷胎粗细皆有。纹饰以刻花、印花为主。器型有碗、钵、杯、盘、碟、托、盏、盂、盒、盆、罐、瓮、壶、洗、炉、瓶、勺等,各类还有许多分型。时代多为宋、元、明、清四朝。典型的外销瓷有***持、无底碟等。青花瓷底款有“成化年制”“万历年制”“永乐年制”等。瓷器产地基本以广东石湾窑、潮州窑、广州西村窑,以及福建德化窑系生产的普通民用瓷为主,也有江西龙泉窑、景德镇湖田窑生产的精品。
1 青瓷海瓷中没有发现早期青瓷,大都是宋代至清代南方景德镇、福建、广东窑的一些产品。依其形制和釉色看,宋代前后的都是一些民用瓷,用于外销,换取海外香料等贸易商品。它们多为民窑烧造,同安窑、西村窑产品较多。同时也发现一些烧造精致、胎体凝重的景德镇窑产品,虽釉水发色不正,但其刻划纹和形制都不失官窑风韵。2003年,海南举办陶瓷鉴定培训班,陶瓷专家张浦生对大部分海瓷进行了鉴定,认为一些精品都出自景德镇湖田窑烧制。所出青瓷的时代跨度从唐、五代、宋、元以至明都有发现,说明海上陶瓷之路及海上贸易时间很长。
2 白瓷海瓷中白瓷占的比例较小。以泉州、杭州、广州为商埠的对外贸易中,白瓷占了一定的比例,产地大致都来自与这些口岸相近的南方制瓷地。已发现的白瓷多白色泛褐,褐中显黄。从盘形、碗腹浅口广以及瓶、罐口小等特征看,它们多出自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广州西村一带的民窑。时过境迁存留海中,保存至今,实属不易,现是海瓷收藏家追捧的亮点。但此类海瓷中尚未发现典型官窑器,说明白瓷仍是对外贸易中的一个普通品种。
3 青白瓷青白瓷是指宋代以后以景德镇为代表创烧的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的瓷器。其釉青中泛白、白中显青,胎质细洁、釉色晶莹,光彩见影。史书中所谓“隐青…影青”“映青”等皆指青白瓷。由宋至元,青白瓷盛烧不衰。除景德镇外,江西吉州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等都有烧造。海瓷中,这部分瓷器大都包装在封闭的容器之中,虽经海水长年浸蚀及打捞碰撞,但不乏完整器,个个釉色光亮,熠熠生辉。菱口龟纹碗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目前是青自瓷收藏中级别较高的一种,在陶瓷鉴定班中成为湖田窑影青瓷授课标本。此外,还有盘、碟、盂、粉盒、圜底套钵等数个品种,都是这批海瓷中最耀眼的精品,以宋器最为典型,至元、明已较衰落。
4 青花瓷海瓷中青花瓷占40%,基本都是釉下青花,元青花未见到完整器,是一些特征明显、可作研究之用的残件标本。典型的有景德镇的湖田窑青花龙纹碗残件、青花鸳鸯莲池纹碗、青花一束莲花纹碗,青花缠枝莲高足杯、青花玉壶瓶等,依旧光艳夺目。通体施卵青釉,青花用苏麻离青料,器底火石红自然。张浦生、叶佩兰等专家曾将它们确认为典型的元青花标本。其次是明代、清代青花瓷,有各种年款、堂款、名款、花款样式。
5 其他伴随海瓷出水的还有紫砂壶、铜器、越南海域青花及大量钱币。钱币最早的是汉五铢和唐开元通宝,最晚的是明弘治通宝,量最大的是永乐通宝。其中还发现不少钱币珍品,如龙凤通宝、天启通宝、大定通宝、大义通宝等。特别是还发现了“泉场铜拾斤官”纪重官商铜锭3块、无文铜锭60块,表明对外商贸交换中,除用陶瓷物物交换和货币交换之外,还有用铜作为称量货币直接参与交换的,填补了史志有载而无实物发现的空白,对商贸交换形式的研究弥足珍贵。这些铜锭现收藏于中国钱币博物馆。承载海瓷的沉船均为木制结构,已散落殆尽,难确定大小,仅依出水石锚大小推断,商船排水量大概接近千吨。同时出水的少量铜盘、铜洗、铜炉等可能只是随船生活用品。
海南海捞瓷是“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开通以后,唐、五代、宋、元、明、清六朝对外贸易遗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是海外贸易史、陶瓷外销史的重要物证。民间对海瓷的收藏、保护、研究是对国家收藏的重要补充,对进一步保护、传承研究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其学术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的发掘探究。
责 编 耕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