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家长因为孩子习惯不好而头疼。有的孩子因为生活习惯不好而影响了学习,有的甚至影响了性格的形成。大家都知道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不是说“习惯决定命运”嘛!当然也有很多关于养成好习惯的理论,但具体运用到孩子身上,好像都不怎么得心应手。那么,家长究竟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呢?
一、好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个小朋友叫阳阳,由于父母工作繁忙,阳阳从小就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对阳阳非常宠爱,对他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阳阳进入幼儿园时,还不会独自上厕所,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睡觉……阳阳在生活中根本就没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时候,阳阳的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把阳阳接到家中,对阳阳进行生活习惯的训练。
由此可见,生活即教育。父母应该积极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环境,同时,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也要给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孩子会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获得最佳教养,良好习惯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二、好习惯要在实践中培养
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要不断身体力行,使习惯成自然。陶行知先生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写道:“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好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说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好习惯养成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好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现代控制论创始人、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在回忆父亲对他早期学习习惯的严格训练时说:“代数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父亲的教学方法是每个错误都必须纠正。他对我无意中犯的错误,第一次是警告,如果我不马上纠正,他会严厉地训斥我一顿,令我‘再做一遍’。我曾遇到不止一个能干的人,可是他们到后来一事无成。因为这些人学习松懈,得不到严格纪律的约束。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正是这种严厉的纪律训练。”父亲严格的训练,终于使维纳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成为誉满全球的科学巨人。
三、要抓住教育的关键期
自从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发现动物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并荣获诺贝尔奖后,人类广泛地开展了对自身各种能力与行为的发展关键期的研究。
特别要提醒的是,要使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例如,孩子第一次骂人的时候,并不是道德问题,而是觉得好玩。这时候,孩子会观察父母或其他成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如果成人的态度是冷淡的、严肃的,孩子就会明白:“大人不喜欢我的这种行为。”由此,他会减少这种行为。如果这时有成人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赞扬、夸奖或者高兴地笑等反应,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受到成人喜欢的,由此,他会增加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从而养成不良的习惯。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抓住教育的关键期来教育孩子。
父母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同时,更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因为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具有自然的驱动力和心理惯性,有时候就算没有外部条件,习惯行为也同样可以做出。许多孩子有时候知道自己有不良的习惯,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重复不良的习惯。这时候,父母要帮助孩子抑制和纠正坏习惯。以下几个步骤可供参考:
1.认识习惯的重要性。2.与孩子及相关人员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3.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 4.持之以恒地练习。 5.及时而科学地评估引导。6.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本文作者系郑州好朋友家庭教育中心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电话:0371-65398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