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从功能与形式的混搭、通过外来学科的介入建构新秩序及建立人与人联系三个方面探讨了设计活动中“跨界”设计的途径与方式,以具体的设计实例分析呈现不同的跨界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 跨界 设计 过程
“跨界”是当下设计、艺术领域的高频词语。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展上海双年展为例,自1996年举办至今10年时间中,无论是首届的“开放的空间”,还是之后的“大设计”、“超设计”等都强调了作为一种“融合”姿态的艺术创作活动。其中以“大设计”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展更是直接将“设计”作为一种态度与方式和艺术创作跨界融合,或者说是还原了两者本来的共同性。艺术创作的融合跨界一方面体现在对于自身固有界限的打破,如当代艺术中的空间装置、影像、行为等,另一方面这样的一种突破将艺术与设计两者固有的隔离区分进行模糊,这样的跨界成为激发创造与想象,资源使用与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而设计与艺术同样存在因为固有分工而产生的界限,而跨界设计通过不同的策略与方法为设计活动注入新鲜血液。
一、功能与形式的混淆
从设计活动自工业***、社会化大生产普及后发展至今,经历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洗礼,工业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追求的标准化与分工化及利益最大化与创造活动的整体性与感性,以及人类精神性满足的冲突一直是许多设计活动与设计师致力弥合的矛盾。例如设计史上著名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装饰主义运动,以及之后的孟菲斯设计等。都是设计师试***在大规模生产的机器标准化与人的艺术追求的个性化之间寻求平衡的结果。而随着互联网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造物方式发生***。社会化生产开始被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取代,因而跨界行为受到技术与资源调配整合的限制更少,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从事跨界设计,或者可以说,跨界设计已经成为设计的主流趋势,成为当下的设计方式。而通过打破原有设计分类的限制进行功能与形式混淆的跨界创作就是其中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设计师是荷兰“干设计”的领***人物万德思。
马歇尔・万德思为荷兰家用电器品牌HEHolland设计了一系列六件家用电子产品,通过这一设计试***将家具和视听装置进行融合。这一系列产品通过无线收发器接受来自电脑或电子播放器的信号,因此无线的技术条件给予了设计师极大的自由空间。电视、音响、喇叭等传统作为***电器存在于家居设计中的环节被设计师打破。如在名为“熊猫”的设计中,设计师设计了可以和墙面或家具结合的扬声器,将其融入家具环境中。此外,这个系列的设计还包括可以安装在咖啡桌内的一体家庭影院,可视的微波炉,微波炉的门由一个晶体管显示屏构成,使用者可以通过装有DVD播放器的微波炉直接观看节目(如***1)。在这一系列的设计中,传统设计的门类和功能都被打乱或是混合在一起,家具和音响及微波炉和电视等。万德思的跨界设计是打破了传统工业化生产中通过不同的功能来区分设计的分类方式,用单一的功能如可以观看的电视与可以加热食物的微波炉这样的方式无法界定万德思的设计。因为技术条件的成熟,设计师获得了某种自由,万德思的“混搭”显然具有某种戏谑的意味,刻意将传统工业设计中的不同门类进行“拼贴”,这种做法与后现代艺术中艺术家对媒体***像进行拼贴的做法有某种类似之处,即颠覆人们对于已经形成的艺术、设计的固有观念。
***1 万德思 熊猫系列 ***2 卡拉扬 室内时装会
另一位设计师侯赛因・卡拉扬是典型的概念服装设计师,概念和过程是其最关注的部分,***治和文化的思考始终贯穿在其服装设计中。2000年卡拉扬因为一场位于伦敦费德勒威尔士剧院的服装会而名声大噪。舞台上放置的家具最终成为服饰。家具上的布套成为裙子,模特上场后撤下布套并将其穿在身上后离开。舞台中间的圆形矮桌最后被层层拉伸成为模特身上的裙子(如***2)。正如作品的名字:室内服装会,室内家居设计和服装设计在此处界限模糊。卡拉扬称时装秀的主题是“被迫的流亡”。作为具有土耳其和塞浦路斯血统的设计师,他将自己对于上世纪70年代所经历的塞浦路斯入侵和90年代科索沃战争的记忆作为作品的来源。模特象征那些为躲避战乱威胁而被迫离开家乡的家庭们。附着于家具上的“服装”是可以带走的关于家的“片段”或是回忆,对于家的“携带”是被迫离乡背井的人们最关注的事情,家不再是特定环境中的空间存在及发生在这个空间中的故事,而成为具有家具形状痕迹的衣服,如此可以随身携带。家具与服装在此被作为不同境遇下“家”的象征而联系在了一起(如***3)。侯赛因的服装设计混淆了家居设计与服装设计的概念是出于其对于背井离乡,放逐的痛苦的感同身受,并将这样的感受通过不同的设计领域的混搭进行体现。因此,与万德思的随意拼贴的戏谑手法不同,侯赛因将服装设计与家居设计进行跨界是出于其对某种主题的表达。设计师此时与艺术家并无绝对的区别,都是在寻找最适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念。无论是家具还是服装都是对“家”、对“背井离乡”者的处境进行的表达。跨界是设计师在去除限制后的自由创作的必然结果。功能在此早已不是简单地服装或是家具的使用功能,而是更深层的精神与心理层面的探索与满足。
***3 卡拉扬 室内时装会
***4 彼得・埃森曼 卡片屋住宅系列
二、新秩序的构建
跨界除了在形式上突破固有设计外形之外,还可以通过设计方法策略使新因素介入而产生创造。事实上,人类各种知识与学科的发展本身也是延续这样的一种方式,即将新的方法或技术运用于已有的知识系统从而产生新的拓展。比如科学与哲学的结合产生心理学,将物理学引入视觉研究产生格式塔心理学等。将非艺术或设计的学科研究成果运用到设计或艺术创作中,这样的形式生成方式在建筑设计中被大量运用,并因此而产生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例如著名建筑师彼得埃森曼就是这方面的跨界大师。他在自己的设计中将语言学的研究纳入,利用语法的构成结构与建筑中的建造方式进行对应,“跨界”出了“卡片住宅”系列(如***4)。语言学研究中揭示出语法的规则,即不同的语言具体的词语表音与外形虽然千差万别,但在语言构成的结构规则方面存在某种一致性。语言正是对于语言规则进行操作而产生的。埃森曼正是利用了这样的语言生成机制来“生成”自己的建筑作品。即将建筑的基本元素墙体、柱体等当做语言中的词,而设定某种“规则”如旋转、拉伸等一系列的规则,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建筑的形式自动生成。因此,设计的结果是某种规则或语法演绎产生的,而不是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就人为限定的。设计师在此是规则的设计者,是秩序的建构者。
在设计领域中,以类似的方式进行的设计也很多。例如瑞典设计团队FRONT设计的“压力制成的桌子”作为系列作品“……制成的”之一,探索利用自然界的力量和特殊材料与方式来制作家具。“压力制成的椅子”是通过大气压将网格状的细长枝条压缩成型而成(如***5)。而“爆炸制成的椅子”则是利用爆炸在模具的表面留下许多空洞并将其浇灌成型。在这一系列中,设计师其实都没有参与作品最后成型的制作过程,而是设定了某种规则,并找到合适的材料来实施这一规则,而作品就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直接的结果。FRONT的另一个著名的项目为“让动物设计”,放入鼠笼的空白墙纸上留下的老鼠啃咬的空洞,然后将其铺设在有***案的墙面上形成特殊的效果。而利用动物完成作品的还有立波替尼工作室的“蜜蜂花瓶”,设计师将花瓶磨具放置于蜂巢中,4万只蜜蜂在一周的时间内完成了独一无二的花瓶(如***6)。利用这类方式生成设计作品,其实与彼得埃森曼的建筑设计具有某种一致性,将语言的生成规则运用到建筑形式的生成上与利用自然规律或动物的本能生成家具作品都是通过某种“新秩序”的构建完成创作。而设计师正是发现这种关联可能性并促使其实现的人。
设计作品的过程决定了设计作品最后的外形而非相反。这样的创作方式与概念艺术的创作方式如出一辙。彼得埃森曼在自己的建筑作品设计中借鉴当代艺术中概念艺术的方式,这是一种跨界,而他将语言学的语法规则与建筑构造对应又是另一种跨界。科学实验一般的设计过程与动物完成的设计作品同样也是跨界的结果。
***5 压力制成的桌子 ***6 蜜蜂花瓶
三、连接的需要
设计是一种造物活动,设计也是人与人合作或发生关联的方式,设计不仅仅是对于物的生成,设计更关注的是人的福祉。如果物的制造与消费超越了人对于自身与世界,自身与环境的良好共存关系,这样的物质文化就无法真正为人们带来满足。设计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工业生产与科技对于环境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巨大影响而越来越注重反思与弥补。现代社会的“原子式”存在方式对于作为个体的人或是作为群体的社会的影响是很多设计师致力于改善的状况。因为设计是“为人”的需要而产生的行为,而人的欲望的塑造与引导在当今时代则成为设计师们的选择――为商业社会的物质主义献计,或是作为“救赎者”或“引导者”进行某种“弥补”。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越来越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情感,尤其是人与人通过“物”的连接而产生交互。正如《走入公众》一书所述:“现代设计是用它发现事物的能力去探索如何塑造观者的注视。传统实用艺术向现代设计的范式转变的主要特征无非就是这些愿望的扩展。这些扩展的愿望不是要去设计世界之物,而是设计人类本身。”①在此,跨界成为一种内在需要,成为产生人与人联系的一种需要。
如果设计的目的与动机不是单纯为了商业上的成功,而是具有更多对于社会,对于人的责任。这样的设计行为与结果本身就是一种跨界,设计不是简单地造物,而是社会理想实现的途径。而通过设计作品将人与人进行联系,或提供某种联系的可能正是当今社会非常需要的。例如著名的斯塔克“榨汁机”。斯塔克在描述自己的这件作品时指出,榨汁机真正的目的在于解决了晚餐后父亲与女婿之间寻找话题的尴尬问题。通过造型奇特的斯塔克榨汁机,人们更容易展开交谈。“榨汁机”帮助人们进行联系与对话。而很多公共艺术作品也同样具有类似的作用,通过作品将陌生的人群暂时的聚合,并让人们在这个时空中具有某种共同的体验与情感交流,并进而促使真实交流的产生。例如艺术家团体Penique制造的“Cerveira帐篷”,利用色彩鲜艳的充气塑料薄膜在城镇的中心位置制造了一个“空间”(如***7-8)。这个空间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在公共领域的中心位置出现的“私密”空间。一个类似野营帐篷的空间。而这里成为了人们进行会面和活动的理想场所。艺术家通过“占领”、“重构”、“再定义”空间改变了公众对于原有公共空间的刻板感知,为人与空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创造了条件。
除了通过空间来联系人们,对于人自身感官的探索并以此为基础的设计是更直接的方式。作品《闻》由设计师奥格和罗伊则奥设计。他们的作品旨在探索人类的嗅觉以及嗅觉在人类互动和行为中的角色,并研究其在家庭和社会范围内的关系。科学家称,“每个不同的人体都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和刺激激素分子配方”,而人们在选择配偶的时候,彼此的体味是很重要的判断依据。因此,气味成为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因此设计出能够“闻出”他人身上遗传代码的工具,产品要求人们穿上特殊服装,然后邀请爱人靠近并闻你的身体气味。而进一步的可能是将其变成鼻子的外挂装置,随人四处移动。这件作品为两性关系的探讨与两性关系的连接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如***9)。
***7 Cerveira帐篷 白天效果 ***8 Cerveira帐篷 夜晚效果
***9 闻
无论是功能与外形的错位组合,还是形式生成方式的外来介入,抑或是设计目的与意***的多元,这些方面都促使“跨界”成为当今设计的强大动力。不同方式的跨界从各自的角度改变着设计涉及的方方面面,不仅是设计品的外观,功能,还有产生的过程,以及这种过程中人的工作或合作方式等。所有这些改变都在改变着人,设计者、生产者、消费者、使用者等。不同的身份在这些改变中也在发生各种新的可能的组合与变化。不同方式与领域的跨界成为人们更好面对世界与社会,解决问题,发现新的可能性的途径。
注释:
①[德]鲍里斯・格洛伊斯,著.苏伟,李同良,译.走向公众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17.
参考文献:
[1]英彭妮・斯帕克,著.张朵朵,译.大设计BBC写给大众的设计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马库斯・菲尔斯,主编.21世纪设计从大众到前沿的新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12.
[3]Installation art now sponsored by Design 360-Concept and Design Magazine First Edition:2013.
[4][德]鲍里斯・格洛伊斯,著.苏伟,李同良,译.走向公众.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设计学博士在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跨界设计的策略与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