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是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它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长善救失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或贪多务得,或片面狭窄;或把学习看得很容易而浮皮潦草,或把学习看得很难而止步不前。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采取针对措施。清代学者王夫之认为,如果教法得当,这些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多则知识渊博,寡则精深专一,易则充满信心,止则认真对待。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教学中总是发现存在着上述四种学生:胃口大的学生想一蹴而就,想一月学完一年的课程,就囫囵吞枣,哪里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贪多嚼不烂,导致消化不良,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的;胃口小的学生满足于鼠目寸光浅尝辄止,因为无法宏观整体把握所学知识;聪明的学生将学习看得过于轻松,放松警惕,轻视学习或考试,导致大意失荆州;愚笨的学生将学习看得比登天还难,每次要前进时,感觉步履艰难寸步难行,对学习有了畏难情绪,知难而退,最后自暴自弃。
台湾学者曾志强百家讲坛《胡雪岩》中说:一个人的缺点就是一个人的优点,一个人的优点就是一个人的缺点。就是说缺点和优点可以互相转化,优点可以转化为缺点,缺点也可以转化为优点。在教学中让学生的缺点转化为优点,条件就是教法得当。教胃口大的学生限制食量,适可而止,不要贪多,一次只学一点,天天坚持下去,夯扎实了再去学习,这样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往前走。由于这种学生不安于现状,求知欲强烈,思维灵活,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可以将他们培养成博学多才的人;教胃口小的学生往深处细处挖掘,精益求精好上加好,深通一门,就可以占领某个领域的战略制高点,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教聪明而马虎大意的学生从态度上重视学习,就能轻而易举的独占鳌头遥遥领先;教知难而退的学生学一点是一点,学多少是多少,蜗牛爬行不怕慢就怕站,只要尽心尽力,天天能够取得进步就是成功。
二、豫时孙摩
《学记》指出:“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豫”是预防,“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采取预防措施,否则,待到不良行为发生后再去纠正,则“扦格而不胜”即遭遇抵触而难有成效。“时”是及时,“当其可之谓时”,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循序,“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否则,“杂施而不孙”,学生将苦不堪言。“摩”指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里提到的豫时孙摩,就是教学的四个基本原则。
高考监堂时,考试办领导常说的一句话是“将学生的作弊处理在萌芽状态”。意思是学生作弊时,看见他有那个动机,就采取措施果断制止他,不等他出现作弊的行为就将那种念头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样对学生对监考教师对其他考生都好。而一旦出现作弊的行为再来禁止,个别学生鲁莽冲动,一不做二不休,破罐子破摔,在考场上大吵大闹,自然引起轩然***,破坏考场应有的安静秩序,影响其他同学答题。
据心理学家分析: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段是三到七岁,任何一位四五岁的儿童都能无师自通地很好掌握本民族口头语言。一旦错过这个时段,以后再去学习语言,就难上加难。对此,何克抗教授提出了“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这对于语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有重要作用。这其实讲的就是“时”的重要性,如果及时把握住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就能实现语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在数理化知识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今天学了某个一个公式,明天学习了某个定理,这公式和定理一环套一环,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知识都无法连贯起来。学生第一课时没有学习,第二课时就跟不上进度,导致出现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了的局面。文科知识可以讲究跳跃性,而理科知识讲究逻辑性,非得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
人和人为什么交往?一个人一个思想,两个人两个思想,三个人就三个思想。大家如果互相交流沟通,则三人行必有我师,就能互相取得进步。如果不交流沟通,那么每个人只一个思想,大大缩小了生活的空间,变得孤陋寡闻起来。“摩”就是观摩学习,就是切磋琢磨,就是通过互相观摩学习才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打通思路,拓宽视野。
总之,《学记》的教育思想相当丰富,论述相当深刻,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现实意义,适当的时候,只需要我们这些一线的老师搬来套用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