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常常会使我产生错觉,是阅读让我进入了梦幻之境,还是他记述的本不是真实,而是教育的神话?如果是神话,我不痛苦;如果是叙实,我真有彻入肌肤的疼痛和伤悲。
痛是因为,直到今天,甚至可能在漫长的若干年以后,中国教育也只能望其项背,远不能及。他对教育的执著与信念,他的理想与激情,他的博学真知,他对教育的忠诚,对孩子们由衷的至真至善的爱,无法匹及啊……
悲是因为,纵有对教育的热情和理想,可我们作为中国千千万万教师中的一分子,我们培植理想,但挥洒热血的沃土又在哪里?我们的热情,我们对真教育的渴望被现实的桎梏一点一滴消耗殆尽。我们何尝不想,带领孩子冬天去赏雪,夏天去野营,春天去踏青,秋天去收获?
多么希望,他记述的仅仅是教育的神话和理想啊。可是娓娓而谈的字字句句,敲击在心头却是那么真实,真实得仿佛听到了他的声音,看到了他和孩子们的对话。
作为老师,我有幸与苏霍姆林斯基一样,从事着相同的职业,可以有机会阅读他,走近他;作为老师,因为读他,我害怕!害怕他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中国教师屈服于现实的软弱与无奈。为了分数,为了所谓的“为学生好”,我们的教育是掠夺性的,我们掠夺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童年,掠夺了他们作为一个独特个体享受阳光、享受生活的机会,让他们坐在教室里不断地重复演练,甚至连鲁迅笔下四角的天空也看不到。
我也很无助,心感恐惧,却无力改变什么。无助、无奈地看着孩子们一个个戴上厚厚的镜片,一个个患上失语症,一个个逐渐失去“笑”的功能。
《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如果教育要继续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能够运用智慧和精力去满足个人的发展的需要,那么它就必须克服墨守成规的缺点。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没有省察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没有省察的教育必然是盲目的。认识到目前教育之诟病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几乎是一种共识,但是我们的教育缺少的似乎不是自我的省察,关键在于行动,我们缺少的是省察之后的动力和破釜沉舟的实践。
知道问题所在,却无力改变,这是最悲哀的。
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心灵可以到达。
苏霍姆林斯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浙江省兰溪市聚仁学校3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