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班杜拉对观察学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是针对动物所进行的研究,而人是生活在社会的产物,对人的研究需要大量的丰富的实证的材料,班杜拉认为,人类个体的许多社会行为,首先是通过直接学习的,在直接学习中,儿童可以通过某种行为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结果来决定是否重复这些行为。如果儿童得到积极、肯定的强化,就会激发儿童继续从事这类的行为;反之,如果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否定的,儿童就会设法抑制这类行为的发生或逃避这种消极的结果。但人类的很多行为是无法直接学习的,儿童总不可能通过“试误”的途径去掌握社会的行为规范,必须寻找一条捷径来满足儿童年龄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班***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是通过对现实的或象征性榜样行为的模仿而获得的”。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了《社会学习心理学》(Social Learning Theory)一书,此书是社会学习理论及其研究成果的一本总结性著作,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观察学习,所以,亦把社会学习理论称为观察学习理论。[1]可以说,观察学习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为儿童的学习提供了一条便捷之路,“通过观察而学习的能力使人们能够获得较复杂的、有内在统一性的、模式化的整体行为,而无需通过行为设想的那种在沉闷的尝试错误中逐渐形成这些行为”,“如果人们只能依靠他们自身行动的效果告知他们该做些什么的话,那么,且不说学习是危险的,也将是极其吃力的。可庆幸的是,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示范过程而观察学会的”。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或称榜样)的行为表现方式,以及行为后果(得到奖励或惩罚)。
一观察学习理论的有关研究
班杜拉曾在1965年进行了一项有关攻击行为的模仿作用的实验。他让幼儿观看一个成年人攻击塑料的电视短片。成人对拳打脚踢。并叫嚷“打你的鼻子!”“把你打倒在地上!”。该短片有三个版本,除上述内容相同外,三个版本的结局各不相同:第一个结局是成年人做出攻击行为后,得到饮料和糖果的奖赏;第二个结局是成年人受到另一个成年人的训斥、惩罚;第三个结局是既没有奖赏也没有受到责骂。班杜拉把幼儿分成三组,每组看一个版本。之后,将三组幼儿分别安置在与电视短片的场景很相似的一个房间里,里面有,也有其他一些玩具、书籍等。结果发现。观看第一和第三版本的两组幼儿,都模仿了短片中的成年人的攻击行为,而观看第二版本的幼儿没有表现出攻击行为。后来,研究人员告诉幼儿,凡能模仿短片中的攻击行为的,都可以得到果汁或其它奖励物。于是,三组幼儿都能模仿出攻击行为。这表明,幼儿能够从观察别人的行为中进行学习,而学习的行为是否表现出来又受到奖励或惩罚的制约。[2]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受注意、保持、再现、以及动机等心理过程支配的。[3]
注意过程。班杜拉认为,我们要模仿一个模式,首先要注意这个模式,观察学习起始于对学习者行动的注意。如果人们对示范行为的重要特征不注意或者不正确的知觉,就无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班杜拉认为,注意过程决定了从丰富的示范中选择观察什么,以及从正在观察的范例中提取哪些信息。在注意过程中,观察学习的效率和水平受示范活动的显著性、可变性以及复杂性的影响,例如,显而易见简单易行的行为就容易被儿童习得。注意过程不仅仅是单单的接收个体的感知信息,还包括对于各种情境注意者的自我探索以及自己构建的意义。此外,观察者与示范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注意过程的重要因素。
保持过程。如果人们不记住观察到的行为信息,那么观察学习就无法进行下去,所以,保持过程作为观察学习的重要的第二个阶段,观察者要想在以后的行为中重现观察到的行为信息,那么就必须先保持住这些行为信息,也就是说,保持过程就是示范者把示范经验转换成表象或言语符号保持在记忆中,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形象,这些记忆代码在日后便能指导操作,也就是说依据描绘符号的能力,人们可以建造动作的内部模式。
动作再现过程。这一过程是把以符号形式编码的示范信息转化成适当行为的过程。这是一种由内到外、由概念到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动作再现过程比较复杂,个体如何组织自己的动作,能否进行自我反馈与矫正,能否对行为进行监控都影响着动作的实际再现。总之,班杜拉认为,“为了正确的复现示范行为,人们必须具有必要的动作技能,否则就不可能产生最佳的模范榜样的示范行为”
动机过程。经过前面三个过程,在第一个阶段中,个体已经或得了大量的行为和信息,实际上,人们并不是把观察到的所有东西都表现在行为上。个体是否愿意模仿并实际做出某种行为,还取决于所傲的行为是否可以获得强化。如果可以得到强化,则产生一种动机力量促使自己去注意、保持和复现榜样的行为。所以,动机过程也是观察学习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始终,引起和维持着人的观察学习活动。
以上是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它们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归结以上四个过程,就是:要成功地模仿一个示范行为,首先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一模式,然后将观察到的这一模式用符号的形式保持在脑中,而要复现这一模式行为,有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我们是否复现某一模式由强化和动机控制。反之,下列因索均可以导致观察者不能重复一个观察到的示范行为:没有产生注意,记忆中无相关的储存信息,没有能力再现或没有足够的再现行为的动力。
三观察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念揭示了人类(以及动物)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学习形式———观察学习。[4]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个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观察学习,并且,个体的知识经验、品德、态度、情感、价值观等许多方面是通过观察习得的。因此观察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强调观察学习中榜样的示范作用和替代性强化,这些对于实际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观察学习理念使我们对如何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班杜拉提出榜样,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挖掘生活学习过程中的榜样。充分利用其身边的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其产生观察学习。譬如,在教育中,在生活中,父母、教师、伙伴、儿童身边的成年人、文学作品和大众传媒中的人物都是孩子生活中模仿的对象。这些孩子的重要他人和媒介对教育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一,父母的榜样作用。孩子在出生以后,最先接触的就是父母,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5]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在孩子的成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榜样作用,父母的行为也是孩子榜样学习的重要来源,父母的思想、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等都能够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在生活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儿童营造一个充满爱、宽松民主、乐观积极的家庭气氛,在良好的家庭气氛中积极的发挥好自己的榜样作用,起到积极的表率作用,从而促进儿童健康的成长。
第二,教师的榜样作用。韩愈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明确指出了教师的职责,即传授为人之道,传授知识,说得具体些,就是教书育人。教师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是这种人。”研究表明。儿童对教师往往具有很强的崇拜心理,教师是他们最先也是最直接模仿的榜样。因此教师的个人爱好、举止神态、行为习惯、情感态度和品格等,都将对儿童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力的大小,又与教师本身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直接相关,威信高、重要性大、为儿童所喜欢的教师更容易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教师首先应当做幼儿的表率,因为不仅仅是教师鼓励的行为才有可能被儿童学习,同时,教师作为儿童观察学习首要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儿童模仿学习的重要榜样。应时时刻刻注意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正确的榜样。
第三,伙伴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除了父母和老师之外,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同伴。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国古代圣人孟子从小就随母亲“择邻而处”、“三迁其居”,为的是有一个良好的伙伴群体。班杜拉认为,在儿童的同伴中树立学习的榜样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由于同伴在年龄、经历、性格特点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同伴的行为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激起模仿和学习的兴趣,儿童往往会模仿他们佩服的同学,模仿受到教师、家长赞扬的同伴。因此,教育者要注意选择儿童生活、学习中比较接近的、影响较大的同伴作为榜样;同时,也要引导儿童善于分析各种示范榜样,分清是非,对照自己,找出差距,见诸行动。[2]
第四,大众传播媒介的示范作用。除了父母、教师以及同伴的影响之外,社会的传播媒介也会对儿童产生极大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它可以迅速地向人们传播有关社会实践与社会变革的消息,尤其是电视、电影网络,提供了大量形象、生动的示范榜样,这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网络要为学生提供正面的积极的人物,给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榜样作用,从而也要避免不良的反面的榜样的影响。[2]
总而言之,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对于人类的教育、生活以及发展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他在当今时代中,呼吁环境教育,重视榜样的教育的环境里,显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我们要在当今的生活教育中,灵活积极的运用观察学习理论,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培养儿童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芬.观察学习综述[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6).
[2]高新平.论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对儿童教育的现实意义[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4]班杜拉.学会学习理论[M].陈欣银,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9.
[5]杨俊红.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魅力中国[J],2009:211-21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