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急救医生赵秀发的眼中,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医护人员,一周轮两次班,时间跨度两天两夜。
2012年12月2日清晨,赵秀发一早来到位于北京市玉泉路航天医院的北京急救中心西区站点。正常的上班时间是八点,但急救医生一般都会早到。她们会在当天值班主任的召集下先召开例会,分配当天任务,值班主任会强调工作的细节,以防备突发事故的出现。
早会结束后,赵秀发习惯性地朝着她固定值班的急救车辆走去,跟刚刚下了夜班的同事进行交接。交接的内容包括急救器械以及一些私人物品。急救器械就包括了药箱、心电***仪、气管插管箱和氧气罩等,按照北京市急救中心的规定,相应器械必须完备。
一辆急救车就是一套急救系统,通常配置是医生、司机、护士、担架员各一名,医生和司机是必需的,否则没法出诊;后两者因为人员短缺,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有。在没有护士和担架员的情况下,医生、司机就承担了患者的接运工作。“时间长了,一些基本急救工作我也都会了。”赵秀发的司机对《方圆》记者说。
一般来说,交接结束后,医生们就各自回到休息室等候出诊。一旦有急救中心调度室的电话,医生们就忙碌起来。按照规定,从接到命令到出车,时间不能超过2分钟。超时的责任通常是司机承担,一旦超时,急救中心就会把司机调离这个岗位。
赵秀发介绍,患者拨打了120电话后,电话首先会进入位于北京急救中心的调度分流室,那里的调度员会根据患者地点派遣急救车。赵秀发所在的西区主要负责北京市西部区域的急救需求。西区站点一共30名医生、12名护士、12辆急救车,按普通的出诊频率,每天固定使用的有5辆左右。
赵秀发当急救医生已经6年,她表示,民众需求急救的高峰主要集中在三伏天和春秋换季时,周末的需求比较少。她曾经遇到过心肌梗塞的患者,以及喝敌敌畏中毒的患者,每当将他们救往医院以后,都有种“救人于水火”的感觉。但偶尔她也觉得很泄气,比如有父母打电话要求急救,称孩子病情很严重,去后发现仅仅是因为感冒。
当天8点左右,赵秀发接到了第一个命令:一个65岁的老人患有哮喘,家属束手无策,拨打了120电话。赵秀发一行人赶紧发车,来到老人家里,老人躺在床上,气息明显不畅。赵秀发给老人做了呼吸检查,然后建议家属将老人送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随后,在急救人员和家属的配合下,老人被抬上了急救车。
在车上得知老人的医保医院不在石景山区一带时,赵秀发从老人病情考虑,建议就近送往北京朝阳医院西区分院。“送诊标准是就近、就急、就能力。”赵秀发说,有时候也要征求患者的同意。
10分钟以后,急救车抵达朝阳医院西区分院,但急诊室里人满为患,根本没有空床位。一行人又辗转到石景山医院,幸好,石景山医院急诊室的走廊外还有个空床位,赵秀发跟医院做了交接,向患者家属收取了300元的急救费用,并出具了收费清单,随后返回了急救中心。
赵秀发告诉《方圆》记者,这便是一次“顺利”的出诊。现场急诊、抬送病人、跟医院做交接、收费等事项都比较顺利,家属也配合。“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这么顺利。有时家属会抱怨担架不舒服,或者不去急救医生建议的医院,抑或不交急诊费等,此类问题常常遇到。”赵秀发说。
回到急救中心的赵秀发并不能立刻休息,她还需要整理前一次出诊的记录,并且随时等待下一次呼叫。10点40分,赵秀发又出了一次诊,患者是一位老人,经过急救病情得到缓解,但老人表示不去医院,急救人员便空车返回。
对于急救医生来说,“返空”是常有的事。进行了急救的“返空”都算“不枉此行”。“有一次,一个女孩打电话说自己割腕了,我们赶到后发现,她只是手掌的下半部分划了一道小伤口,简单包扎一下就行,根本不是割腕。”赵秀发说。事实上,急救资源的浪费一直是急救中心急欲解决,而又不知道如何解决的麻烦。急救资源富余的时候还好,但如果有需求却没有急救车可以调度,那就是在耽误他人的救命时间。
在跟《方圆》记者交谈时候,11点20分,赵秀发的电话又响了。石景山莲玉桥东附近发生车祸,一个30岁男子受伤昏迷。这次出诊因为现场无家属本人又昏迷,急救人员没有收取费用,算是“公益出车”。
赵秀发说,120急救系统在遇到110征用车辆、现场无家属,或者现场根本不是需要急救的事件时,经常拿不到急救费。“记得还有一次,有人半夜拨打120电话,说发现了一名男子昏倒在路边,我们赶过去发现,对方只不过是喝多了,伸手拍了拍就把他叫醒了。因为不知道是谁打的电话,最终没有收到出诊费用。”
晚7点,赵秀发结束了一周两次中的一次急诊值班。在这次值班中,她共出7趟诊,平均每一个半小时出诊一次。经过一天的短暂调整,3日晚上8点,赵秀发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急诊值班,这一次,要值到次日早上6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