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一览】
一
方鸿渐到了欧洲,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第四年春天,他看银行里只剩四百多镑,就计划夏天回国。方老先生也写信问他是否已得博士学位,何日东归,他回信大发议论,痛骂博士头衔的毫无实际。方老先生大不谓然,可是儿子大了,不敢再把父亲的尊严去威胁他;便信上说,自己深知道头衔无用,决不勉强儿子,但周经理出钱不少,终得对他有个交代。过几天,方鸿渐又收到丈人的信,说什么:“贤婿才高学富,名满五洲,本不须以博士为夸耀。然令尊大人乃前清孝廉公,贤婿似宜举洋进士,庶几克绍箕裘,后来居上,愚亦与有荣焉。”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可是现在要弄个学位,无论自己去读或雇代做论文,时间经济都不够。就近汉堡大学的博士学位,算最容易混得了,但也需要六个月,干脆骗家里人说是博士罢,只怕哄父亲和丈人不过;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他想不出办法,准备回家老着脸说没得到学位。
二
辛楣和鸿渐安慰李梅亭一会,劝他回房睡,有话明天跟高松年去说。梅亭临走说:“我跟老高这样的交情,他还会耍我,他对你们两位一定也有把戏。瞧着罢,咱们取一致行动,怕他什么!”梅亭去后,鸿渐望着辛楣道:“这不成话说!”辛楣皱眉道:“我想这里面有误会,这事的内幕我全不知道。也许李梅亭压根儿在单相思,否则太不像话了!不过,像李梅亭那种人,真要当主任,也是个笑话,他那些印头衔的名片,现在可糟了,哈哈。”鸿渐道:“我今年反正是倒霉年,准备到处碰钉子的。也许明天高松年不认我这个蹩脚教授。”辛楣不耐烦道:“又来了!你好像存着心非倒霉不痛快似的。我告诉你,李梅亭的话未可全信――而且,你是我面上来的人,万事有我。”鸿渐虽然抱最大决意来悲观,听了又觉得这悲观不妨延期一天。
明天上午,辛楣先上校长室去,说把鸿渐的事讲讲明白,叫鸿渐等着,听了回话再去见高松年。鸿渐等了一个多钟点,不耐烦了,想自己真是神经过敏,高松年直接打电报来的,一个这样机关的首领好意思说话不作准么?辛楣早尽了介绍人的责任。现在自己就去正式拜会高松年,这最干脆。
(选自钱钟书《围城》)
【阅读手记】
《围城》是中国当代第一博学鸿儒钱钟书撰写的“新《儒林外史》”。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方鸿渐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从一出场到全文结束,他都在受别人和命运的摆布。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
选段一写方鸿渐贪***享受,不好学习,把个留学生做成“游学生”,买个假文凭,骗得了家人,却永远骗不了自己和社会。作品这样写,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解剖和讽刺,是对生活在战争和新旧思想冲突的年代被自己并不完全理解的力量所包围的、受过教育的20世纪中下层中国人的冷峻评论。
选段二主要描写三闾大学的明争暗斗。学校上自校长、训导长、各系主任,下至职员、学生等都卷入了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人事纠纷中。总之,这“新儒林”的各色人等,都以自己认为最漂亮的旗帜,将自己的真实面目掩盖起来,使出浑身解数去追求新的晋身之阶。作者嘲讽伪文化人的可笑、可怜和可耻,更多的是要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窘迫和困境。《围城》中的艺术概括和思想意蕴超出了狭隘的个人经验、民族的界限和时代的分野,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现代文明、现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结着作者对整个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和人类的基本“劣根”性的历史反思。
【提升空间】
1.生活中的很多人正如作品里的方鸿渐一样,不自觉地成了“墙上的芦苇”,那么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应怎样认识这一社会现象?
2.道德修养决定一个人的品位。结合选段二,谈一谈你准备做一个怎样的人。
【张国良/供稿】
本版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