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参加第二届台胞社团论坛的部分海外及岛内台胞乡亲在结束了论坛活动后赴山东参访。山东是中华文化的摇篮,虽然山东和台湾的距离遥远,但是作为同样受到中华文化浸染的两个地方,参访团中的嘉宾们对山东并不陌生。台湾把孔子的诞辰曰定为“教师节”,每年在台北、台南孔庙都举行盛大的祭孔大典。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副***蓝博洲说,中学时课本里就有刘鹗的《老残游记》,对于书中所描绘的大明湖风光心向往之,对山东英雄秦琼秦叔宝的故事也很熟悉。至于鼎鼎大名的“东岳泰山”,更是从读小学开始,就不断的从地理和历史课本中学习,以及诗文的歌咏中,认识到她的神圣和伟大。
虽然齐鲁大地之行只有短短的5天,从泰山之巅到孔子故里,从大明湖畔到趵突泉边,从齐文化到瓷文化,一路每一位台胞乡亲都体验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感受着山东人的热情好客。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又称东岳,是中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常被后人推为绝唱的佳作即是唐代诗人杜甫赞美泰山的名诗《望岳》。
其实泰山并不是很高,尚不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的一半,也排在华山、恒山之后,位列中原五岳第三席,然而泰山却有“五岳独尊”之誉,可见其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
5月16日,参加第二届台胞社团论坛的部分嘉宾们赴泰山参访。途中,来自美国华盛顿的沈己尧、黄瑞我夫妇,来自旧金山的王中平、王何佩环夫妇,和记者聊起近30年前他们登泰山时的往事。王中平说,“第一次来泰山时,站在玉皇顶,举目四望,我才能体会到孔子当年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说的道理,当你体味大自然的魅力达到某种极致后,心中会感到一种满足和惬意。”黄瑞我女士则说,“记得当年来泰山的时候,一路上还没有这么多建筑,如今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是啊,旅居海外的他们,没想到一别泰山竟已是近30年了。
踏在泰山天街的石阶上,台湾中华企划人协会温明正理事长口中默念着孟子的经典话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尽管他已是第二次来到齐鲁大地,却一直未登泰山,这次慕名而来,见证了泰山的雄伟。“儒学里面讲求‘经教’和‘境教’,在台湾我们从小就阅读《论语》、《孟子》这样的中华经典,用圣人的言论约束自身,修身养性。而现在亲自与泰山接触,接受大自然的熏陶,不虚此行。”
从南天门到泰山之巅玉皇顶是段不近的距离。记者和几位嘉宾顺着天街,一路走,一路拍,一路看。天上的街市,多富诗意的地方。走在天街,举目望去,泰山群风景优美,而天街却买卖兴隆。这里的商号历史上就有以实物作标志的传统,有笊篱家、葫芦家、双斗家等等。
沿天街东行,中北有一坊,匾额上题有“望吴圣迹”。台湾养生保健协会秘书长李春兴给我们几人讲起了这石坊典故。原来,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与颜子登泰山时,竟然看到吴国间门外拴着一匹白马,便对颜子说:“你看见吴国城门了吗?”颜子答“看见了。”孔子又问:“门外有何物啊?”“像是一条白绢。”孔子说:“差矣!”此典故寓意孔子知识渊博,登泰山而小天下,站得高看得远,看到了事物的全貌。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这里建了“望吴圣迹”坊。听完这典故,几位嘉宾纷纷站石坊前拍照留念,把这“站得高,看得远”的寓意定格在影像之中。
由山门进庙,最先看到的是院中央的“极顶石”。极顶石卧在一圈石栏中,高不盈米,表面粗糙。如在别处,无非是块最普通不过的石头,但是在这里,它的旁边有碑恭恭的写着:“泰山极顶1545米。”就是它,有着数百平方公里的基座,整座大山在托举着它,使它高耸云天,以至玉皇庙中的玉皇大帝简直就成了它的守护神。团中来自哥斯达黎加的雅茹和菲律宾的桂珠、高雄的靖巧临时组成的姐妹团,在石碑前高呼“我们登上泰山啦”,这一面却被雅茹的父亲、世界台湾商会联合总会顾问张永裕笑称,果然三个女人一台戏,登上泰山来演戏。众嘉宾听后皆说此话甚妙。
站在玉皇顶上,张永裕和记者聊起当年远赴哥斯达黎加开拓事业的经过,说起台湾人的拼搏,胆识真是如这泰山般顶天立地。“人若没有站在高处的思维,岂能有宏大的志愿。”不难想象,参访团中不少早年由台湾赴海外拼搏的台胞乡亲们,若没有泰山般的意志如何得来今天的成就?难怪人们常将泰山与中国人顶天立地、胸怀博大的性格相连。曲阜,这座儒家的城市
在圣人之乡,参访团中的嘉宾们被当地人称为老师,他们心中不免羞赧。其实这是当地人对所有访客的称呼,论语日:“三人行必有我师”。面对这里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嘉宾们怀着万分敬畏之心来学习、来探究。
曲阜是孔子及其弟子颜回等故乡,为了纪念他们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历代统治者在曲阜陆续兴建了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孔庙就是其中最宏伟壮观的一处。明朝诗人戴璟谒曲阜孔庙时写道:“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泰岱巍巍垂俎豆,秋阳皓皓照宫墙。”
团中嘉宾李春兴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十分热衷,一路上也和记者聊起不少他对中华文化在台湾弘扬的理解。“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其儒家性,台湾也不例外。台湾光复后,儒家教育和儒家文化曾在台湾岛内得到大力推崇。时至今日,台胞依然有着儒家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而这些,并不是***、执***推行‘去中国化’所能去得掉的。”
进了孔庙第一道门坊“金声玉振”,接着走过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一路上张永裕先生抄抄写写,记者看着好奇,走上前去问写的什么,原来张先生把每座门两旁的对联录抄下来。他笑说,要是这么一路走,一路看,怕是回到哥斯达黎加后全都忘记了,还是记下来好。
走进大成门,嘉宾们听到导游说这才是孔庙的精华所在,大家惊叹孔庙是如此之大,历朝历代对儒家的尊崇可见一般。大成门内是孔庙的第七进院落,从进入大成门,即可见一石碑,上刻“先师手植桧”几个大字。参访团中年龄最小的王英群,今年刚18岁,从小生在英国的他,去年刚到广州暨南大学学习中文。初见面时,记者用英文和他对话,中文还不算尚好的他,却执意和记者讲中文。这一路行,一路看,他又学会了不少新汉字。但是这“先师手植桧”几个字的意思倒是难住了。团中导游看到,跑来像我们解释,相传大成门内先哲孔子手植桧原有3棵,后两棵枯死,唯有此桧几经荣枯留存至今。见英群又学会了几个汉字的意思,团中长辈笑他,这次是800加5了,记者不解其中意思忙追问,原来在暨南大学已学习半年的英群常和大家说现在已经学会800个汉字了,虽然长辈们说的是玩笑话,但看来此次齐鲁大地之行,英群应是收获不少。
站在大成门向前方望去,绿树环绕下,一座双重飞檐、十字结脊、灵巧飞动的亭子昂然***。多角多错、彩绘斗拱、黄瓦覆顶,在周围俱是庄严肃穆的环境里,显得异常生动。原来这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的“杏坛”。泰国世界日报社社长黄根和在亭中和记者说,记得曾读过《史记·仲尼弟子》,文中记述,三千众弟子,七十二贤人。杏坛讲学处,孔子儒学根。遥想当年孔子讲学时该是何样的气势。
穿过杏坛,便来到孔庙的中心建筑——大成殿。大成殿原名文宣王殿,公元1104年,宋徽宗赵佶赐名“大成殿”,并亲书殿额。历经战火毁坏及重建、翻修,清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再次遭雷火后,皇帝特许“晶莹黄瓦,准制度于宸居”,完全按照皇宫的规格重建。今日见到的大成殿,大殿的双重飞檐之中,竖着一块海蓝色的巨匾,木雕贴金的群龙团团围护着3个直径一米的正楷大字——大成殿,为清世宗胤稹御书。虽然全台有40余座孔庙,但在圣城曲阜、孔子故里的大成殿前留影,嘉宾们自然不会错过。或许正如台湾抗日亲属协进会理事长林光辉所说,两岸孔庙是一家,天下孔子是一人。儒家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中国人的精神核心,儒家文化在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根源、共同的传承。两岸同胞道统相续,就这一点来讲是一致的。交流,就应该是常来常往,有了更好的交流,两岸同胞才会有更多的互相了解和情感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