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一个志存高远,一心报效祖国的青年;他是一位踏实工作、锐意进取的学者;他是一位治学严谨、桃李满园的师者;如今他已成一位厚德载物、忠心报国的老人。
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痕迹,却始终不能摧毁他如磐石一般的毅力。他坚信: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非线性的研究不是一两个科学家的意志,而是国家的需要”
陈予恕1931年出生于山东肥城一个贫苦的家庭里,1950年高中毕业,进入天津大学机械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两年。1958年国家因为人才紧缺决定派遣留学生赴原苏联学习,他考取了赴苏公费留学生。1963年5月,陈予恕从原苏联科学院获得副博士学位学成归国。
在这样一个祖国需要人才的时刻,陈予恕看到了祖国期待的目光。鉴于当时振动学科正由线性振动向非线性振动方向发展,以及工程应用中出现的众多现有线性理论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的情况,他决定继续将非线性振动这个非线性动力学的分支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个选择成为陪伴他一生的学术研究。
10年后,当初的远大理想终于实现,在非线性振动领域,陈恕予等到了证实自己的机会。
20世纪70年代后期,机械工业部和煤炭工业部制造了一个应用于煤炭生产的大型双层非线性共振筛。但由于共振筛的寿命的问题影响了生产。于是两大工业部联合了解决共振筛寿命问题的重大攻关项目,而这个项目恰好是有关非线性振动的问题。1978年,陈予恕主持进行了该项目的攻关,经过将近3年的不懈努力和研究,随着分岔理论的发展,对系统参数进行了优化,完善了非线性共振筛的设计,并解决了原来的寿命不过关的问题。
后来,这一产品长期运行,证实它优于从美国、俄罗斯等国引进的同类产品的性能,节能2/3,筛分率提高20%。该项设计技术被同行专家广泛应用于超细粉振动磨机、振动破碎机等振动机械的设计,同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范例已编入***指定的研究生教材。这次成功使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价值都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肯定。该项研究通过了天津市成果鉴定,先后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4年,作为访问学者,陈予恕被派往加拿大留学深造。期间,陈予恕通过和数学教授W.F.Langford的长时间合作,用现代数学的对称性理论和周期函数空间的LS方法以及奇异性理论,创建了求周期分岔解的理论方法――C-L方法。该方法不但为揭示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理论方法,而且为工程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失稳控制设计奠定了基础。这项工作使陈予恕成为该领域将非线性振动求周期解的理论发展到能求周期分岔解的领头人,他以此获得了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从加拿大回国以后,他继续带领硕士生、博士生进行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并将该理论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相关非线性模型对旋转机械重大故障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以及实验校正,对工程故障治理发挥了重大作用。
“工程生产应用中的许多问题用线性理论已无法解决,必须从非线性理论中去寻找新的解决方式”
“客观世界丰富多彩、复杂多变。这种情况下,若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进行观察,就会发现可用线性理论描述的事物微乎其微。在绝大多数系统中,特别是复杂系统中存在的多是非线性因素,单纯从线性的角度去研究会导致结果的不精确甚至不正确。所以,现在几乎各个领域都在进行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尤其在工程领域。”陈予恕院士介绍说:“目前,非线性动力学已经广泛应用于航天、建筑、机械、生物甚至经济领域――有些专家已经在用非线性动力学研究股票的走势。”
陈予恕始终坚持理论和工程应用紧密结合,提出五项大型旋转机械重大振动故障非线性治理新技术。研发出多个实际应用于生产的技术,这些技术相继应用在天津、黑龙江等七省市等十多个电厂的近30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重大振动故障治理中,大大减少了非正常停机事故的次数,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该项研究于2003年通过了***成果鉴定,获得2003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其阶段成果曾于1998年和1999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只有团队同行同心协力,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不断奋进,才有可能成功”
“一个好的团队需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结合工程应用的需求,来选择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课题方向。”陈予恕参与的项目需要全体凝聚在一起,谈起合作,他也是感触颇深。
“九五”期间,他牵头十几所学校的几十位各学科专家,申请到了全国一般力学学科至今唯一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大型旋转机械非线性动力学问题”,解决了7省市23台汽轮发电机组的疑难振动故障,取得了巨大的元直接经济效益,该项工作也获得了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由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天津市科学基金及横向项目共20余项,成绩卓著。
“想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没有太多的捷径,必须紧跟科学前沿”
坚守和毅力,这两项素质是陈院士一直恪守的成功信条。
陈予恕大学期间学习的外语是俄语,后来随着科研的发展,他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资料来了解国际领域发展的前沿。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他又捧起了课本,将自己置身于学校的***书馆,与20多岁的年轻人一同学习英语。
七八十年代,由于计算工具、实验仪器、数学方法等多方面限制,他在研究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时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数学问题。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钻研和学习以及与其他专家学者的共同探讨,他最终逐一攻克了各项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搞学问含糊不得,含糊对国家对个人都没有好处”
作为我国非线性振动的奠基人之一,陈予恕院士不仅从理论和工程应用的角度为该学科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还培养出了7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其中绝大多数都成为国内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的骨干力量。
对于陈院士来说,当年祖国对他的培养仍旧历历在目,陈予恕站在讲台上,只是希望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航天事业的发展发挥余热。他希望在高校能够培养打造一支队伍,结合他多年来的经验,不断地再提高,在前人的基础上为航天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关于研究生非线性动力学学科的课程设置,他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但他始终强调“我应该做得更好”。
正因为有这样一位严师的督导鞭策,他培养的我国的莘莘学子才得以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敢有丝毫懈怠,向更高的山峰攀登。
陈予恕的精神正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他们如同陈教授年轻时一样,有理想,有抱负,并且正在沿着他踏出的道路求索、前进。他们明白,祖国需要人才;他们明白,成功之路充满艰辛;他们明白,希望就在前方。他们就像陈予恕年轻时一样,为了国家之强,为了科学之壮矢志不渝……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科学路上无止境,心存斗志比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