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出》是曹禺戏剧创作中的第一个高峰,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陈白露作为剧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之一,历来颇受关注。她聪明、漂亮、有才华, 但却在腐朽的黑暗环境中堕落, 沦为上流社会的交际花,又因她性格的矛盾性:自我堕落却又不甘沉沦,厌倦生活却又无力摆脱,在社会和自身双重压力下,她最终难逃孤独死亡的悲惨结局。本文正是从主客观角度切入,全面探析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从而揭示这部悲情传奇背后的故事,进而引起读者的内心的触动与灵魂的震撼。
关键词:陈白露 悲剧命运 成因 客观 主观
在曹禺笔下陈白露这个女性形象可谓是如花似玉,在名利场上更是一个如鱼得水的交际花,但这么美、这么年轻的生命为何香消玉殒,为何将这份美丽终结在了日出之前?或许有人把造成陈白露最终选择死亡来解脱这样的悲剧单纯地归结为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抑或把笔锋直接指向造成一切黑暗和罪恶根源的帝国主义。也有人说是陈白露的思想倒退,她喜欢上了黑暗,在黑暗中自甘堕落;还有的仅从其维持生活的最低层面来解释,因为潘月婷的破产,没有了经济来源,没有了物质保障,走投无路,求生不得,只好选择这条不归路。
任何一部伟大的艺术创作,其经久不衰之处正在于精炼却不失全面,单纯地从某一方面来解释这样的悲剧,作为挖掘探索曹禺这样的杰出艺术品未免有些单薄,以下文章正是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从客观社会和主观性格的相互影响出发,从而给出一个系统全面又不失真实完整的阐释。
一、客观因素
(一)时代性――“梦醒了无路可走”①45的悲哀
鲁迅曾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而陈白露的悲剧就在于她是一个在个性***道路上走过一段历程的新时代女性。她受过“五四”个性***思想的影响,在她身上正展现了当代知识女性的追求与梦想;同时也揭示出当代女性在思想***道路上的艰辛历程。
陈白露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有着纯洁的心灵和纯真的性格,她是爱华女校的高材生,当过社交明星,做过慈善机构的主办委员,有着一定的才华与气质。这样一个受过资产阶级个性***思想洗礼的人,她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同样追求个性的自由与***。但在这条道路上,她一个弱小的女子能干些什么呢?
她首先选择了结婚,希望在婚姻中找到情感上的***。但她却没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一味追求的是一种盲目的爱,正如鲁迅在《伤逝》中所言:“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部疏忽了。”②婚姻中没有得到向往的自由,她便逃出了围城,闯入了社会,但这种狭隘的小资产阶级式的思想,使她很快便成了玩世不恭的“白露”,踏上了灯红酒绿的交际花之路,醉生梦死、自甘沉沦。此时的她早已忘记了自己还有一个梦想,忘记了踏入社会的初衷。
正当陈白露活一天算一天,用酒精拼命地麻醉自己,用笑去极力掩饰内心的痛苦时,方达生的出现,才让陈白露如梦初醒。他让陈白露照见了自己扭曲污秽的灵魂,唤起了陈白露内心深处早已被人欲横流的社会所淹没的那分追求,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但是她的梦虽然醒了,她想抛弃这种沉沦空虚,但眼下却无路可走。因为她已经倦怠了飞翔,她根本过不了自食其力、平淡简朴的生活。
在当时的时代潮流下,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要走出一条真正的妇女***道路,需要的是在出走以后,既不能堕落,也不能回去,应该像茅盾《虹》中梅行素那样,一旦踏出了脚步,就要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直到找到自我,实现价值。然而陈白露的悲剧就在于她缺乏这种冲击的信心和勇气,她的确是醒了,不然她完全可以继续她的噩梦生活,不必在矛盾挣扎中结束那么美丽、那么年轻的生命。更确切地说是在新时代面前,她没有勇气和胆量去尝试一条属于新时代的新路。
其次,对于“五四”一代的知识女性的命运问题,或许会有不少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她们接受着新思潮,追求着新文明,有着新的思想观念,懂得为自己争取做“人”的权利,她们都远离家乡,冲向社会,去探索自己的新生活,她们不应该再成为可怜的人,不应该再有可悲的结局。而《日出》中的陈白露却偏偏是生活受新思想的影响,却又偏偏走向了悲惨的结局。这正要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来解答,她的悲剧命运昭示着单纯追求个性***、个性自由也是行不通的。陈白露盲目追求个人幸福,脱离了社会的***去追求自我的***,脱离了群众的斗争,单凭个人去闯,这样是没有出路的,其结果只能是深陷泥潭,无力爬起。仅凭个人力量是无力扭转乾坤的,而陈白露却没有看到这一点,可能到死也未能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二)社会性――“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残酷
曹禺在《日出》题词引文的第一段,引用老子的格言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③这也是那个鬼魅世界的统治法则。或者用一位学者的比喻来说,这个法则具体化为一句生动的俗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子。”④《日出》所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充满血腥味的社会***景。
从剧中展现的场面来看,出入高等公馆的都是靠着残忍的掠夺手段发家致富的“上层人物”,或者是正在凭借奉承巴结、出卖肉体乃至人格企***挤入“上层人物”的一些可怜虫。作为大鱼虽未出场却无处不在的金八,以及受其控制的小鱼潘月亭、顾八奶奶、张乔治是凭借权势和地位对全社会进行掠夺;陈白露、李石清、王福生则是依附在吸血者的身上进行分成,尽管他们的手段不同,但对金钱、权势、物质的欲望却是惊人的一致――整个社会充斥着拜金主义之风、仗势欺人之势、社会上以往的伦理道德、尊严荣誉大大贬值。这就是陈白露生存的那个社会。
在如此的社会风气下,上流社会的堕落与下层社会的不幸相互交织,层层的阶级剥削更加剧了夹在中间的小鱼――陈白露的不幸,她既是生活在上流社会的一个“有余者”,又是实际上被损害被侮辱的下层社会的一个“不足者”这样处在夹缝中的她,面对双重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双重的社会身份,产生了自我认识的矛盾。他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社会,她厌恶其中的物欲横流,污秽浮浊,但同时也绝望地意识到自己无力改变,为了获得生存,她只能卖给了那个地方。
是时代带出了陈白露,是社会送走了陈白露。
二、主观因素
(一)思想上的矛盾性
有人称陈白露是一个“堕落天使”,为何堕落了还称其为天使?个人将其解释为一种堕落的自觉性,也正是她对堕落的这种清醒自觉的认识,才导致了思想上的矛盾性:她明知沉沦迷醉的堕落生活是可悲可耻的,是放荡空虚的,不是她真正所追求的,却不能从思想上真正地清醒,走出这样的痛苦,而是处在了一种半睡半醒的状态,延续着这种堕落。
然而,即使是在方达生面前,陈白露的这种自觉性依旧保持着。她并不掩盖自己堕落的现实,在方达生到来的那一夜的“表演”正是最好的展示。她不仅清醒地正视着堕落,并且还不甘心于堕落,并为此尝试过自我拯救(救小东西的举动正是有力的证明),但一切努力均以失败告终,她还是“卖给了那个地方”。⑤4但思想的矛盾性――不甘与堕落相互碰撞着,她选择了一种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方式――把失败当做胜利,故作“得意”和“快活”的玩世不恭。她这样回答方达生的指责:“我一个人闯出来,不靠亲戚,不靠朋友,能活就活,不能活就算。到了现在,你看我不是好好地活着,我为什么不得意?”⑤21
在自觉堕落的不甘心又无奈中矛盾着,但却要把这一切深深地埋在心底,且要故意装出一种得意和潇洒之态,她越是在嘴硬,越在外部行动上表现出玩世不恭,就越映射出她对堕落的自觉性,也越反衬出她思想的矛盾性。陈白露无力承受这样的思想纠结,死亡成了她唯一的出路。
(二)性格的多元化、复杂性
陈白露是个性格复杂,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她时常露出一种倦怠的神色!她爱生活,她又厌恶生活”。⑤8这正是对她性格最佳的描述。她爱生活,因为生活中充满了欢乐,充满了美好的东西;她又厌恶生活,因为她想要的快乐和她喜爱的美好东西,却又是必须通过她最厌恶的方式――出卖色相才能得到。正因这种双重矛盾,她才会在金钱统治的社会坠入悲剧的深渊,她才会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死亡。
一方面,陈白露骨子里保持着一份纯真――“她爱生活”,她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对着日出她满心欢悦地呼唤:“我喜欢太阳,我喜欢春天,我喜欢年轻!”⑤9可见她的心并没有死,她并没有完全被这个罪恶的社会所腐蚀,在她内心深处仍旧保留着一份纯真的童心。当她看见窗上的霜时情不自禁地叫着,并想象着那霜像自己、像达声,这般的真情流露,让我们看到的不是那个交际花的白露,而是那个天真、任性的竹筠。她的确是爱生活的,也正因为这样,周围的污浊环境与她的这份单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产生了极大的碰撞,将她打击得面目全非,这份纯真也随即支离破碎。
另一方面,慵懒倦怠的性格――“她又厌倦生活”。
陈白露认定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是“残酷的桎梏”,“她曾试逃出去,但她像寓言中金丝笼离的鸟,失掉了在自由的天空中盘旋的能力,她不得不回到自己的丑恶的生活圈子里,却又不甘心这样活下去”。⑤8曹禺的这番介绍,正恰当地揭示了她这种矛盾的心理。但这种矛盾情绪长时间的积压,便转化为了对生活的麻木和这种倦怠的性格。
陈白露只身闯入这样的大都市,很快便接受了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无法抵挡金钱的诱惑,沉迷于醉生梦死的洋场生活,出卖着肉体与一群“鬼”一样的人厮混。抽烟、喝酒、打牌的享乐生活掩埋了她的追求,曾经的梦想。但这样的日子久了,她开始麻木厌倦了,但她已摆脱不了这样的生活,而是被金钱牢牢地锁住了。于是她只有嘲讽,用这种方式来获取内心的一点平衡。
她渴望自由,却又被金钱牵绊着;她想抛弃沉沦空虚,但她却是“一只折断了翅膀的鹰”,⑥已经失去了翱翔的能力,或者说倦怠翔,正如鲁迅所说:“已经关得***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走的。”①89
于是,她在既厌倦又离不开这种腐化生活的困境中,在这种矛盾无法调和、无法排解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在“太阳要升起来了,可太阳不是我们的”⑤152这样的呼唤中走向死亡。可见,陈白露的这种矛盾性格可谓是导致她最终结局的一个致命性的因素,她自身也是自己悲剧命运的制造者。
陈白露的一生是悲剧的,面对当时残酷黑暗的社会和自身思想性格的矛盾性、复杂性,她经过了自我的追寻、自我的丧失、自我的挣扎和自我的毁灭,谱写了一曲命运的悲歌。
注释
① 鲁迅.鲁迅全集・娜拉走后怎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② 鲁迅.鲁迅全集・伤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③ 曹禺.日出・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12.
④ 冯异.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关于《日出》主题、人物与结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5).
⑤ 曹禺.日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⑥ 曹禺.日出[M].北京:中央戏剧出版社,1957:378.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2] 曹禺.日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3] 冯异.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关于《日出》主题、人物与结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5).
[4] 曹禺.日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5] 曹禺.日出[M].北京:中央戏剧出版社,1957.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探析陈白露悲剧命运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