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语文课本中经常出现各种文人武将的诗词歌赋,这些文人武将或是慷慨悲歌,或是仰天长啸,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永远被历史铭记。但这些历史名人中,辛弃疾是较为特殊的一位,历史上很少有以武起业,又以文为众人识的诗人,而辛弃疾在文韬武略方面取得的成就,更是为人所敬仰。本文将从高中课本中辛弃疾的典型诗词分析入手,带领大家了解文武双全辛弃疾的英雄事迹。
关键词:文武双全;诗词才华;历史成就
历史上向来不乏将某一领域发挥到极致的天才,文有“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武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岳飞、“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但这些天才往往将自己的才华局限在一个领域,或文采斐然,留作文章传后世;或武功盖世,马革裹尸开疆土。但唯独有一个人,不管在文章的造诣上,还是***事武功上,都取得了卓然的成就,他就是文武双全辛弃疾。
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在出生时国家疆土就已残破不全,与金人的斗争成为辛弃疾成长过程中永恒的主旋律,他的祖辈在辛弃疾成长过程中时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遥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并告诉辛弃疾以后长大要立志恢复河山,辛弃疾年幼时跟随祖父辛赞在金人统治区内生活过,也目睹了汉人在金人统治下的各种屈辱,所以很早就立志以后要从***,带领***队收复失地,这一年少时的经历也使得辛弃疾具有一身的侠义之气,这种气质贯穿其人生的各个阶段,在其《破阵子》里体现的最为明显。辛弃疾最开始崭露头角是在绍兴三十一年,金国开始大举南下的步伐,在金国统治下的人民不堪统治者的无情压榨,开始奋起反抗。这时候的辛弃疾才仅仅二十一岁,但一身武功了得,行***布阵也深谙其道,辛弃疾此时觉得是起义反抗的大好时机,于是聚集了两千多人,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后来由于金人南下***队里内部矛盾频发,金国国主完颜亮被部下杀害,辛弃疾被起义***以重任,派去联络南宋朝廷,试***相应朝廷号召,前后夹击,一举消灭金人。但当辛弃疾与南宋朝廷联络好之后,起义***叛徒张国安将领导人耿京杀害,夺去了起义***的控制权,起义***一时分崩离析。但二十岁出头的辛弃疾在此时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率领跟随自己南下的五十几号人马,直冲叛***几万人的营帐,并经过浴血奋战,在万人之中将叛***首领张安国活捉,交由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极高的武艺和过人的胆识使他名噪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此时的辛弃疾春风得意,眉宇之间都是英气与侠气,这一时间内创作的文学作品读起来都使人热血沸腾。“了解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是此时辛弃疾的心声,但这也是辛弃疾人生最为巅峰的时候。
二、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初入官场的辛弃疾以为自己能很快收到朝廷赏识,不断升迁,在抗击金人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但很快现实就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自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之后,朝廷似乎再也没有想起过他,在接下来的当官生涯中,辛弃疾也做过一些努力,如上书《美芹十论》,提出许多有用的抗金策略,但由于朝***被宦官把持,主战派势力较弱,大部分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主张以和为贵,辛弃疾的上书最终也无疾而终。年少时候的轻狂热血早已被各种官场规则磨平,空有一身武艺和才华,却始终得不到重视,辗转多低,只是闲置小官,在一次去建康赴任的路途中,辛弃疾写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其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词,更是生动的刻画出一个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形象。国土虽在,但国君不思进取,小人当道,这与国破家亡又有什么分别!赏心亭本临江遥看秦淮河,古人留在这里的都是风花雪月的,但辛弃疾在这里留下的缺失一声声的悲怆。“栏杆拍遍”,拍的不仅仅是栏杆,更是这个国家的良心,作者这一腔热血,又何时能上战场为国抗争呢?难道就没有人能了解这种报国无门的心情吗?“无人会,登临意”已经很明确的指出自己这种热血不被赏识的寂寞。这种寂寞是包含着诸多感慨,既有对自己年少时一腔热血战场杀敌的怀念,又有人到中年辗转漂泊的感慨,又有心有热血却不被赏识的无奈,君主被蒙蔽,国家在龟缩,我这一腔抱负又能在哪里实现呢?人到中年的辛弃疾,发出了饱含血泪的呼喊。辛弃疾在壮年时候不受朝廷重用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他自身的侠义之气太浓,这种侠义之气绝对不会被任何世俗权贵折服,所以在朝廷内外,他都不被喜欢。他永远具有一个热血的心,尽管在南宋生活了40年,调动过37次,但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大力推行兵改,抓紧实干练兵,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官,他还创办了一个两千余人的***队,尽管其初心是好的,但容易招致闲话,受他人排挤。其二则是朝廷为各种宦官把持,内斗不断,没有一个能主事的人为他撑腰,他也不屑于依附权贵,这就造成了他永远只能在地方辗转,不能升迁,他的侠义之气,已经不是乌烟瘴气的朝廷能容纳的。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朝廷为什么只***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不管在什么朝代,激情的热血与腐朽的权贵从来都是对立面。
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十多岁之后的辛弃疾在江西度过了自己长达二十年的闲居生活,由于长期得不到重用,自己的各项抗击策略也从没有收到过回音,辛弃疾的目光开始从国家领土收回到自己的家庭琐事,国家之大,容不得我半点操心;家庭虽小,却也能得天伦之乐。辛弃疾这时候开始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人已白发生,何能愁天下,不如每天看着自己的几个儿子,做点农活,过些田园生活安养晚年,这种生活也是一种幸福。大儿锄豌豆,中儿织鸡笼,小儿剥莲蓬,再也不用为国家事情烦恼,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辛弃疾是历史少有的文韬武略之才,但生不逢时,一腔热血无处散发,只能安慰自己觅一处农家颐养天年,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但其满身的侠义之气,还是在历史红尘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刘敏. 辛弃疾的隐逸思想及其对诗词创作的影响[J]. 长城, 2013(6):121-122.
[2]康伟. 辛弃疾民族主义情结再认识[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24):113-114.
[3]陆永品. 辛弃疾的咏物寓言词[J]. 中州学刊, 1988 (4):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