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版画的艺术创作起源于欧洲,是在金属版上用腐蚀液腐蚀或直接用针或刀刻制而成的一种工艺,属于版画中的凹版。它经历了刻工制作、复制原作再到创作版画的阶段。因较常用的金属版是铜版,故称之为铜版画。铜版画艺术庄重、典雅,在国际上一直被认为是名贵的艺术画种。历代大师都热衷沉迷于铜版画的艺术创作,从德国的丢勒、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毕加索、法国的莫奈等等,留下了一幅又一幅的旷世奇作。
铜版画的起源和发展
在早期的西方国家,铜版当做印刷的目的是为了对油画和素描等绘画作品进行复制工作。最初的铜版画是从金银细工业形式发展演变而来的。因为铜的质地结构比铁等其他金属更加柔软,再加之其色泽似金,因此篆刻加工出来的工艺品显得尤为华丽贵气。随着不断的更进,以及艺术家们努力的探索,使得铜版画的技法日渐成熟,表现领域不断扩展,逐渐发展成了自身价值极高的一种艺术形式,并且拥有了非常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时,拥有一幅精美的铜版画作品是何等的骄傲,是自身荣耀的体现,特别是在以基督教绘画为主流的艺术领域中,绝大部分都是以铜版画的形式来对教堂进行装饰的,如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德国的圣玛利亚教堂等。可以说,即使在印刷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铜版画这种极其原始手段的艺术表现形式依然光彩耀人,艳丽夺目。
从铜版画历史发展时期来看,有一个阶段不得不提,便是欧洲文化艺术发展中重要的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的中心意大利产生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杰出的画家,但这一时期版画的中心却是在欧洲北部德国和尼德兰一带。许多艺术家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推崇和重视,他们的才华得以施展,也有足够的金钱和机会去发挥,使得铜版画从纯粹的模仿再现画稿的桎梏中***出来,逐渐摆托了初期的复制功效并演变到创作工艺上来,版画家也由刻印匠人变为艺术创作者。即画者、刻者、印者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版画家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这与早期刻者只照画稿刻画的创作模式可谓有了本质的区别。当时的理论家瓦萨里曾这样评价版画艺术,“版画既是一种珍宝,又是非常现代的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版画成为满足人们求知欲,了解社会情况和品味异域风情的重要手段。接受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加上摆脱了墨守成规的技巧和规则,从而使得这一时期的版画呈现了百花争艳,多元化的格局。
铜版画的工艺和特点
版画的创作和工艺都需要很强的造型艺术功底,铜版画的制作中,每道工序都是环环相扣,对画面的最终效果有极大的影响,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丝毫疏漏。对技术的要求也极高,如从备板、刷防磨剂、刻***腐蚀时间的掌握、创作技法的运用等都需要画家亲自操作完成。虽然起源最早的当属木板印刷,但铜版印刷却具有更多的优点,所以在它被引入中国后,被广泛使用,很快就取代了之前木板印刷的地位。这是因为铜版能将画作体现得更加精美,而且能更好得保护版画,同时能更多地完成重复印刷的工作。
铜版画的主要特点便是线条构成了画面的主题,具有凸出的立体感,颜色变化丰富,层次感也非常强,既可制作得精美绝伦、细致小巧,又能制作得粗犷豪放、恢宏大气。它是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艺术家对美的集中表现。
代表人物
阿尔布雷特・丢勒
丢勒曾被恩格斯比作能与达芬奇相提并论的人物,他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革新作用也丝毫不亚于三杰。他虽然以油画、壁画等闻名于世,但浏览其艺术长廊,无疑是以版画最为突出。他以卓越的技巧,用这种在当时诞生还不到一个世纪的印刷术,创造出了能与传统艺术相媲美的艺术作品。他擅长铜版画,精细、丰富可以说是他铜版画的主要特点,娴熟地驾驭雕刀,以精确的排线组织画面。因为这种形式极易流通,在当时社会矛盾极为尖锐敏感的环境下是传播思想的锋利武器。他的技巧、主题、构***和风格传遍了整个欧洲,甚至影响了文艺复兴中心意大利。他的版画作品影响了当时的画家,他用扎实的造型和睿智的思考,把版画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使铜版画艺术具备了知识和理性的特征。
丢勒的父亲是纽伦堡的印刷家兼出版家。作为金银匠师世家出生的他,从小就受到严格的金属雕版训练。在他孩童时代就接触了铜版技巧,之后这个经久不灭的印象,对他后来在版画艺术创造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第一幅重要的铜版画代表作,应该就属于1504年创作的《亚当和夏娃》。他运用高超的造型能力把素描移植到铜版上,精细的刻工将环境描绘的特别真实,亚当和夏娃这对热恋中的情侣也刻画得尤为深入。1512-1514年,可以说是丢勒创作铜版画的鼎盛时期,蕴育而生的三幅作品至今举世闻名。分别是《骑士、死亡、恶魔》、《圣哲罗姆在他的书房里》以及《梅伦可利亚》。
在版画发展史上,丢勒犹如一个勇敢的旗手,把版画带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它使蚀刻技法(Etching)趋向成熟。他犹如一个辛勤的园丁,把版画的幼苗深深的栽种在沃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他的耀眼完全不逊于意大利同时代的任何一位大师。
伦勃朗
伦勃朗被称为17世纪“巴洛克”时代最伟大的铜版画家,他使铜版画成为造型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他的创作把铜版画的表现力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的人物。10岁的伦勃朗就能用蚀刻工具并画自画像,他的版画人物极富表现力,明暗层次分明。他的蚀刻铜版画,不仅体现着画家的素描个性,而且从某种角度来看,比他的油画更耐人寻味。
在铜版画中,他首次将刚发明不久的酸液腐蚀金属制版法和传统的用刻刀和尖针直接篆刻法结合,用光线强化了画面中的主体,弱化了暗部和次要部分。这种强烈明暗对比使人物内心世界和造型环境完美结合,并带上了一种神秘之感,这种精湛的表现能力使得他的版画和油画同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综观伦勃朗的版画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以临摹大师为主的莱顿时期(1626-1631),以宗教和神话故事为题材的阿姆斯特丹前期(1632-1642)和风格质朴为主的阿姆斯特丹时期(1642-1669)。在他的版画中,最主要的还是要属宗教题材的蚀刻版画,有90多幅,《三个十字架》、《基督医治病人》等。最出名的当属《三个十字架》,这个在版画界实在太有名了,可以说是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这幅画表现了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场景,尖锐的竖线划空而落,凝重的空气压下来,如同“笼罩着整个地球的黑暗”降临人间。进入中年后,他对蚀刻风景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反映出对自然精细入微的观察。其中最有名的要属《三棵树》,他对阴影甚至池塘中的水光处理极为独到,单纯地靠线条来表达空气的水汽、光线,达到令人惊叹的高度,画面丰富而厚重。
伦勃朗的铜版画可以说是艺术宝库中耀眼的明珠,他的创作不墨守成规,直至今日,他的许多作品仍然是学习铜版画的典范,他铜版画上的成就至今无人能及。
毕加索和沃拉尔系列铜版画
20世纪版画的巅峰是巴勃罗・毕加索于1930年到1937年之间创作的沃拉尔系列,这个新古典主义的系列版画见证了毕加索艺术风格的转变和他与巴黎艺术经销商安布鲁瓦兹・沃拉尔长久的合作关系。
沃拉尔版画仅有少量被完好地保留至今,只有两家博物馆保存了整套版画,大英博物馆是其中之一。几年前,后者以100万英镑的价格从艺术经销商亨利・珀蒂耶的继承人手中购入整套“沃拉尔系列”,共100幅。此后,曾在伦敦展出。今年,西班牙***信贷局基金也将收藏的一套沃拉尔系列在北京展出,作为中西建交周年纪念活动的压轴戏。
沃拉尔版画是以画商兼出版商沃拉尔(Ambroise Vollard)命名的,沃拉尔是一位极具眼光的画商,早在1910年他就资助了毕加索在巴黎的第一次展览,此外他还过塞尚、雷诺阿等画家,1930年他邀请毕加索参加《艺术家之书》,制作版画。创作沃拉尔版画时毕加索已年届50,功成名就,正是创作力爆发的时期,通过私密日记的方式深入探究了自我内心的冲动。
毕加索在这套铜版画中运用了多种技法,蚀刻法、刻刀法、干刻法、飞尘法等。蚀刻法是毕加索最早尝试的版画技法。蚀刻法是用防腐蜡或防腐剂(常用黄蜡、松香、沥青等抗酸材料制剂)涂在版面上作为防腐膜,用刻针在版面上作画,后放在腐蚀液中腐蚀,刻针划过的地方由于没有防腐膜保护而被腐蚀成凹线,腐蚀完成后,用流水冲刷铜版。印刷时,用油墨涂满版面,凹线填满油墨,擦去凹线外油墨,放在铜版机上压印成画。自19世纪下半叶起,蚀刻法因用酸性溶液腐蚀金属版而被认为是最适合画家运用的、简便的版画技法。沃拉尔系列版画大部分都是采用蚀刻法或蚀刻法结合其他技法。
飞尘法是对蚀刻法的拓展,借助油墨体现明暗层次。方法是用防腐剂粉末装入布袋或铜丝筛子里,轻敲,使粉末尽可能均匀地覆盖在铜版上,加热铜版,粉末附着其上,再放入酸液中,未粘粉末的地方被腐蚀成凹痕,凹痕深浅粗细取决于酸液的性质和浸放时间,铺上油墨印刷后可以营造出层次丰富的灰色调。《小女孩在夜晚领着瞎眼牛头人神怪》、《沃拉尔肖像Ⅱ》、《沃拉尔肖像Ⅲ》等都是完全采用飞尘法创作的。在创作时,毕加索是边学边创作,他既不像先前的大师那样独自完成所有工序,也不像同时代的艺术家那样需要一名技师才能合作完成创作。他把工艺繁杂的部分,上漆、腐蚀等流程请人来做,亲自做主要部分。
在沃拉尔系列中还有部分采用刻刀法和干刻法完成。刻刀法是用刀口呈方形、三角形或者菱形斜截面的小金属片直接在铜版上雕刻***样。即使对专业的版画家来说,刻刀也很难驾驭,画家需要掌握好刻刀的角度、力道,才能塑造出深浅、宽窄合适的线条。和刻刀法相似,干刻法也是不经过腐蚀,而是直接在铜版或锌版面上刻画,再上油墨压印,只是所用的刻针没有刻刀的纹理清晰,干刻时的毛茬在油印头几版后会渐渐被磨掉,所以有些收藏家推崇先印出来的版本。
此外,铜版画重要的技法还有在这系列版画毕加索没有用到的软蜡法、压印法。
这百幅珍贵的版画包含了六大主题:伦勃朗、爱之战、雕塑家的工作室、牛头人身怪和安布鲁瓦茨・沃拉尔肖像及其他。 其中,46幅《雕塑家的工作室》被评为系列中最有张力的一组作品,在此画家把自己想象成雕塑家,在工作室里与情人共同欣赏自己的作品,混乱的时局丝毫没有影响工作室里洋溢的爱情的味道和艺术家创作的激情。这一时期毕加索为古希腊雕塑吸引,作品呈现出一种新古典主义的倾向,而被批评家斥为艺术上的“倒退、妥协”。其实,毕加索在这七年间创作的沃拉尔系列版画更像是一部“视觉日记”,从中可以看到他艺术思想的变化、私人生活的轨迹和复杂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