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带着它的行囊,冲破结实的土地,抬起头,阳光朝它微笑;蜜蜂带着它的行囊,传播爱的花粉,弯下腰,花儿与它亲吻;我带着行囊,站站正,整整装,开始出发了。
精神与责任
罗京病逝的消息一,余下的是记忆中空气里到处弥漫着的、长存的精神与责任。
做事就像每天19:00准时直播的“新闻联播”一样严谨,一丝不苟,带着几分国粹唱腔的语音语调,毫无亲切感可言――这便是我对罗京的第一印象。
直到我知道他是患有淋巴癌的。2D08年汶川地震,他去灾区参加公益活动,与当地的孩子们在临时操场上体育锻炼,还和农民一起下地干活……工作的忙碌,让他不得不将自己的身体检查一拖再拖,这便是一种忘我的职业精神与责任。从这以后,我发现自己对罗京的第一印象与真实的罗京只符合了一半,另一个背面是我们永远也看不到的。
这就好像我们说到比尔・盖茨,只知道他是世界首富,却不知道比尔・盖茨当初如何卖力地挣钱,动脑;说到朗朗,只知道他是年轻钢琴家,却不知道朗朗自幼练琴的艰辛。
他们头上都有闪亮的光环,背后都有最艰辛的付出。
这位在去世前一天仍在批评同事语速太快的新闻界“大腕”,他的灵魂在6月5日早晨从他的躯壳中游离了。
罗京,除了我们的祝福,什么也没带走,却留下一堆让人敬仰的东西,叫做精神与责任。于是,我把它装进了我的行囊。
飘飘何所以
2005年巴金的去世,似乎彻底斩断了我们与“五四”的情缘。顾城说: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我也用自己的眼睛,来寻找什么,塞进我的行囊。
我看见庄子在鼓盆而歌,我收到了一份闲适的升华。
我听见屈子赋《离骚》,看见他纵身跃入波涛滚滚的汩罗江,我收到了一份爱国的情操。
我看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高吟着“归去来兮”,我收到了一份物外之趣。
当历史的尘埃埋葬于滚滚的时间洪流,只留一缕疏影,暗香浮动。于是,我把这些暗香,轻轻地抚人我的行囊,生怕漏掉了一丝气息。
我依旧在行走,依旧在整理我的行囊。我相信,我的行囊会在我的成长中添上最亮的一笔。
点评
这是一篇选材独特、立意深远、语言优美的考场佳作。当大多数考生都在“母爱”“友谊”“师情”“坚强”这些字眼中团团转的时候,这篇文章使阅卷老师眼睛一亮。罗京去世,可谓举国皆知,唯独这位考生以此为素材,无疑是符合了一类卷的要求之一“选材有个性”。加上用小标题分开的两个部分,层次清楚,古今贯通,显示出不错的文学功底。因此被评为一类卷。
也许是考试时间仓促,第=部分略显单薄,这也算是一点小小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