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戏曲界中,很早便开始有了女性的专业演员。她们,主要是沦落于青楼的风尘女子。根据史料记载,从元代起,社会上就出现了很多职业性的女戏曲演员了。
元末时,由夏庭芝所著的《青楼集》中,就比较全面的记述了100多位戏曲女演员的事迹。当时,声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演员,当推名震艺坛的珠帘秀。珠帘秀,本姓朱。《青楼集》中描述她为:“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由此可见,她在当时是一位非常出众并且艺术比较全面的著名艺人。建国后,田汉先生在他所创作的话剧《关汉卿》中,曾将她塑造为剧中的主要角色。写她与剧作家关汉卿密切合作,不顾社会上有权势人士的阻碍与迫害,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疾苦,毅然演出悲剧《窦娥冤》。演出以后,在社会上获得极大的反响。《青楼集》中,还介绍了一位赛帘秀,她向珠帘秀习艺,擅长唱功,“声遏云霄”。中年以后,不幸双目失明。但在演出时,各种身段表演,依然都能不差毫发地表演出来,可见她的功夫非凡。另外,当时还有一位少数民族的戏曲女伶,名叫米里哈。她是回族人,专工贴旦。《青楼集》写她:“歌喉清宛,妙人神品”,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艺人。
到了明代,同样也出现了很多出色的戏曲女伶。明朝的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记载:明万历时的歌妓傅寿,在南京教坊,以擅唱北曲著名。明朝的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明末清初的调腔女演员朱楚生,经常在绍兴演出,其擅长《江天暮雪》、《霄光剑》、《画中人》等剧,颇获佳誉。还有,清朝的焦循在《剧谈》中,曾记载明末清初昆曲女演员商小玲,在杭州演出《还魂记・寻梦》时,由于演出过于投入,哀伤过度,结果,竟在台上气绝而死。
后来,在清朝乾、嘉年间,京戏开始崛起。但是,在北京的旦角演员,一直仍然由男伶扮演。民国初期,著名武生俞振庭自天津引进小菊芬、小翠喜等女演员,从此,京都中女伶逐渐增多,男女同台,形成气候。当时,最负盛名的,有刘喜奎、鲜灵芝、金玉兰三人,时称“女伶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