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pretation of Self-portrait of Artist Schiele
Zhang Weiyi
(渭南师范学院,渭南 714000)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 埃贡・席勒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奥地利天才型画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却留下了一百多幅自画像。特殊的家庭和时代造就了席勒,他自画像中自己,总是充满困惑地痛苦地扭曲着,用夸张变形的丑代替传统意义的美,尽情地宣泄对社会、对性、对死亡的认识。
Abstract: Egon Schiele is the Austrian painter of geniu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In his short life, he left behind a hundred self-portraits. Special family and the times created Schiller. His self-portrait is always full of perplexity, pain and twist. He used exaggerated and distorted ugliness to instead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the beauty, to express the awareness of the society, sex and death.
关键词: 埃贡・席勒 自画像 性
Key words: Egon Schiele; self-portrait; sex
中***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308-01
0引言
埃贡・利奥・阿道夫・席勒(Egon Leo Adolf Schiele,1890-1918年)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奥地利天才型画家,也是西方绘画历史上自丢勒和伦勃朗之后画自画像最多的画家,约一百多幅。席勒的自画像既没有丢勒自画像的庄重和威仪,也不像伦勃朗自画像中的深邃和成熟,他的自画像充斥着灰暗、苍白、扭曲与绝望,癫狂、病态的动作,曲折有力的线条,对比强烈的色彩,让人感到生命似乎始终笼罩在死亡的阴霾中。
1不同时期的席勒自画像解读
可以说是家庭和时代造就了这位天才艺术家。席勒出生在奥地利的***尔恩市,是一位铁路工人的儿子,在偏僻小镇上读完了小学和中学。不幸的家庭生活使父亲自杀身亡,对于少年席勒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多年后在给家人的信中,席勒说:“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人象我这样怀念父亲,这种悲伤如此巨大・・・・・・我画了这么多的坟墓和往日旧物,只是因为这一切都依然天天在眼前。”1902年席勒考入克洛斯特新堡的州联邦高级中等文科学校,从那时起他就酷爱美术,逐渐展露出艺术大师般的敏感性和丰富的情感。1906年他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随后加入了“维也纳工作房”,成为维也纳分离派的一员。席勒最初的画风受学院派和印象派的影响,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后来认识了克里姆特,作品中便开始出现新艺术派――青年风格阿拉伯式***案的装饰风格。
当尼采宣布上帝死亡的时候,维也纳的中产阶级固守着原有的生活方式,富足的贵族安享太平,贫民窟的穷人***捣乱。人们对自由的追求不仅已经成为时尚,而且已经泛滥成为无***府主义,以放纵的名声而闻名。但人的灵魂却早已经流离失所,头脑遭到各种思潮的劫持,肉体成了孤家寡人,沦落为欲望的奴隶。普遍的痛苦和迷惘成了多数人的精神特征,人在思想上反映出普遍的混乱和沮丧,人的灵魂和肉体也无可奈何的随之挣扎,正如巴尔所写的《表现主义》一书中形容的那样,“从未有一个时代如此被恐惧动摇,如此被死的恐惧笼罩”。强烈的个人表现欲望使席勒的作品风格完全区别于他人,他丝毫不加克制的宣泄,毫不顾忌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约束,不加思索地闯入伦理的。1910年以前他的作品模仿克里姆特的痕迹比较明显,但随后的作品中,他并没有延续克里姆特大面积的色块、大量的金银色运用、装饰味和细密如织物一样的元素。
尼采和佛洛伊德的哲学和心理学的启迪深刻影响着他,近乎颓废的、神经质的病态人物造型成为席勒成熟期的画风。死神在他笔下变成了最合适的归属、最温暖的怀抱,人物和景物都像是处在惊恐中忐忑不安,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胁交织成可怕的阴影,充满矛盾冲突,色彩刺目,线条精练,充满张力有隐含着东方意蕴。
席勒的自画像最充分的反应了他的艺术历程。1905年和1907年的自画像中,席勒还是感情丰富的少年,而《跪着的自画像》(1910年)中的画家垂直地位于画面中央,单膝跪地,的身体袒露无疑。他紧闭双眼的面部侧向一边,一只手挡在面前,似乎是在拒绝,但陶醉的面部表情却相当矛盾。席勒还特意用突出的蓝色强调人物的体毛特征。这幅自画像是不成熟的,表情也略显做作,却反映了20岁的席勒青春期的自我肯定和对性的强烈意识,而性题材也成为他日后绘画的主题。
1912年四月,席勒因涉嫌侮辱当地居民被关进纽伦巴赫的牢房,幸运的是二十四天后便出狱了。此次牢狱时间使席勒更加自怜,创作了《囚犯的自画像》以及一系列自画像,他笔下的人物形体瘦长,冷峻刚直的线条令人震颤,脸颊和手关节之处生硬突出,目光犀利直指人心。1910年至1913年是席勒作品的多产期,为了创作紧张不安的人物情态,他还深入到疯人院去研究精神病人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一种类似哑语的动作表情。他的作品变得越来越黑暗、绝望,这位敏感脆弱的天才反反复复地将自己刻画的神经兮兮、痛苦而挣扎,那标志性的神经质化成有力的线条勾勒出其内心地变化。
席勒在1914年创作了大量蚀刻版画,其中有几幅水准相当高的自画像。但很快他便厌倦了这种技术要求较高的艺术形式,随后迷上了摄影。对于席勒来说,大概摄影是自画像的延伸,摄影是镜子的另一种替代物。他在镜头前摆出各种姿态传达对于自我的想法,在底片或照片上签名,把它看成和绘画作品一样。
也许是亲朋挚友的相继去世震撼了席勒,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年,席勒自画像中的形象一改绝望和堕落,转而正面的肯定积极地人生。1918年克里姆特不幸死于瘟***。席勒应邀为维也纳分离派设计第49届画展海报,这张海报也可以说是席勒的自画像。海报取材《基督最后的晚餐》,席勒将自己画在原本是耶稣基督的位子上,对面空着的位子可能暗示着过世的克里姆特。另外一幅作品《家庭》中的席勒眼神温和,肌肉结实而健硕,笔触自由而情感丰富。紧张与忧虑似乎已经远离了画家,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和对新生命的渴望成为画面的主导。然而,也就是再次不久之后,席勒也因感染流行性感冒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2总结
席勒在短暂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中,不断的重复描绘自己,从毫不掩饰的性、堕落的欲望、对生命的惶恐不安到去世前对生活的憧憬,画家始终坦诚的真言自己的人生。也许正是这份坦白,使席勒的作品震撼人心,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维菁.席勒.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4年.
[2]埃斯特・塞尔斯登,雅内特・茨温格伯格,埃贡・席勒.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艺术家席勒的自画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