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实践论文篇1
【关键词】管理学;本科生;实践调研
1.管理学本科生进行实践调研的意义
适应现代与时展的管理学教学要注重素质教育,在管理学本科生教育教学中应当力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教育教学与培养过程中,适应和体现管理学的应用型特点,引导管理学本科生进行实践调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助于通过管理实践提升管理学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管理学学生对所接触与观察的经济管理活动有扎实的调查研究、深刻的实践感受和透彻的理论认知,能够对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取得实效;二是有助于以管理学学生的实践调研过程及取得的成果,检验管理学教育教学的水平和效果;三是有助于通过提高管理学学生的实践调研能力,发现和培养具有出色潜质的拔尖人才和卓越人才;四是有助于密切产学研的协调关系,一方面使专业教师在管理实践中加强理论思考、推进理论研究;另一方面,管理学学生将所学理论投入实践,能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加快学术理论的科研成果转化,更好服务和应用于管理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升华和完善学科理论,从而形成理论、实践、成果、生产、经营、实效的良性循环和不断跃升。
中共中央、***于2010年6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其中[1]:关于青年英才开发计划,要求加大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关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要求到2020年,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企业家,培养1万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随即,中共中央、***于2010年7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一纲要指出[2]: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及科学研究水平,体现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并强调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及其成果转化,即力求使之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笔者认为,这都需要从学科建设的学生教育抓起,以夯实学生素质基础和人才培养根基。
关于提高管理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探索,本文作者曾组织进行了教改立项的专题调研。该教改立项课题进行了问卷设计与分析[3],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410份,收回410份,有效问卷390份。其中,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学生版占50.5%,教师版占9.5%,企事业单位版占40%。在调研结果中,与管理学本科生进行实践调研及能力培养关系比较紧密,意见和建议较为集中的几个方面主要是:
在关于管理学课堂教学加强案例教学的调查中,总体超过半数的被调查主体认为应当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增加案例教学,比例为55.6%。而学生和教师两个群体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增加案例教学的支持率分别为61.4%和78.4%。加强实践环节及案例教学,特别是在实践调研基础上形成的案例分析,运用来自于管理实践的背景资料和相关数据,可使课程知识与内容更加贴近经济管理现实,让学生学得懂、记得牢、用得活;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整体精神和互补整合意识,更好地发挥集体和团队的智慧与力量。
在关于管理学本科生实习环节的调查中,总体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学生应当重视实习,比例为65.9%,学生、教师和企事业单位各群体对该项的支持率分别为77.2%、56.8%和53.8%。组织好管理学本科生的实习活动,会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关于管理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调查中,将该项要求排在前三位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为57.9%。学生、教师、企事业单位三个群体分别有51.8%、51.4%、67.3%的被调查者将该项排列在管理学本科论文应满足的要求的前三位,均超过半数,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对此更加注重,表示希望学生在论文的调研与写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关于管理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具有创新思维的调查中,将该项要求排在前三位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为48%。学生、教师、企事业单位三个群体分别有48.2%、32.4%、52.6%的被调查者将该项排列在管理学本科论文应满足的要求的前三位。相对于学生和教师,企事业单位认为创新思维在论文写作中更为重要。
2.管理学本科生进行实践调研的过程
2.1 实践调研的主要环节及作用
所谓实践调研,是指以某一领域、某一系统、某一机构、某一单位、某一组织或某一部门为主要对象,进行系统深入的专题性、针对性的实地调查和研究,进而探寻经济管理活动(或其主要节点)及其现象特征,据以发现存在问题,运用科学方法,提出解决方案,形成有益经验,总结示范模式,提升理论认识,促进推广应用的整体性、系统性、专项性、实践性的调查研究探索的过程。管理学本科生开展实践调研的主要环节及作用是:实地调研、收集信息、发现问题、研究剖析、采取措施、讲求实效、总结经验、推广应用、深化拓展等。
现以企业调研为例,主要环节及作用可如下***(***1)所示:
(1)实地调研:要选择典型性、具有代表性的实践企业作为调研目标,深入目标企业或实习企业和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实践企业)。
(2)收集信息:要根据实践企业的行业特点和市场经营状况,重点围绕论题的方向,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和数据。
(3)发现问题:根据实地调研和所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资料及数据,发现并客观描述实践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挖掘应当深入研究的专题,包括管理实践中的有益经验和示范模式等。
(4)研究剖析:系统深入地考察实践企业在发展进程及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薄弱环节、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揭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的内在的问题成因;以及有益经验和示范模式的导向价值。
(5)采取措施:可根据调查研究及其相关信息、资料和数据,以及实践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该企业所面临的现实与发展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已采取的措施与对策(或拟采取的措施与对策);指出在哪些环节或哪些方面仍需不断改进与完善,以及应当给予的必要保障和支持。
(6)讲求实效:分析论述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或解决方案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或预期效果),可以从定性预期效果与定量预期效果两个方面展开论证,以期使得企业及其管理层更加注重方案及举措可能产生的实效。
(7)总结经验:通过实践调研及其报告或论文的写作,要能够在管理实践的同时深化理论思考与探索,总结提炼有益经验和示范模式,指出应当汲取的警示和教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概括升华出实践调研所得到的借鉴与启示。
(8)推广应用:探寻实践企业的管理思路、经验、方式和模式的应用与推广,以及应用推广的适用范围、所需环境和保障条件等,从而使实践调研的成果得到进一步推广运用。
(9)深化拓展:综合前述步骤的各项实践调研工作,结合实践企业及行业的现实与发展,提出实践调研有待深化的路径方向或趋势展望等。
2.2 实践调研成果——调研报告或论文的形成过程
实践调研的成果通常是调研报告或论文等,应当摸索和遵循实践调研及写作的基本流程及步骤。仍以企业调研为例,要深入实践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料整理、背景分析和理论思考,深化实践调研工作。
实践调研成果——调研报告或论文形成的主要流程可如下***(***2)所示:
第一步:选择调研目标并开展对实践企业基本情况的调研。可在调研方向确定后(或经有关方面审批后),通过到企业的实地考察和多方访谈,广泛收集获取信息资料,从总体上了解该企业的历史发展、产业布局、机构设置、产权关系、内外环境、竞争格局、行业位势、改革进程、经营规模、业务构成、主营方向、人员结构、经营水平和财务状况等相关信息(或侧重其中某些重点方面)。
第二步:在开展对实践企业基本情况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和总结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历程,发现和指出存在问题、薄弱环节、主要矛盾及其成因;或观察提炼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经验、管理创新的思想理念和运作模式,以及组织实施的实际情况和产生的具体效果,分析探讨尚待深化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并形成进一步的调研思路及写作提纲。
第三步,针对第二步发现和指出的问题、薄弱环节主要矛盾及其成因分析,或总结提炼的管理创新经验和运作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提出解决方案、***策建议及预期效果,撰写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初稿。
第四步:在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初稿的基础上,遵循管理学教学与科研,以及有关方面的要求,撰写具有特色新意、反映企业特点、不断深化改革、体现管理创新经验和运作模式的,且行文规范的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修改稿。
第五步:根据指导教师及有关专家和部门的初审修改意见及建议,再次深入实践调研企业调研,进一步多方听取意见和建议,在管理理论上和改革发展的高度上概括、凝练和提升,形成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的再改稿。
第六步:送审再经修改后的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的征求意见稿,多层面、多方面征询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充实和完善,最终完成和提交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定稿。
3.指导管理学本科生进行实践调研的实例
我在对本科生的课程教学和实习、论文的指导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参加实践调研活动,进而不断提高实践调研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扩展和充实管理学本科生的理论体系结构及专业知识面,我争取和创造条件为本科生安排参加高层次的管理研究与实践论坛,如安排学生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每年举办的春季和秋季的中国经济运行现状与发展态势的预测分析高层研讨会,以及由中国企业联合会组织召开的部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与专家论坛等,要求学生赴会后归纳整理出参会心得报告,结合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调研的体验,向全班同学进行宣讲,并开展互动式的学习交流与专题讨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指导管理学本科生设计和申报了我校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项目《北京市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现状、趋势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多次组织课题组同学讨论切磋和修改完善课题的逻辑思路、框架体系与调研提纲。该项目从对北京市大学生群体特征的调查和对北京市大学生消费化妆品现状的观察入手,揭示影响北京市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的因素,着重探析年龄结构、收入来源、知识结构,消费心理特征及消费潜力,偏好的品牌、价位、风格,获取信息渠道及购买模式,所受环境影响,性别消费差异,消费支出水平等主要方面,并结合对北京大学生化妆品的消费现状、趋势的分析和判断,对化妆品企业和产业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策建议。
该项课题的研究表明,北京市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消费群体,其化妆品消费的主要特点是:既考虑产品价格又注重产品品牌;既强调产品功效又需要专业的美容、化妆指导;既追求时尚个性又较理性消费;既受口碑流传的影响又受广告传媒的促导;既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又听从家长的指导。同时,北京市大学生化妆品消费呈现以下几个趋势:大学生用于“面子”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例在未来的一段时期中会呈现上升趋势;对实际购买某类化妆产品起着主导影响作用的几大因素是价格、功用和口碑等;北京大学生购买化妆品的主要渠道分别为:品牌门店、网络和促销活动等;彩妆消费在北京市大学生化妆品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将逐渐增加。
为了适应北京市大学生化妆品的消费现状和趋势,我带领课题组再作深入思考,并向意在成功开拓大学生化妆品市场的企业提出建议:在化妆品的产品和服务营销方面,要以多种方式适应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消费特征和取向;可运用价格或其他适当的促销手段刺激消费;扩展宣传活动,借助网络渠道,运用电子商务,扩大销售广度;在注重化妆品的功效、价格的同时,还应针对多数大学生的需要,运用包装设计融入更多时尚元素,迎合市场潮流;提升品牌形象,建立在消费群体中良好的口碑,从而提高消费者的长期产品忠诚度。
接着,我又引导和启发课题组学生,根据以上对北京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状况的调研以及国内外成功化妆品企业的实践启示,结合目前我国化妆品产业存在的问题,对化妆品产业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策举措:化妆品企业应当走科技创新道路,坚持以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作为企业强有力的后盾;化妆品企业应当不断将产品推陈出新,吸引追求时尚的大学生,开发专门适合大学生使用的化妆品;化妆品企业应当准确定位自身产品特色,既要迎合国际主流化妆品理念又要保留民族特色;化妆品企业应该建立新型营销模式,进行有效的品牌形象塑造和宣传,使得品牌形成稳固的销售力;化妆品企业应当实施多品牌战略,开发多元化产品结构。经审核鉴定,这一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项目《北京市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现状、趋势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获得了优秀成果奖。
我指导管理学本科生力求通过实践调研和报告或论文的编写过程,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与专业能力。如有的学生将经济学、战略管理学、市场营销学、项目管理学、技术经济学、财务学、金融学和数学的理论知识及方法运用于投资项目评价中,并结合实践调研,认识到投资项目的市场调查和预测是可行性分析的论证前提和重要依据;物质技术方案和建设条件是投资项目可行性的技术基础;对经济效果的综合评价,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的合理性则是决定投资项目能否立项的关键因素及核心论据;要充分重视和深入分析投资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类潜在风险。我指导这位学生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毕业论文《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与实践应用》(该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
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指导一名本科生将毕业论文的选题经反复研究和调整,确定为《金融危机下的财务对策及在XX公司的实践探索》。这一选题紧扣国内外经济形势及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当时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尤有现实意义,该项调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理论知识加以应用,体现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引导学生在收集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围绕金融危机下企业应当运用的财务对策,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考察;论文阐析了财务对策的理论内涵和主要作用;紧密联系管理实践展开调研;论述了该公司生产经营的特点,通过对管理活动的实地分析及对实践过程的深入研究,分述了该公司在成本管理、投资管理和筹资管理等方面的应对举措;探索了该公司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财务对策。公司通过预算控制、平衡记分卡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库存管理以及其他成本管理方式,有效地控制了成本;公司通过采取与经营战略相适应的投资对策,在金融危机中及时抓住机遇,开拓市场,增收节支;公司通过稳健的融资对策,合理地调度资金,有效地保证了现金流的稳定性,为公司的生产经营提供了充足的血液。论文所探讨的该公司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所体现的管理理念和所运用的财务对策,为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对于企业在金融危机下选择实施财务对策有一定参考和实用价值;体现出该同学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该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
又如我指导一名本科生(学院推荐读研)结合理论课程学习和现实思考,以《ZY企业财务战略分析》为题撰写了本科毕业论文。该文综合运用管理学原理、战略管理学、公司理财知识和财务战略理论,调研分析了ZY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揭示ZY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多角度、分层次,且有针对性地和可操作性地在企业财务战略方面提出了财务战略方案及其***策建议。
以上实例(北京市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现状、趋势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与实践应用,金融危机下的财务对策及在XX公司的实践探索和ZY企业财务战略分析),分别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较好地提升和体现了管理学学生的实践调研和实际动手能力。
我在指导管理学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始终特别强调在学风与治学方面:要端正学风,勤于思考,严谨治学,要尊重知识产权,讲求科学道德与研究规范;要关注现实、深入实践、联系实际,做到学科理论密切联系管理实践。
在实践调研方向及选题方面:我要求并指导学生调研选题应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密切联系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为***府宏观决策或企业经营发展提出可行和有效的***策建议;能够反映该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管理现实及发展动态,总结归纳、概括提炼。
在研究创新探索方面:倡导调研选题应具有新意或探索性,及时观察和追踪在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中有价值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势、新模式和新规律等;调研本学科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并达到或接近较先进水平;运用新观念、新视角进行探索、研究具有独到见解,并在相应领域取得成果。
在研究方法及分析论证方面:能够运用先进技术、方法、信息等开展实践调研;所提交的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要体系清晰、结构完整、方法得当、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数据准确、文字流畅、***表规范;报告及论文要有一定难度和深度,观点明确、研究深入,体现出管理学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管理实践的调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R]:中共中央、***,2010,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中共中央、***,2010-7-29.
[3]张梦霞.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研究第一辑[M].//吴少平主持课题《在课程教学中提高管理学科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探索》,课题组主要成员有:吴少平,赵慧***,肖霞,李云鹏,周永强,徐冉,张涵萌,柴宁,安卉,周琳,胡双蕾等,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管理学实践论文篇2
[关键词] 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考
[中***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b)-186-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卫生管理的要求,对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是卫生管理专业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1卫生管理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
1.1课程结构设置不够科学
首先,在课程设置中医学课程所占比重过大。从我国几所已设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主要高校来看,大多院校的医学课程比重都在45 %左右。其次,对预防医学课程重视不够。开设预防医学的比重较低,预防知识不足严重影响人才专业水平。第三,管理专业相关课程太少。大多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占总教学课时不足30%,学生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1.2 教材内容过于陈旧,脱离实际形势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教材内容却明显跟不上形势的变化。比如医疗保险等制度性变革每年都有新的改革措施出台,但教材不能把现实改革的状况反映在教材上。
1.3教学过程实践性不足
一是教师自身来自医学或者管理专业,不能很好地融合两类知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二是课堂教学多以讲授为主,使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三是教师自身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教师亲身实践活动不足, 使得实践教学内容空洞。
1.4 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形式单一
一是平时成绩以单一的闭卷考试为主,忽视了综合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二是实习没有规范化的评价标准。现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实习有些在医药企业,有些在医院行***职能科室,在实习过程中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管理,对实习效果没有规范的评价标准。
2 卫生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设想
2.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是能力强、素质高的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卫生事业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经济分析和预测。
2.2 设计好课程体系的框架
为了实现以上的培养目标,需要制定一个符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有扎实、广泛的人文基础和管理学知识,必须掌握和了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须设置西方经济学、财务会计学、人力资源等课程。依法管理是管理方法中的一种最基本要求,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有系统的法学基础知识,因此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有系统的法学基础知识。人文基础课还包括管理学、***治学、社会学、卫生关系学、保险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等组成。人文基础(管理学) 类课时应占总课时的35%左右。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突出特点就是以卫生事业为中心,因此该专业应以医学的理论和知识作为专业基础。作为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掌握基本医药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原有的课程设置中应保持医学基础的框架不变,减少细分学科,增加预防医学科目。课时应占总课时的30%左右。
对卫生事业管理学生要加强逻辑思维和定量思维的训练,这部分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调查、统计分析能力课等,占总课时的15%。
实践课必须保障学时数量,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医药管理岗位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部分课程应占总课时的10%。其他课时占10%。
2.3 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内容
包括:①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公管专业教师多数是其他专业转变过来的,针对这一特点,要制定本专业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也应该定期实习,掌握第一手资料,要给教师足够的调研时间和实习课时。②慎重选择教材。优先选择具有实践案例较多的优秀教材。③在教学内容改革上,教师要及时补充有关卫生改革的新思路、新理论、新做法,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出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前沿讨论课题,弥补教材滞后的不足。
2.4 探索实践性教学的新方法
卫生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它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目前虽然有的学校尝试了实践性教学,但其效果不尽人意。学校应在教学基地的建设上加大投入,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方法,如基层参观、现场讲授、模拟团队等,要定点、定量、定期、定标准,利用科学手段使实践性教学规范化。鼓励教师参加实践,并给教师提供实践基地和必要的经费。
2.5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让学生拓宽视野。很多学科的知识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开设范围较广的讲座课。其次,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再次,在教育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把现实问题推出来,让学生讨论、辩论或写出自己的看法,以此作为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
2.6 制定实习评价标准
包括:①实践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评价;制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交给实习单位填写,该表要量化,比如要有考勤、跟踪病房次数、下基层次数、调研报告的实际案例分析等。②写出实习单位的管理评价书。对实习单位管理上的长处和短处作出自己的评价。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提出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切实可行。③写出实践论文。考察论文写作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根据以上几个方面,评价学生的实习质量,给出实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杨一帆,周毅,欧崇阳,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医院管理杂志,2005,(5):12.
[2]张旭,陈立明.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重庆医学, 2006, 35(6):564-566.
管理学实践论文篇3
一、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构建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是在总结以往大学生社会活动的经验和不足基础上,从更新教育观念入手,综合考虑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各要素,运用管理学知识建立的,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
1.以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
分析以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有:1)老师和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把社会实践仅当作丰富大学生暑期生活的活动,学生大多是被动应付。2)学生、老师、学校(学院、班级)、实践地单位之间的配合协调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较为混乱。3)实践活动内容单调。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督,学生主要通过暑期返乡的机会,凭着学校的介绍信到当地***府抄写一些统计数据,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来完成社会实践。4)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一套质量监控系统。学校仅凭实践单位证明和学生的体会来给学生打分,大有评价失真的可能。5)学生社会实践效果不好,特别是学生返乡分散实践效果较差。6)学生长才干与做贡献脱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调查为主,忽视了为社会服务,即使强调服务,也不知道群众需求什么或服务水平根本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2.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的结构与运行机制
根据社会实践课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以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法的辨析和扬弃,经深入研究,我校构建了由“方案设计――指导阅读――集中培训――实践活动――考核评价――总结反馈”六个环节组成的教学模式。
方案设计是各学生班在学院团委和班主任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和文化特长,自行设计暑期社会实践方案,要求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计划安排、目标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策划。校团委则结合地方实际需要,以项目化运作方式,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的原则推出若干组团项目,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标,各学生组织或临时学生组合可根据项目进行方案策划和投标,经公平、公正、公开评审,中标者获得项目实施权和经费支持。
指导阅读就是利用学生从完成方案设计到实施方案这段较长的时间,组织学生在专业老师、学生***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指导下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尽量使学生快速掌握参加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在遇到困难和困惑时,能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在这方面,专业老师主要偏向于学生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学习的指导,而学生***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则偏向于组织动员和学生思想***治、心理素质、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集中培训就是由学校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对学生队员进行强化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专业技能、调查研究方法、论文写作、开展实践活动的技巧等。培训方式有公开授课和专门辅导两种。公开授课主要是讲解参加社会实践的常识和技巧,所有团队队员均需参加培训;专门辅导则是在专业技能培训中,针对某一经济作物,组织学生技术骨干进行培训,重点进行实用技术的强化培训。此环节主要是针对重点组队的实践队员设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学生放暑假后的几天。
实践活动就是以分散实践和组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理论宣讲、科技文化下乡、社会调查、劳动锻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分散实践方式是指在班主任和学生***治辅导员的指导下,组织暑期返乡的学生单独或以相近县(市)、地区为单位,组成实践小组,深入家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集中组队实践方式是指校团委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公开招标组织的重点团队,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到贫困地区和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考核评价就是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进行有效控制的环节。由学生自我评价、实践单位评价、指导老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组成。首先由学生本人和实践单位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认识、计划实施、工作态度、活动成效、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评价;其次是由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自评进行审查后,结合实践单位评价和学生的心得体会进行评价;最后由各学院根据指导老师的评价和完成论文(调查报告)的质量评定成绩。参加重点组队的学生,还要在指导老师评价前进行队员间互评。
总结反馈是为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和扩大活动影响而设计的环节。主要内容有表彰先进、编印专辑、主题班会、成绩反馈等。其中表彰先进是学校根据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集体和个人表现情况,评选一批先进团队、优秀指导老师、学生积极分子、优秀论文(调查报告);编印专辑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感受、收获;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或学生***治辅导员的指导下,以“实践回来话收获”为主题,开展讨论活动。
这种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有机统一,使大学生按“了解、学习、提高、实践、思考”的过程参加实践活动,符合由初级到高级的梯次发展规律;同时,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可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思考,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还综合考虑了学校及有关部门、教师、学生、实践地单位等主体,实现了学生自愿参加与学校要求、学生服务和社会需求、组队实践与分散实践、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做贡献”与“长才干”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学校、社会共同教育与学生自我成才“三位一体”的育人思想。为了便于此教学模式的应用实施,我校制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由目的要求、内容方法、计划安排、考核评价、评优评奖五部分组成。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该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方案的应用已七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教师、学生及实践地单位都较为满意。
1.整合了多方资源,促进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参加的人数多,地点分散,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社会实践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体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让校团委等部门和各学院共同实施,整合了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的资源;学生实践活动前的方案设计、指导阅读、集中培训有班主任、学生***治辅导员、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等广泛参与;对返乡参加分散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远程指导,既保证了实践的效果,又能减轻学校经费投入的压力。
2.极大调动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可增加他们对该门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而自己实施方案还可增强他们勇于解决困难的决心;重点组团实行项目化运作,鼓励专业互补,学生自由组团,自主申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效果控制机制,营造了良好的争先创优氛围。这些措施激发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增强了实践效果
针对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实践前指导大学生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和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提高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农民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由于实践前思想引导到位,学生能真正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内涵的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团队合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实现了“做贡献”与“长才干”的结合。
4.对大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
在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时,强调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密结合,学生实践的过程就是他们了解本专业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过程,是他们感受农业人才大有用武之地,增强学农信心的过程,是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的过程,是学生检阅自己专业水平,增强钻研专业知识紧迫感的过程。因此,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是深刻的。
5.活跃大学生学术活动,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把实践论文(调查报告)写作纳入教学评价要素,要求学生带着课题到实践中寻找答案,可促使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思考社会实际问题;对实践论文(调查报告)进行全校性的评奖,可激励大学生刻苦钻研,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学生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中还可激发新的灵感,发现新的问题,他们把这些问题带回学校进行深入研究。这些对营造勤奋学习、追求真知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校风、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都有较大的作用。
管理学实践论文篇4
关键词:环境法学;计量分析;研究热点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科技伦理问题研究”(12&ZD117);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风险治理视野下的辽宁环境与生态问题研究”(Z2010069)
作者简介:刘中梅,女,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辽宁 大连 116024);王续琨,男,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分类号:D922.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3)02003306收稿日期:20120927环境法学隶属于法学门类,是法学领域里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中国环境法学伴随着环境法制的建立,在推动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实践中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本文尝试运用科学计量方法中知识***谱的绘制和关键词共现形成聚类的矩阵分析方法,直观地解读环境法学的发展进程,对环境法学学科知识增进的脉络和研究热点转移进行整体性、一般性、直观性的研究。
一、中国环境法学科建立及研究概况
(一)中国环境法学学科建设概貌
1.环境法学学科知识增进考查的方法基础。环境法学是研究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的法律手段的学科,是介于环境科学与法学之间的交叉学科\[1\](P610)。环境法也称环境资源法,其内容主要包括污染防治和自然资源保护两个方面。本文的文献计量的数据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文献检索中在“篇名”主题词选定“环境法”,词频设置为“1”,检索年度限定为近30年,即1982年到2011年。 进行检索后得到文献中剔除掉在工程科学和医学领域基于特定语境的“物理环境法”等文献,得到有效文献820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数据库建设对文献追溯是以1981年作为起点。我国于1979年批准环境法学为三级学科,这是我国制度层面学科建设的开端。总体上看近30年环境法的学科建制、学术领域的可统计查询的文献信息与中国环境立法进程基本上一致,可以将这段时间的文献作为对我国环境法学学科的兴起、发展及学术热点转移的相对客观研究基础。
2.中国环境法学学科发展特点及动力因素分析。20世纪70年代后,以“工业三废”为代表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加剧,***开始重视环境问题。1982年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标志着国家层面的环境保护工作上升到国家的宪***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法案于1979年通过,1989年正式颁布实施。这部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是环境保护单行法的基本依据。此后,环境保护的配套法律、法规也陆续制定颁布,环境资源保护***策相继出台。以我国已故法学泰斗韩德培先生为代表环境法学学科带头人,以其远见卓识和对环境法学学科建设的执著努力,推动我国大学的研究机构及时地进入了这一新兴学科领域\[2\]。环境法学的文献在此后10年平稳发展。1997年6月,***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目录中明确地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列为法学二级学科之一,这有力促进了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的进展(如***1所示)。自1998年后,以环境法为主题的核心论文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006年***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法学核心课程重新进行了调整,在原有的14门核心课程基础上,新增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作为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3\]。这一调整回应了新的时代要求,同时也促进了环境法学的繁荣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刘中梅,等:中国环境法学发展与研究热点转移——基于文献计量的国际对比解读***1CNKI数据库中“环境法”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3.环境法学作为交叉学科的特征。对环境法学的期刊类型进行分类,可以看出环境法学和其他传统法学学科有显著差异。一般传统法学学科例如民法、刑法等学科所发表的论文普遍集中在法学类、大学学报上,但环境法学的期刊中,法学类只占37%,大学学报占22%,环境类占21%,综合类占8%,经济类占7%,***治类占2%,从这个角度看,环境法学有明显的交叉学科属性。环境法与环境科学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环境法中环境标准的制定有赖于环境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我国环境法学者在分析环境法发展动因时指出,环境科学的兴起对我国环境法的迅速发展起着催化作用。环境法的体系原则、法律规则、管理制度要依据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规范,环境科学的研究能更好地为建立和实施环境法而服务,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环境法学的研究还涉及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伦理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因此环境法学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
(二)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热点及转移分析
1.关键词共现的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关键词共现分析即共词分析作为知识计量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用于分析各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领域。共词分析理论认为,当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献中时,就称这两个关键词存在共现关系(Cooccurrence)。关键词共现的频次越多,表示它们关联研究的主题越接近,反映出学术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谱进行直观的分析。软件分析原理是将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应用到文献分析中,共词分析的原理同样适用\[4\]。应用新版大连理工大学wiselab实验室博士生刘盛博开发的应用在CNKI数据的CiteSpace软件可以得到中文期刊资料相应共词分析***谱\[5\]。利用***谱直观显示环境法学学科发展的脉络,考察学科领域热点议题的转移,使***谱结构更加清晰,在***谱绘制过程中可以将含有检索主题词的全部期刊文献统计源中略去频次最大的“环境法”一词, 应用软件对其余关键词重新进行共词分析\[6\]。频次和中介中心性高关键词聚类后形成较为明显的知识热点和知识板块。环境法学研究的学科知识呈现“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气候变化”及“风险预防”等几大明显知识板块。根据高频关键词的共现,按时间序列可以生成***谱(如***2所示)。从***2可以直观看到环境法学发展至今的学术研究脉络。
(二)国际环境法学领域研究情况聚类及热点转移
在SSCI数据库中以“Environmental law”和“Environmental regulation”为主题词检索,得到1970年到2011年 间的1 935篇有效论文文献题录信息。美国以871篇的发文数量位居第一,在环境法机构中,位于前十位的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马里兰大学、耶鲁大学等均是美国的著名高校。从数量上看位于美国之后的英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在环境法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的发文量为33篇(台湾10篇),排在第九位。但以大学的环境法学科建设为依托的学术研究仍需加强。
将论文文献题录信息***之后进行共词分析,选取共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高的列表,考查环境法学聚类主题的时段变化情况。对已有数据进行以每十年划分的主题词聚类,可以发现1970年到1990年环境法研究共现关键词整体较少,中介中心性高的关键词十分有限,每个年代的前五个共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情况如表2所示。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二十年环境法文献数量逐步递增的同时,高频关键词也很多,环境法研究进入繁荣和主题探讨多元化的时期。词频和中介中心性较高的十个关键词如表3所示。
总体上看,排在前三位的除了检索用语“环境法”和“环境法规”(环境规制),词频突出的是***策一词。在SSCI数据库中统计的发表环境***文数量美国最多,这与SSCI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有一定关系。此外与美国较早进行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法学学科发展密不可分。国际上环境法研究热点从侧面也体现了美国的环境法学研究情况。从美国的环境立法进程来看,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环境保护基本法《国家环境***策法》,标志着美国将环境治理提高到法律和***策层面。这部基本法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公民环境权、公众参与权等规定对美国及世界环境法理论及环境制度建设都有深远的影响\[10\]。1970年到1979年间的聚类频次最高的主题词 “清洁空气法案”、“国家环境***策法”、“法律基础”形成聚类,体现了这阶段环境法学研究是以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为基础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关键词“***治影响”、“环境科学”等词频不高,聚类小。20世纪90年代,环境***策继20世纪70年代后再次成为频次最高的研究热点。1995年4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联合提出了一项***策建议,要求重新评价美国环境***策和环境法规的有效性,美国总统联合提出的这项建议不但在现实中受到议会、***府、企业界人士的广泛重视,环境法学界对该问题也作出了积极回应,而且成为环境法学理论界长时段的热点和焦点。
(三)国际上环境法学研究热点对中国环境法学的启示
1.中国应加强公共管理和***策等相关学科与环境法的结合研究。从中国环境法研究的高频词统计对比来看,没有***策相关的共词聚类的形成,这说明中国的环境法学和环境***策学交叉研究还比较薄弱。2006年中国环保部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策法制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加强环境战略和***策研究”,这意味环境法研究的使命无论从服务国家、治理环境的目标,还是从国际上环境治理理念上,环境***策理论研究应该成为学者关注的问题。
1990年以后除了高频关键词“环境***策”外,“管理”、“标准”、“风险”也很突出,环境风险、健康的保障仍是各国共同要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2000年以后“气候变化”、“创新”、“成本—效益分析”和“经验证据”、“公众参与”和“环境治理” 等聚类表明,国际环境治理正走向综合治理,追求实效。“徒法不足以自行”,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以问题和情境为主的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国环境法的研究在综合运用法律、***策、经济、公共管理实现环境治理有很大空间。
2.环境法学应注意与国家科学技术战略前沿研究的同步性。从表3中可见近年国际环境法学研究首次共现的关键词聚类“气候变化”、“控制管理手段”等高频但中介中心性不高的词,它们集中体现了在自然科学领域全球环境公约履约对策与气候变化科学不确定性及其影响研究,需要环境法学的交叉研究以及技术和管理综合发展的趋势。
中国环境法学者应密切关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要求,一方面探索制度创新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参与低碳经济的国际环境合作。另一方面要关注国际上对高技术例如转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的潜在环境和健康风险的法律制度回应。没列入表中的小聚类有“核污染”、“基因污染”、“科学依据”、“技术”、“技术转向 ”、“科技生态化”、“科学”、“不确定性”等,这启示我们有很多富有挑战的新课题需要环境法学与***策学、管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超学科的开拓式研究。
三、结语
以期刊论文的文献统计及学术论文关键词共现等方法来考察环境法学学科发展和研究热点情况,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也有局限性。总体而言,对照从统计信息所反映的国际上环境法学的总体研究的主体脉络和学科发展路径,跟踪国际环境法研究的新理论和前沿的同时,根据中国环境法学科知识增量的指标通过学术热点转移的考查,可以探知环境法理论范式变革的特点,增强环境法学研究的实践性、反思性和前瞻性,从而有效推动环境治理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王续琨,冯欲杰,周心萍,等.社会科学交叉科学学科辞典\[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
\[2\] 王树义.蓬勃发展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N\].光明日报,20031021(10).
\[3\] 窦玉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的新突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评介\[J\].******丛,2009,(2).
\[4\] 赵星,高小强,郭吉安,陶乃航.基于主题词频和g指数的研究热点分析方法\[J\].***书情报工作,2009,(4).
\[5\] 姜春林,刘盛博,丁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研究热点及其演进知识***谱\[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6).
\[6\] 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30 年中国科学学历程的知识***谱展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5).
\[7\] 秦天宝.国际环境法的特点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8\] 李爱年,胡春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综述\[J\].时代法学,2003,(2).
\[9\] 陈泉生.论环境法的历史发展\[J\].福建***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
\[10\]何艳梅.国际环境法的发展趋势\[J\].世界环境,2000,(4).(责任编辑周振新)第13卷第2期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3 No.2
管理学实践论文篇5
关键词 公共管理类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体系
公共管理学科属交叉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堂外实践、校外实习相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公共管理能力,提高学生公共管理专业技能,提高学生解决管理中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包括管理、组织、决策和执行等一系列能力。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实践和实训、暑期实习、毕业实习等,难以满足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创新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适应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培养所需对口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
1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公共管理类专业所要研究的是***府与非***府公共部门为实现公共利益,针对公共事务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培养目标规定了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以理论教学为支撑、以实践过程为中枢、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训练为载体、以“校园合作共同体”为平台,培养新型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可见,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公共组织或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性应是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的主线,应贯穿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的始终,渗透到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的全过程。
2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弊端
2.1教材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
公共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大多沿用的是被任课教师奉为“经典教材”的旧版教材,内容陈旧,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教材枯燥乏味,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需求,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缺乏相关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教材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社会联系不足,学生的学习脱离现实生活,过分理想化,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挥。
2.2教学理念落后
传统教育体制下,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采用的教育理念多是灌输式教育。教师满堂灌,只是将相关理论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提高教学效率,考试形式也是单纯地考核学生记忆能力。公共管理类学科的实践性考察演变成了考核记忆能力的学科。
传统的实践教学,教师注重学生所学相关理论和相关实践操作的陈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知识面的拓展,只单纯的讲授课本已有理论知识,较少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讲台成为任课教师扮演独角戏的舞台,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
2.3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我国目前很多高校的公共管理人才教育还是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性不足,有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公共管理人才教育的教师不能很好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方法,造成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人才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比较滞后。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教学方法也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严重影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流于形式。
2.4师资队伍和教学投入
实践型教师欠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科性质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交叉性质的多种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公共管理实践能力,然而,现实情况是,一些刚刚毕业的教师走向教学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欠缺,难以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同时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型教师欠缺,原有的教师缺乏教学热情,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发展。
教学设备陈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公共管理实验室是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条件,加强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室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教学多采用板书、教学多媒体等教学媒介,缺乏与公共管理相关的教学设备、软件和模拟的场景。究其原因,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阻碍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对于公共管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3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3.1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理念
重视实践教学,创新教学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也是作为教育要素双主体的互动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学科理论与方法相结合,不仅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思考,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满足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性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均要重视实践环节,深化实践意识,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将实践教学作为贯穿课程的主线,使创新教学成为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的主旋律。
优化课程结构,推进实践教学。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联系学生的发展实际及薄弱环节,整合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改变传统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集理论讲授与实践于一体,重视各个实践环节,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
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实践教学链。整合学校已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建立课堂、课外、学校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可以合作的公共企业和***府机关部门,协商达成实践教学协议,签订实践教学计划,建立课堂、学校、***府相互作用的实践教学链。
3.2加强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
校内培训实践型教师。创新实践型教师队伍可在原有教师队伍中产生,学校成立实践型教师培训班,挑选本校实践性强、创新意识浓厚、理论知识富足的教师成立培训小组,定期给教师进行培训,传授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校内外实践,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校外聘请兼职学习指导教师。在校内实践培训的基础上,多渠道拓宽实践型教师的来源。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与相关***府组织、事业单位等机构进行多方面沟通,找到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建立专业教师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还可以聘请已退休的***府官员及其他具有公共管理经验的管理者,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以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缓解校内实践型教师队伍欠缺的现状,同时可以满足学生对课堂实践性的要求。
3.3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打造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
3.3.1整合校内资源,创新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目前公共管理类专业已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课堂实践,合理运用实践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注重师生问互动,提高n堂实践中学生的参与度;校园内实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校内部门实习和学校管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学校生活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论坛和公共管理的机会,实践论坛的有序开展和全面实施,是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不断创新的重要体现。让学生在各类社会活动中巩固知识,同时树立服务意识。
3.3.2校***合作,建立校外动态联盟
首先,学生在学校进行三个月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其次,到合作单位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将书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一部分实践技能应用于工作单位,在实地的实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更新已有知识库,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公共管理相关知识。最后,学生用一个周的时间回顾总结,找出不足及缺陷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
3.3.3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一般而言,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认识实习+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科研能力训练+毕业设计(论文),三个层次问没有绝对的阈限,相互贯通。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要在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上加以创新,开发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如举办一些与公共管理类专业知识相对应的***务活动程序模拟比赛、实事热点事件辩论赛、公文写作和办公软件操作比赛等。将课堂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打造“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模式。对于第一、二课堂的管理,采用学分制管理模式,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此外,在上述“3+1+1”模式的基础上,为公共管理类学生打造“5+1”模式,五天的课堂理论和课堂实践学习加一天的实践操作指导,有效避免“5+2=0”的情况出现。
管理学实践论文篇6
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
农民出身的董藩,高中之前没有学过英语。但是他那年依然成功进入高中,成为他所在学校里唯一没有英语成绩而被录取的学生。巨大的压力让他在高考前休学了八个月,考试后他放弃了报考北京、上海的大学,选择了当时位于大连的隶属***的东北财经大学。在填报志愿时,董藩看到了投资管理专业,在他看来投资应该和钱有关,管理又是管钱的,这个专业应该挺好,于是就选择了它。
初上大学的董藩,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充满激情。大一暑假临近时,***和团中央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加暑假实践活动,公布了一些调研课题。董藩对有关流动人口的实践题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董藩通过老师从***书馆借了几本有关人口学方面的书,做了充分准备后,董藩回到他的老家――长白山附近的几个县开始调研。调研中他发现,东北地区丰富的资源吸引了很多外乡人的到来,但这也增加了人口管理的难度。“当时的人口管理是按照户籍进行管理,流出地的计生部门表示找不到人,流入地的计生部门表示,外来人口不是当地人,不归他们管。”在大量的调查基础上,董藩写了《长白山区农村地区人口增长原因和控制对策》一文。“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这篇文章写了8650个字,而且在学校社会实践论文评比中得了唯一的一等奖。我的胆子也大,就把这篇文章投到了当时北京的《社会学与社会调查》杂志,没想到真就收到了86.5元的稿费。呵呵。”
后来,董藩对这次调研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写出了《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一文。他提出对于人口的管理,应该改变按户口管理的模式,要按地域来管。流出地要给流出的人口开计划生育证明,流入地的部门必须看到这样的证明才能允许其在这里居住、就业和经商。在一位老师的指点下,董藩对文章进行了修改。之后这篇文章被老师带到了为参加国际人口流动与城市化会议做准备的全国流动人口与城镇化的研讨会上。这篇文章引起了包括当时国家计生委领导在内的专家的高度重视。后来有关部门在此观点基础上完成了一项国家课题,作为制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规的参考。后来出台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条例》就充分体现出董藩的这一思路。
大学时期的董藩对我国的区域经济有着浓厚的兴趣。根据当时的区域经济状况,董藩与同学张庆合作,提出了“双向环流战略”,加快西部开发的进程,这引起了当时***的高度重视。当时的国家计委组织专家对两位同学的成果进行了鉴定,认为很有新意和可操作性,决定在制订“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中采纳其中的科学建议。
在整个大学期间,董藩发表调查报告、论文、评论等各类文章达七八十篇,创造了公认的奇迹。作为学生会学习部部长和大学生经济学会会长,他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了社会实践和论文写作中,把大学生调查研究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很多学生的调查报告在媒体上发表了。这一现象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被称为“董藩现象”。董藩说:“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都曾给东北财经大学写过信,要来学习这种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求是》杂志也希望学校的***书记站在教育改革的角度写一篇大学经验交流文章,试***找到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大学毕业时,因为成绩优异、科研突出,董藩被学校保送攻读本校的研究生,继续他在东北财经大学的学习生活。
曾经最年轻的副教授与教授
转眼,董藩的研究生学业结束了。在当时的条件下,董藩想的就是找到一份条件不错而又稳定的工作多挣些钱,尽早***。这时,李嘉诚捐资创办的汕头大学高薪聘请老师,最高月薪1万元。这对农民出身的董藩来说充满了诱惑力。于是,董藩就把自己的材料寄给了当时汕头大学的校长林维明先生。不久,汕头大学的校办通知董藩免去面试环节,直接录用了。但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董藩发现自己水土不服,语言不通(当地人都说潮汕话),而且人际关系也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好处理。董藩又回到了辽宁。
回到辽宁之后,有熟人曾设计场合,让时任省长与董藩见面交流辽宁省的第二次创业问题,并借机推荐董藩给省长做秘书。但是省长听完董藩的建议后高度评价其观点,表示将考虑采纳其建议。至于工作,省长认为董藩很优秀,当秘书太委屈了,因为他的秘书都是在做一些很繁琐的事情,就热情询问他是否愿意到计委或财***厅等经济管理部门工作。这偏离了董藩最初的想法。
今天中国辽宁省委***、大连市委书记夏德仁当时是东北财经大学的校长助理,正准备出任副校长。基于对董藩的了解和高度认可,他希望董藩可以留在母校教书,为学校做些贡献。但是当时教师的住房条件特别简陋,在夏德仁答应一周内解决他住房问题的情况下,董藩留了下来,开始了他房地产方面的教书之路。
当然,住房问题并没有在一周之内解决。那时的高校住房实在太困难,一些调走的人往往继续占据学校住房,学校没有办法做到强制收回住房,董藩只好继续住学生宿舍。为了给董藩一点补偿,在连助教表格还未填写的情况下,学校计划破格提拔他为讲师。本来那次职称评审只是为9个年轻博士而准备的竞争5个副教授指标的“打擂”活动,董藩只是顺便被安排在一起陈述一下自己的科研业绩。但是没想到的是,由于他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发表了100多篇论文、调查报告,出版了一部著作,还有一些建议通过内参发表,影响到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决策,还有一些成果获得了重要奖励,而且他在职称评审会上对答如流,评委一致认为已经达到副教授的水平,最后26岁的董藩以34票赞同的结果(共37票)被评为当时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年龄最小的副教授。
也许正是这个副教授职称的提前到来,为董藩以后的发展增添了很多的难题。28岁和30岁时,董藩两次申请破格评审教授,虽然他都达到了标准,却都没有通过评审。渐渐地他对中国文化有了深刻体会,于是他决定调离母校。
当时,由于大连理工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与东北财经大学之间因为挖人才“墙角”问题已经产生了一些不快,董藩无法顺利进入自己比较看好的这两所学校。最后董藩进入了一所民委在大连新建不久的一所大学。这所大学的时任校长金涛曾是时任******的部下,企业家出身,他开出让学界震惊的四个条件引进董藩。于是,在董藩到达该校报到的那一天,学校下文,31岁的他又成为全国社科领域最年轻教授之一,并得到了理想的住房。
追求中立带来了争议
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董藩感觉到北京更适合从事研究工作。在与学校合同到期后,他征得领导同意,经过一番联系,被北京师范大学以优秀人才名义引进北京工作。
当董藩的事业可以正常发展的时候,他又被卷入了中国房地产的舆论漩涡中。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董藩有关房地产的言论也愈来愈多,对他的指责也越来越多。一方面面对的是***“董藩的文章很值得读”之类的肯定批示,另一方面他又被许多人骂得“狗血喷头”,被说成是“开发商的走狗”、“***府的御用文人”甚至“人民公敌”,2005年以来对他的争议似乎就没有平息过。
2006年,董藩在他的一篇博客上这样写道:“不管有多少人骂我,我仍坚信,如果踩‘跷跷板’,仅仅站在老百姓一边,或者***府一边,抑或市场一边,都是不完全科学的,有时甚至可能添乱。真正的学者应该站在一个‘球体’上,他可能倒向任何一个方向,但又不能倒向任何一个方向――他既要考虑老百姓的要求,又要考虑***府的能力,还要考虑市场运行的规律;他既要考虑当前的工作需要,又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站到了这个‘球体’上,但我一直希望自己站在‘球体’上,因为这是我心目中最科学的立足点。”
中立的学者身份一直是董藩追求的,也正是这样的追求让他更看重实践的作用。为了让自己的言论客观公正,董藩会利用周末、假期以及演讲的机会到各个城市调研,他计划要在这些年走访中国至少200个城市,他说这样才能对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有整体的把握和了解。他还与众多房地产业界的人士接触,了解最前沿的动态、经营中的问题以及不规范的地方。在董藩看来调研实践是他做科研的基础,也是他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依据。他反对从课本到课本的教授方法,当然,实践总是需要升华的,但是升华的基础必须是对实践的洞悉。
在董藩看来只有中立的学者才能理性地看待领导人的意见和决策。正确的意见要支持,但是不正确的就要予以指正。在房地产业发展方面,无论是学者还是***府只站在开发商一方或是只站在消费者一方都是不对的。***府不能只考虑买不起房的人的苦楚,而任由就业形势恶化和有房人的房子贬值。
“我们试***站在中立的位置解释房地产的现象,但是一般人又不能理解。当没有人公正地评价决策的时候,决策还能不能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们是研究这个领域最深的,当我们都不说话的时候,当我们把错误的决策意见给***府的时候,我们哪有科学发展观而言?当出现不正确的决策的时候,决策的后果只能是由全社会来承担的。”
对于目前越来越多的争论,董藩深深感到,这个领域的困境是与学科设置的缺失和人才的缺乏密切相关的。现在,董藩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学上。因为自己的成长不容易,在任何的场合董藩都鼓励学生超过自己,他认为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在学习上董藩总是会尽力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严格要求;也会用正确的态度去影响学生,让他们勇于面对现实;他会给学生创建一个学习实践交流的平台。北师大管理学院发展的历史还很短,条件不够完善,董藩说:“我把教学做好,把学生教育好,尽自己的力量推动学科的发展,这就够了。”
董藩教授简介
著名青年经济学家、房地产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土地资源管理、***府经济管理两个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民革中央委员、建设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审计署特约审计员及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提出了构建“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实施“双向经济环流战略”两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主张和“工业化进程规律”等多种(个)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观点和范畴,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5项,主编国家“十五”重点***书等6套丛书,出版著作、教材近10部,其中关于房地产的著作、教材发行量达40万册。在国际会议和海内外报刊发表文章300余篇,70次获国家、省(部)、市级奖励。成果60余次在内参刊出,20余次直报国家主要领导人,50余次受到国家、省部级领导重视、批示、表扬,影响到国家和地方发展。在房地产领域,他是公认的对国家决策和舆论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曾被评为“年度中国争议人物”、“中国房地产年度人物”。其个人业绩和观点被海内外媒体广泛传播。他也是外国***府和金融界高度关注的中国经济学家之一。
在业内,他被誉为“国策高参”、“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的四位中青年经济学家”之一、“学术界的***”、“给房地产市场算命最准的人”、“中国房地产四大名嘴”之一,当然也受到反对者的强烈攻击,被称为“人民公敌”。
管理学实践论文篇7
(一)将西柏坡经验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是弘扬
西柏坡精神的一个实际举措“弘扬西柏坡精神”非常必要,但是如何弘扬呢?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只有在社会实践当中,在用好西柏坡经验的过程中才能使西柏坡精神得到弘扬,离开西柏坡经验在新的社会实践中的推广运用,空谈弘扬西柏坡精神没有实际意义。将西柏坡经验运用到企业管理这一新的社会实践当中,就是弘扬西柏坡精神的一个实际举措。
(二)将西柏坡经验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是其发扬光大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学界对西柏坡的研究往往侧重于西柏坡精神研究,关于西柏坡精神的著作不胜枚举,却很少有关于西柏坡经验的专著问世,即使有关于西柏坡经验及其现实意义的,也都是局限于******管理、***队管理等方面,而没有推广到经济领域。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略了西柏坡作为“胜利之地”、“成功加油站”等个性方面的特殊地位,忽略了将西柏坡时期成功经验运用到其他领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研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柏坡经验在更广领域的推广运用。因此,将西柏坡经验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是将西柏坡经验发扬光大的内在要求。
(三)将西柏坡经验运用到企业管理中也是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的现实需要
我国引进西方管理学30多年来,企业管理理论得到了很大的普及,本土化的企业管理理论也有了一定发展,但西方的企业管理理论仍然在各大高校的课堂上占据统治地位,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不管是MBA还是EMBA,所用教科书无不是西方管理学的理论体系。“食洋不化”是导致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一直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2](P179)市场经济时代呼唤本土化的企业管理理论,西柏坡经验蕴含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启示,将西柏坡经验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是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的现实需要。
二、西柏坡经验在企业管理中推广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西柏坡经验与企业管理的内在联系是其能在企业管理中加以运用的前提条件
西柏坡经验蕴含着丰富的管理经验,是******管理、***队管理经验的集合。而******、***队、企业都是“组织”,只不过******、***队是比较大的“组织”,企业则是相对小的“组织”,不论从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角度看,还是从战略制定与实施、管理制度、组织文化等管理系统角度看,组织管理的方法、艺术、职能、目标等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是管理的主客体、具体内容和管理规模不同而已。比如***在西柏坡时期的用人艺术、领导方法、对战役先后顺序的精确控制等,都是组织管理中用人、领导、控制等活动的具体体现,是企业管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企业家不仅可以从西柏坡经验当中获得企业管理的灵感和启示,还可以将某些制度和做法直接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比如“请示报告制度”早已成为一条重要的经验,成为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管理制度之一。
(二)企业家对成功的追求是西柏坡经验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的主观条件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走向胜利的前夜,西柏坡是胜利和成功的象征,是不断胜利、不断成功的“加油站”。西柏坡经验是***中央在西柏坡时期通过指挥三大战役、完成土地改革、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谋划新中国的宏伟蓝***等一系列***和建设伟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不仅反映了一段辉煌的历史,本身也是一座丰富的“成功学”案例库,是一部对企业管理极具借鉴意义的“资治通鉴”。企业家身负自我实现、解决就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众多责任于一身,对成功的不懈追求要求他们不断学习西柏坡经验所蕴含的“成功之道”,西柏坡经验为企业家追求成功、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和***家谋划***成功的英雄气概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三)企业家的成功实践证明了西柏坡经验在企业管理中运用是完全可行的
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的执***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中国***执***55年来的主要经验之一。深圳华为集团正是充分运用了这一条经验,才使华为能够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仍然不断发展壮大。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曾在《天道酬勤》一书中总结说:“要生存和发展,没有灵丹妙药,只能用别人看来很‘傻’的办法,就是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华为文化的魂,是华为文化的主旋律,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外界的误解或质疑动摇我们的奋斗文化,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华为的发展壮大而丢掉了我们的根本———艰苦奋斗”[2](P101),这是企业家在企业管理中牢记“两个务必”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不仅仅是任正非,中国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自觉运用中国***经验的典范。就像中国红色管理学倡导者李凯城在《向***学管理》一书中所说:“对于今天的企业界、管理界来说,***思想已经是思想之源、智慧之根。许多叱咤中国商界的风云人物,如任正非、张瑞敏、柳传志、史玉柱等,都是活学活用***思想的典范。他们将***思想中的精髓灵活运用在企业经营、管理、竞争、扩张中,从而走在了时代前面,做出了骄人的成绩”。[2](P181)西柏坡经验恰恰是***管理思想重要的实践来源之一,同时也是***思想指导***实践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企业家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西柏坡经验在企业管理中运用是完全可行的。
三、将西柏坡经验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一)***府要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重视和加强西柏坡经验的宣传和推广
早在1948年9月,***在西柏坡《在中共中央***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中就强调,要“在全***提倡学习工业和做生意……这个任务必须解决”[1](P138),这是***的工作重心由***到建设转变阶段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府要重视企业这个“做生意”的主体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重视培育和发展大企业。***府可以通过在西柏坡组织企业家论坛、创业者培训、专家研讨会等方式,邀请在企业管理中主动运用“***经验”比较成功的企业家、对“***经验”在企业管理中运用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渴望成功的潜在创业者等受众人群到西柏坡,引导企业家发现西柏坡经验这笔财富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使西柏坡成为创业培训基地、企业管理的灵感源泉和“资治通鉴”,使创业者得到鼓舞,使企业家得到启示,使创业活动更为活跃,使企业管理水平更高,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西柏坡研究者要根据企业管理实践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西柏坡经验的梳理和分类
西柏坡研究者不仅要做“务虚”的研究,更要做些“务实”的研究,就像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P57)我们不仅要解释西柏坡这段辉煌的历史,更要研究和梳理沉淀在这段历史中的成功经验,用于指导新的社会实践,使其在新的实践中发扬光大。要根据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流程、管理内容,将西柏坡经验梳理出创建新的组织和事业的经验、项目选址经验、战略制定与实施经验、思想***治工作经验、团队管理经验、用人经验等,从而给企业管理者提供智力支持。
(三)企业家要根据企业管理的不同阶段和实际需要,积极主动地学习西柏坡经验
在创业阶段,要学习***中央在西柏坡时期表现出来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以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样大无畏的***精神,勇于打破束缚自己的“旧世界”,勇于去创造一个充分施展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新世界”;要学习***中央在西柏坡这个最后的“农村指挥所”里,在“世界上最小的作战室”里,靠“一部电话、两张地***、三张桌子、四间土房”指挥“世界最大战役”的成功经验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要学习五大书记精诚团结、开创伟业的经验,学会组建和管理一支高效的创业团队,依靠团队的力量取得成功,避免单打独斗。在守业阶段,更要加强自身修炼,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巩固胜利成果,使“第一桶金”能够不断增值,要不断提醒自己,后面的路更长、更艰苦,也更值得骄傲;要加强制度建设,善于领导,敏于控制,避免事必躬亲,等等。唯有如此,才能努力将自己修炼成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将企业培养成一个持续成功的企业,同时打造出一支团结高效的管理团队。
(四)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经理人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用西柏坡经验提升管理水平
职业经理人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管理水平是影响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企业效益的关键因素。就像***同志所说,“***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4](P526),企业家可以组织各职能部门的经理人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学习西柏坡经验。比如,宣传部门的经理人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新闻、宣传和思想***治工作经验,学习如何制定和宣传企业文化,如何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把员工凝聚起来,如何集中开展思想教育,如何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如何实现“最后一尺布用来做***装、最后一碗饭用来做***粮、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上战场”这样一种无往不胜的组织文化等;行***部门可以学习***中央在西柏坡时期“加强纪律性,***无不胜”的经验,制定完备的制度,打造铁的纪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学习中央组织部在西柏坡时期如何培养干部、锻炼干部的经验,学习马列学院培训干部的经验,制定好企业的人才战略,为企业长远和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管理学实践论文篇8
物流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正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壮大,各个大学都争相开展了物流运输管理的课程。但是,随着课程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了物流运输管理这一学科不能单独学习理论知识,而是需要进一步进行实务项目化课程改革,让学习物流运输管理的学生真正意识到物流管理行业的重要性,本文就如何对物流运输管理的实务项目化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
物流运输;管理;教学改革;实践
1引言
随着天津塘沽“八一二”爆炸案的发生,物流如何科学的进行管理再一次被人们热烈讨论。随着互联网购物的兴盛,物流运输则成为了发展扩大迅速的重要新兴行业。但是,对高效率要求严格的物流运输管理行业却缺少着该专业方面的人才。物流运输管理这项学科则应运而生,旨在培养出物流运输管理方面短缺的技能型人才。但是,物流运输管理不同于其他学科,而是需要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岗位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开发出新型的物流运输管理课程学习方法。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授课方式,而是通过项目化实践课程与物流企业合作进行各个项目的亲身实践,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知识的灌输。
2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的现状
2.1没有实践项目,只有理论知识的灌输物流运输管理课程不同于普通的知识性专业,仅仅通过书本上的知识理论很难理解实际上的操作方法。但是,在大部分的高校物流运输管理课程中,都仅仅停留在灌输理论知识的阶段上。而我们发现在知识理论的学习中也出现了重视西方物流理论的学习而缺少对中国本身物流行业的理解,这就造成了知识层面上的脱节;实践项目又跟不上,造成了操作层面的脱节。这种双层脱节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物流运输管理行业人才的培养计划。
2.2课程单一重复,急需更改教学大纲如今的物流运输管理学科的课程大多由教师直接制定,但是教师的水平有限,即使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少足够的实践经验是无法编制出科学的课程大纲来的,往往出现课程单一、知识重复率高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物流运输管理教育中,请到物流企业管理人才于教师共同进行课程的编写。这样高职业性的特色教学更能拉近理论和实践的距离,使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更为生动和可操作。
3物流运输管理改革的思路
3.1实践和理论结合共进物流运输管理这一学科更加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时首先要扎实学习理论知识,不能因为重视实践的改革而忽视理论,只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在实践中听得懂,做的对。另外,在实践中要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然后在专业工人指导下学习物流运输管理企业的各个步骤和专业要求,从而正确运用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提前认识到实际工作的环境和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促进学生学习。
3.2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目标高校的教育中大多重视理论知识,在最终考试中也只考核理论知识,导致了缺乏实践型人才的情况出现。物流运输管理这一学科在传统教育下更是难以产生高专业性实务人才。在新模式的改革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例如,通过模拟出在企业物流运输管理工作的环境,考验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教学改革和培养实践型学生时,我们也要注意同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让高校的教师先到企业进行实践考察,了解物流运输的每一个现场每一个过程,同时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研究项目和课题。只有高素质的实践型教师才能教授出对社会有贡献的学生。
4物流运输管理改革的实施
4.1对物流运输管理课程进行深入理解物流不仅仅是货物运输那么简单,除了运输还包括了货物的搬运、货物的储存包装、货物的加工配送等等多个方面。在天津爆炸案中就是货物的仓储出现了问题,大量的有毒化学物质放置在同一处互相堆叠的集装箱中,在物流运输管理中这是致命的错误。因此,在学习物流运输管理这一课程中,实践是与理论并驾齐驱的重要内容。物流运输管理包含太多的专业知识而这些专业知识需要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不是一个易事。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对物流运输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用灵活判断和应用是物流运输管理教学中重要的内容。
4.2进行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改革学校和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教学应该是我们物流运输管理实务项目改革中最有特色的一环。企业的实践性是在学校中学习不到的,企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可以与学校教师一起研究制定教学方案,同时优秀的学生可以输送到企业中达到双赢。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要做到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们可以在学校建设物流运输管理实验室,指导学生学习专业软件运用互联网高科技技术科学管理物流信息。其次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物流运输企业参观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物流运输管理的认知水平。
5对新型改革课程的考核
新型的项目化课程就需要新型的课程考核,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需要把实践加入到最终考核中并且占较大比例。推荐考核结果实践与理论知识各占一半,实践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模拟实验角***况、物流运输管理软件熟练度、项目实践参与度、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实践论文等等,大力增加考试内容的多样性而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
6结语
教育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新的教育方式还需要不断的摸索完善。但是我们相信物流运输管理实务项目化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性和专业性,提高物流运输管理这一学科更加完善的发展。学校、企业、教师、学生都要充分的参与其中,不光提高学生的专业性素养还提高学校和教师的素质教育能力。推动物流运输管理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步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金廷芳.物流运输管理实务项目化课程改革探讨[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114-117.
[2]吴小燕.高职《运输管理实务》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98-100.
[3]钮立新,屠立峰,王瑜.高职“运输管理”课程项目化教程设计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20):133-13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管理学实践论文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