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蓓(1990.5-),女,汉族,山西省洪洞县,研究生,硕士生,山西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 要:莫言在《生死疲劳》开篇上有过一句话:“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佛理与现实的碰撞,蹿燃了一股奇异的火花。莫言在佛理的轮回与生理的寻求中,对于历史与当下、人与牲畜之间的历史冲突与融合作出了详尽的解释空间。同时通过对于文本中的叙事主体的异想天开的奇异画面来呈现作家的丰富的视野变换视角。在一种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地点中,展现特定的故事人物的事实与虚构。从而在生死疲劳的土地中,树立起现实主义的巨大的主题。
关键词:生死疲劳;轮回;生命体验
《生死疲劳》主要的叙事主线是以山东西门屯的西门闹的人生轮回为主。在、改革开放到2000年左右的历史现实下,在山东高密西门屯的村子中所发生的人物命运的交叉转移与最终的轮回。整部小说主要是讲述西门闹分别在50年代转世为驴,60年代转世为牛,70、80年代转世为猪,90年代转世为狗,2000年的转世为猴子以至最终的千年婴孩“大头儿”的视角来叙述这漫长的中国改革历史,从而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以及作品的主题与审美价值做出正确的认识。在生命的长河中,是如何看待这种轮回的叙述以及生命的价值体验。
一、轮回苦难中的内在逻辑
文本中的六道轮回,由人投生到驴子,由驴子到牛,由牛到猪,由猪到狗,由狗到猴子,最中有猴子到大头儿蓝千岁。这其中的曲曲折折,不仅在文章的标题方面给予了肯定,例如猪撒欢、狗精神等的叙述都给予转世轮回的西门闹在当前社会的现实下的人格与人性的变化,并在与各个年代的时代特色融合在一起。
小说第一部西门驴被敲破脑壳而瓜分致死与西门闹的脑袋被黄瞳一***打爆致死所形成的画面有其内在的联系性。第二部中,转世为西门牛,又是以血腥暴力的姿态最终致死,这种紧闭眼睛,又与蓝脸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集体生产制的条件下的磨难相关。都是作为忠臣,但是都是作为一种牺牲的对象而存在。这种轮回的内在逻辑不仅与人的需求相关,更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关。在50、60年代,人民还以土地为主,农民的大部分的心血都运用到土地中去耕耘,这样的日子对于他们是充实的。所以驴和牛作为土地上最为重要的工具被西门闹的转世下放到此地。
同样的在第三部西门猪的情形下,也出现了70、80年代的改革热潮,的***策是“大养其猪”,所以这次被投胎转世为猪十六。在猪十六以后,同理,也逐渐的转移到新时期的新享受上来。逐渐的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中。狗、猴子就多少有种不是作为农耕的工具,而是作为人们娱乐的工具而存在。所以这种轮回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作支撑。虽然视角的荒诞、奇特在其中,但是这种手法最终的着眼点依旧是作为新时期的社会所需要的物体来产生。这种讽刺现实的手法是莫言先生对于历史与社会现实的一种隐性的叙事。
二、视角中展现的生命体验
视角逐渐构成了叙述的一个前提,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叙述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也是“一个叙事谋略的枢纽”。①《生死疲劳》中的轮回已经不是作为规劝的属性,在这里就已经内在的形成了小说的一种形式力量。这种视角的裂变能够将西门闹在不同的历史经验的鞭笞下完整的叙述出它所认为的客观的历史史实。所以这样的视角使得文本出现了多重聚焦的可能性,同时由于不同的***主体,能够给予叙述以广泛的抒发自由。这种狂欢化的叙述方式,有着对于生命体验的独特的叙述功能。巴赫金认为这种狂欢化的小说巴赫金认为狂欢化的小说“能利用说话人的各种身份、说话的各种方式、各种语调,利用诸如小丑、傻瓜、骗子等世界性形象的形式――体裁面具,充分发挥小说体裁独特的叙述功能。”②这种反讽特征的叙述使得内涵的展现更为刺激与完整。这种隐藏在狂欢化语言的隐性的叙事进程对于作者的修辞意***以及作品的主体意义和审美价值有着充分的内涵。
在《生死疲劳》中,那六道的轮回不过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并不存在着一些说法是开端还是重点,那只不过是现存的一个轮回的生命轨迹。在那些所要表达的转世形式上看,对于西门闹的主要转世从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到逐步的放弃了西门闹的意识,只有如此,才能下放成人,都则还需在轮回几次才能转为最高等的动物――人。所以说这种在人的主体性不断的丧失的过程中,才能再生为人,这样的轮回在于积极还是消极的人生态度上是模棱两可的。每个轮回转世的西门闹都在不同的生存模式上,但是这种生存的模式在不断的缩小,在不断的倾向于社会的寄生者。所以对于社会的这种反讽的鞭笞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性的深层思考。这种社会现状需要人们去进化、去解决所存在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对于人的生命体验更加的完整。
在生死疲劳的佛家语言“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中,在当时的历史社会中应该为在土地中进行身心的共同呼吸,从而在现实主义的广大旗帜下进行对于生命的体验,在想象空间的情形下去创造符合现实的人的价值。(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申丹,叙事动力被忽略的另一面[J].外国文学评论,2012,(2):119-137.
[2] 莫言,生死疲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1月.
[3] 李明刚,论《生死疲劳》轮回视角下的佛性拯救[J].文化研究,2009.8:234.
[4] 王德威:《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谈莫言的小说》,见王德威:《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台北:麦田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
注解:
① 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195页。
②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2版,第490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生死疲劳》轮回中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