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超量恢复”学说提出以来, 受到了许多专家和学者的质疑, 在训练实践应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对“超量恢复”理论的质疑及其深入拓展做了总结,并对适应理论和板块结构训练理论做了综述,以期对超量恢复原理及周期训练原理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超量恢复;质疑;适应理论;板块结构训练理
“超量恢复”学说在我国体育理论中已经扎了根。从体育教学到运动训练、健身等诸多方面都涉及到了该理论。同时,该学说在体育实践中也提供了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但是,事物的发展必定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一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中注定会遭受质疑,才会不断地得到完善。当一种理论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时,就会被一种新的理论所取代。目前,关于对超量恢复理论的质疑,有很多个观点,
每个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不同,同样对于理论的认知与应用也有差异。
1.对“超量恢复”理论持有的科学依据与实验依据的质疑
超量恢复理论源于1927年埃博登和哈勃斯的发现:运动训练可以导致骨骼肌的糖原、肌氨酸和磷酸肌酸储备增加, 这是最早的有关超量恢复学说发现。另外,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实验证据:用电刺激蛙肌收缩后,肌糖元不仅能恢复到收缩前的水平,而且还会超过原有水平[1]。然而前苏联科学家在勾勒“超量恢复”训练理论的期间及在该理论形成之后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只是从教育学和方***的角度对训练过程进行解释和归纳,而较少考虑机体在训练过程中产生的生理、生化反应,尤其是没有深入研究不同运动器官和系统对训练生的不同应激反应及相互作用关系。我国学者茅鹏在他的《运动训练新思路》一书中指出:超量恢复理论是一种建立在某些局部观察基础上的“以偏概全”的概念,是将功能因素同人体有机整体游离割裂对待的他组织式的概念。他认为“超量恢复”理论体系忽视了运动训练对机体恢复能力的逆反性, 特别是对运动时能源物质恢复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相互关系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超量恢复”理论也缺乏有力的实验证据。对将肌糖原这一单一指标的超量恢复现象扩展到对整个机体机能提高变化机制进行解释是片面的、不合理的。而在其它一些对运动能力也具有重要影响的指标或因素, 如肝糖原、磷脂、蛋白质以及神经、内分泌和免***系统等, 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也存在“超量恢复”现象。
2.“超量恢复”理论误导实际运动训练的质疑
对于“超量恢复”促进运动能力的增长,不能简单地将肌糖原代谢的研究结果扩展到解释整个人体机能能力提高机制的过程。人体机体的工作能力提高、体质增强取决于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取决于人体系统的整体功能。从非线性机制看,人体运动能力的提高不是单一要素或几个要素简单叠加的结果, 而是多种要素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运动员的成绩不理想,不应该只考虑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不够。另外,“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我们经常能发现部分优秀运动员在竞技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运动成绩停滞不前的现象,甚至有下降的趋势”[2]。“超量恢复”理论不能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练员则试***通过不断增加训练的负荷量和强度,来得到更高的超量恢复,甚至当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接近其生理极限时, 教练员仍然尝试在运动负荷上有所突破, 反复试探运动员的生理极限,最后造成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
3.对“超量恢复”理论是否适应现代竞技体育赛制的发展的质疑
按照“超量恢复”理论,后续训练应该安排在前行训练的“超量恢复”时刻,训练效果才会更好。根据这一说法,训练安排在时间过程上应该是既定的,在内容处置上应该是全面化的。它以年度或半年时间作为基本环节来安排训练周期(即所谓的大周期训练),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成绩利益的驱动,全面化的训练逐渐被专项化、个体化所取代,大周期环节被由几天构成的小周期取代,定间隔被多课次训练所取代。
4.新理论体系的建立
4.1适应――有序机制为适应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平台
应激学说主要是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角度研究运动员在运动负荷刺激下有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超量恢复学说主要是从运动时能源物质的消耗和恢复过程的规律,说明运动能力提高的机制,从一元的角度,对运动负荷后有机体的综合反应进行了描述,因此,又被称为单因素理论。适应―疲劳的理论则是从二元的角度揭示在运动负荷的刺激下,有机体各机能系统所产生不同的反应,而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提高最终取决于这些反应的总和。因此,又被称为双因素理论。该理论强调人体机能的提高是对包括训练负荷在内的整个外部环境的适应。 既强调机体整体能力的适应, 又承认局部器官和系统的适应。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所提出的适应―有序机制为适应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它指出机体对外界环境和体内的各种变化产生适应所建立的一种在时空上相对稳定的有序结构,并强调了适宜的负荷刺激是提高人体机能水平的关键。
4.2板块结构训练理论的提出
随着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的发展,它已不再局限于世界杯、奥运会等大赛,不少项目又增加了大奖赛、巡回赛、排名赛和职业联赛,比赛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以“超量恢复” 训练原理为主要理论支柱的周期训练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竞技比赛的要求。因为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周期内同时发展多方面的身体素质,对高水平运动员来说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另外,在时间上也明显跟不上竞赛时间表的节奏。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专家学者创立了“板块结构训练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3~4 周的板块时间内,接受一两个比较大训练刺激,并且在每个训练板块中通过身体素质、比赛结果和生理、化医学指标测试,来检查训练效果”。例如,现在NBA 的常规赛在6个月内要打82 场比赛,通常是2~3天打一场比赛,但运动员始终能够保持良好的体力,并且运动寿命也很长。跨栏冠***刘翔曾一年内参加20 多次大赛,成绩也始终保持在高水平之上。可以看出,板块结构训练理论更加符合当前高水平职业化竞技体育比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丽言,钟亚平.“超量恢复”理论在指导运动训练中的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0(2):88-90.
[2]李国强.耗散结构理论对“超量恢复”学说的再思考[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1):107-109.
[3]胡尧,周进,殷劲.利用多指标综合超量恢复方法寻找机体的超量恢复点[J].重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2008,22(8):79-8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超量恢复”学说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