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各种媒体都在热炒银行的“钱荒”问题,似乎一向资金充裕的中国银行突然间没钱了,这确实有点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想也并不奇怪,因为银行的“钱荒”问题不仅仅是银行本身的问题,而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缩影,也许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对中国银行业为何会出现“钱荒”便很容易理解了。
一、银行的资金量是否充裕?
中国人的储蓄习惯世界闻名,按说中国的高储蓄率让银行的资金会很充裕,不会出现资金短缺问题,但一度高达30%的隔夜拆借利率让大家知道银行们都在抢钱,银行并不是真的很“富裕”。如果和另一个耳熟能详的词“全民放贷”结合起来就很容易理解。因为中国银行的利率并未市场化,过低的存款利率根本跑不赢CPI,特别是“4万亿”之后,引发了流动性泛滥问题,人们更不愿把钱存在银行,与其让资金贬值不如寻找利率更高的投资渠道,“全民放贷”对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构成挑战。中国的国有金融体系希望所有老百姓都把钱存到银行里,这样即使银行的经营业绩不佳也并会很快出现问题,但储户现在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在通货膨胀时期,大家都知道把钱放在银行并不会保本增值,而是在不断缩水,此时把钱放在银行里无异于在不断补贴这些规模庞大的金融机构。此时,还不如直接把钱投向收益率更高的行业,可以实现资金的保本增值。
二、银行把钱都投到哪里去了?
银行拿到老百姓的存款要去放贷,只有放贷才能获得利润,因为银行都有“嫌贫爱富”的习惯,而且中国的银行基本都是国有银行,更喜欢把钱贷给国有企业,认为都是“自家兄弟”,把钱贷给兄弟最安全。民营企业出现资金饥渴坐以待毙时,国有银行往往并不愿拉一把。但民营企业才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从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缩少贫富差距等方面,民营企业的发展比国有企业的发展更有意义。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主要面向出口的民营企业面临外部环境未改善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双重压九利润率下降和经营风险加大让银行更不愿把钱给民营企业。银行发现房地产是一个好行业,房地产的价格在过去几年一直在疯狂上涨,把钱投入这个行业将是一本万利的。但国家对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制定了种种***策限制,但聪明的银行还是通过各种手段绕过国家的监管,通过一些所谓“理财产品”包装,把钱投入收益率高但流动性差的房地产行业,其实玩的是“钱生钱”的游戏。被吹成泡沫状的房地产行业把银行的钱吸走了,急需钱的股市和实体经济面临资金饥渴中国经济出现了有钱却没有用在刀刃上的问题。
三、央行为何会袖手旁观?
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对央行存在依赖症,在资金缺乏的时候,希望央行能够“开闸放水”,放水后银行手里就有钱了,可以继续玩冒险的“钱生钱”游戏,但老百姓手中的钱也贬值了,这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积累矛盾。正是意识到对商业银行注入资金,并不能解决银行经营发展中长期积累的问题,而只能让多年沉淀下来的体制弊病更加深重,所以,央行这次的冷眼旁观是明智的,中国的商业银行只有摆脱对央行的依赖,才能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国有商业银行本身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只有成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才能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没有风险和危机意识的银行对国家经济长期发展是危险的,银行不能在追逐高风险投资时随时想着把风险扔给国家。
四、国有经济主导的发展是否正确?
中国目前患上了国有经济依赖症,西方把国有企业当“药”来吃,而中国却把国有企业当“饭”来吃。经济学已经证明了一个基本原理:因为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一定低于民营企业。但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却试***背离这一基本原理,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而民营企业的发展却遇到许多问题。在10年前中央确定的“国退民进”的方针但现实发展却是“国进民退”。民营企业非但不能涉足国有企业“专属领域”,其本身生存空间也在不断受到国有企业的挤压。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看,没有哪个国家不是因为民营企业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尚没有国有经济主导的国家出现长期繁荣的先例。所以,让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唱主角不是一个正确方向。
通过以上分析,便不难理解银行为何出现“钱荒”,银行出现“钱荒”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出问题了,目前,中国的经济模式中市场和竞争的成分在不断淡化而“权力和控制”的成分在加强。国有银行喜欢低效率的国有企业却漠视民营企业,国有银行喜欢把钱投到房地产上却不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国的银行家们似乎已经忘却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这两次危机的导火索均是被吹成泡沫的房地产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