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四季如春,物种多样,资源丰富,为云南的饮食提供了充足的来源。云南人结合本地物产情况,吸收了近邻四川人的许多饮食长处,融合本地众多民族的特色形成独特的地方饮食风格,这就是滇味。此类菜谱便称之为滇味系菜。
一千多年前起,白族在云南历史上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白族的饮食习惯又与汉族的饮食习惯同属一系统,所以滇味菜中白族风味占有重要的份量,甚至很难对白族风味和滇味作出严格的区分。
滇味的物质基础是云南的物产,豌豆和蚕豆就是其中之二。豌豆和蚕豆是粮食作物,成熟收获期都在春夏之交,是普遍种植的小春作物,归入杂粮范围之内,与作为主粮的稻米和小麦相比,价值显得低贱。有一首白族民谣就反映这种情况:“豌豆尖,开白花。我妈养我小冤家,高门大户她不给,把我嫁在山旮旯。烧的刺篱笆,吃的苦荞粑,穿的麻布衣,坐的树疙瘩。”
从粮食功用方面为主要视点看问题,豌豆和蚕豆地位显得不高,所以白族民谣中把豌豆尖说得很低贱。但从蔬菜的功用方面看,云南人,特别是白族人都对它们十分的重视。青蚕豆和青豌豆以及豌豆尖是云南的重要蔬菜,甚至是白族菜和滇味菜中的名菜。
豌豆尖
春节前后,豌豆田里便开满了紫红色或白色的小花。妇女们便乘早上露水未干时,手提竹篮或身背竹箩到豌豆田里摘豌豆尖。豌豆尖摘取的是每株豌豆苗最上端带二至三、四片叶的细嫩尖顶部分。摘下后除去顶端所带的须和下段不太脆嫩的枝干,洗净,即可上盘。
豌豆尖主要是烫而食之。大菜火锅和涮汤火锅是滇味和白族风味的名菜肴,豌豆尖是必备之物。将盘内的青绿鲜嫩的生豌豆尖夹入火锅沸汤中稍涮即食,入口咀嚼啷啷有声,清脆爽口,有声、有色、有味。
豌豆尖烫后也可再蘸水而食。蘸水风味有二。一为油蘸,一为水蘸,口味各异,各有特色。油蘸:配料为辣椒油、酸醋、食盐,有清新的油味和平和的辣味;水蘸:配料为碎胡辣椒、花椒粉、食盐,加沸汤调和,味辣麻过稳,有刺激性。
豌豆尖豆腐汤
滚热的清肉沸汤内放入豆腐块,再放入豌豆尖后,立即起锅装缶本,即成豌豆尖汤。豌豆尖多放可算做汤菜,也可少量放入算做是汤的调味品。肉汤放入豌豆尖后,油腻味全消,清爽可口。做汤菜的豌豆尖清脆爽口,汤与菜都体现滇菜和白味菜的清爽这一特点。
青碗豆
豌豆嫩刚结籽时摘下,去掉两面壳交界处的坚革及部分,洗净。配鲜肉丁或鲜肉片,爆炒,迅速起锅,味鲜嫩,清脆,微甜。豌豆也可配火腿片炒或素炒,都有类似的极佳食味。
鲜嫩豌豆制成泡菜,味酸、鲜、脆、嫩、微甜,十分开胃。
豌豆结籽饱满后,乘青采摘。破剥出青豌豆,素炒或串荤炒食均鲜嫩可口。
炒豌豆菜除加食盐外必要时可加少许酱油,一般都不再加其他调味品,以原汁原味为最好。
为了全年都能吃到新鲜的豌豆尖、豌豆和青豌豆,四季如春的云南,各地菜园中常年栽种有菜用的豌豆。专做菜用的菜豌豆有特殊的品种,宽大,特嫩。目前菜豌豆已普遍在暖棚中种植,食用更为方便。大田豌豆作粮食收获以前的不同时期都可分别采摘豆尖、豆做菜。
抗日战争时期,各方人物云集西南,滇味菜当时风靡一时,大展露头角,登上大雅之堂。豌豆尖也随之风靡一时,那时尚无暖棚种菜风气,豌豆尖常被空运到陪都重庆。
青蚕豆
春节前后,云南各地青蚕豆相继上市。因为相邻各地受气温等自然条件影响,“十里不同天”的云南各个地方青蚕豆上市的时间便参差不齐,但又因运距很短,便于互通有无,所以吃青蚕豆的时间一直可持续到小满季节(农历五月)最晚成熟地区的大田收获干蚕豆时。入秋,又有秋豆的青蚕豆上市。青蚕豆食用季节很长,也是滇味菜和白族风味菜的当家菜之一。
青蚕豆去皮后成青蚕豆子,煮熟后加油盐炒食,是农家春季的当家菜,几乎每餐不离。
青蚕豆子再剥去内皮,成青蚕豆米。青蚕豆米配辣椒段炒鲜肉丁或豆腐丁是普通的家常菜肴,还可以作为面条或饵丝的臊子。青蚕豆米炒鲜肉丁还经常出现在筵席上,既是普通的家常菜又能登大雅之堂。
青蚕豆米入汤沸煮,加入豆腐块,成青蚕豆米豆腐汤,也是云南民间餐桌上的当家菜。
青蚕豆米煮熟捏成馅,配小粉、肉丁、胡椒粉、食盐及其他配料,可做出青豆圆子、青豆蛋卷、青豆春卷……等等许多花样的家常菜。
白族人家和云南各地吃晌午饭或宵夜时常煮青豆米稀饭。在熬煮大米粥时加入火腿丝和青蚕豆米,简单、方便、味美,是滇味和白族风味的一种颇有特色的饮食。
蚕豆结荚时要像摘豌豆尖一样要到豆田里打豆尖,以促进豆荚结实饱满。剑川白族农家将打回的蚕豆尖用水汆煮后,揉打,去涩味,与腊肉同煮成蚕豆叶子汤。蚕豆叶子汤的豆叶细软揉腻,别具风味。蚕豆叶尖还可晒干贮存,吃时再汆煮、揉打去涩味。其他地方的蚕豆叶尖无此优良品质,不能煮汤。蚕豆叶子汤是剑川白族的一道重要的家乡菜。剑川白族人常将干蚕豆叶尖作家乡特产寄给远方的游子。
青蚕豆米是滇菜和白族菜最常用的原料,与鲜肉、火腿、鱼、豆腐等多种材料配合,经用蒸、炸、炒、煮、酥等等烹饪方法处理,可制成繁多的菜肴和菜汤。以青豆米作主料可做出整桌的青蚕豆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白族菜和滇味菜中的青豌豆和青蚕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