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演出习俗,即演出时的风俗习惯。据历史记载唐明皇李隆基喜爱戏剧,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看戏光看不过瘾,有时还自己亲自粉墨登场,并且敲击锣、铂等乐器,说明他即懂声腔,又懂器乐,是位出色的戏剧家和音乐家,被旧戏班称之为“老郎爷”或“老郎倌”。因此,旧戏班往往奉他为“祖师爷”,并加以供奉、参拜。这就是一种戏曲艺术中的演出习俗。本文通过对一些河南戏曲演出中的习俗介绍,从而展现河南戏曲艺术的无比珍贵性。作为优秀的民族戏曲艺术文化,它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且对人类进步有独特贡献。我们必须弘扬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让戏曲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关键词:演出习俗;庄王爷;破台;画脸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丰厚。历史上,曾先后有十六个朝代在其域内建都,使河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全国的***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河南又是黄河文化和中华民俗文化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劳动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原民俗文化。戏曲艺术常同拜神活动联系在一起。河南戏曲习俗中,敬神的成份很重。如敬郎神、请财神、迎四神、敬五仙爷、埋二郎神,演破台戏、神戏、愿戏等等举不胜举。
班规一般是"十禁十不准",各地大同小异,贴在大衣箱上,称作"法单"。十禁;一禁踏行灭道,二禁灭祖忘师,三禁忤逆不孝,四禁私买私卖,五禁***门尿户,六禁抛茶舍饭,七禁戏谑民女,八禁卧巷躺街,九禁私闯民宅,十禁偷摸拐骗。十不准:一不准坐班邀人,二不准见班辞班,三不准临场推诿,四不准错报错唱,五不准无故闹戏,六不准吃酒误场,七不准无袜上场,八不准演出间中断,九不准扒场外看,十不准瞟台笑场。
犯规的,轻者或有人具保者,只罚俸钱,或被训斥一番,重者并激起公愤者必予以严惩。一般是在演出中间停止片刻,将庄王像请至舞台正中桌上,当着观众的面将犯者按翻在台中责打,或者将犯者,以铁链锁颈,由人牵着上下场。对于跳班被抓获者,除执行上述刑罚外,还在平时以铁链加身,只有化妆演戏时方可暂解,直至有人作保经班主同意才能彻底解脱,否则直到散班为止。
学艺:旧时学戏的大多是贫家的子女,一般十岁左右就进戏班。想要拜师学艺必须先请客送礼,找担保人,立合同书。据老艺人讲,合同上写明,徒弟有任何闪失,老师概不负责。三年内任打任骂,一切收入归老师,三年满师后,对老师还得生养死葬。见老师下跪请安,给老师倒便盆、铺床叠被端饭端菜,老师吃过,徒弟才能吃些残羹剩饭。天热给老师打扇,晚上捶腿捏背,老师稍不如意,伸手便打,徒弟不能哭泣。徒弟学艺练功和严格,清早起来先喊嗓,然后拿大定,为掌握时间,燃一支香,香烧不完不能下来。正因学艺不易,旧时学徒学习极用功、认真。很多著名演员都是在艰难的条件下,经刻苦磨练而成名的。
敬庄王爷:旧戏班崇拜的神是庄王爷。庄王爷是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因他酷爱戏曲,历年来被梨园艺人尊奉为"祖师爷"。戏班中无论是班主、掌班、还是名演员,平时每天按时烧香磕头叩拜。以求保佑平安吉利。但演戏时又用庄王爷做幼儿道具(即用木头雕刻的木头小人)。戏班中演员之间若发生矛盾纠纷,则要将演职员全部召集一起,先给王爷烧香叩头,然后由掌班评断是非。这在旧戏班中是解决矛盾的重要手段。
破台:旧戏班至某地演出,在两种情况下要先破台仪式。其一:凡是新搭成的戏楼(戏台),必须破台,破太费由台主支付,数额约够艺人吃喝一顿即可。破法是由一艺人扮成老吉(即无常),在台上乱跳乱蹦;另一人杀一白公鸡,将血甩在台面、台角、拦杆等处。待老吉蹦入后场或跳下舞台为止。如不破台,该戏楼(或舞台)戏班不敢使用。此破法为大弦戏、大平调符剧种常用之法。建国以后,此种风习已经大减。新典的办法是电台主讲话,放鞭炮以示庆贺即可。但偶尔亦存新旧两法用者。其二:凡台口面西的台子蛮久艺人视之为"白虎台子",于开演前必须破台。不然,据说必定出事,至少是打架。破法是在上场门边挂一红哈,上边再插一口宝剑即可。此破法为豫剧符剧种常用之法。建国以后,该习俗已尽行革除。
小孩画脸:戏班到农村演出,群众让戏班里人给自己的孩子画脸,俗称"开花脸儿"。目的是求平安、***吉利。被钩脸的多是新生婴儿,也有三四岁的,孩子由其父母抱着,由一老人(一般是爷爷)带领,到演出后台,后台一般则由大衣箱官上前应话,老人将带来的五色线、礼钱、两包烟放在箱案上,由大衣箱官指派唱丑或唱胡子的演员给小孩画脸。一般是画个大红脸,有老人抱着到前台向观众展示一番。给戏班送的五色线用来缝戏衣,礼钱、香烟由大伙享用。当今农村还有此风俗。不过抱小孩上台的不一定是他爷爷,有时是孩子的妈妈,或其亲属。到了后台随便找一个熟识的演员帮助画一下就好。画脸的亲属要给帮画的演员一些小礼物作为酬劳。
具有古老文明的河南戏曲文化艺术,灿烂辉煌、娇艳多姿。是中原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是几百年中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见证。这种历史造就的文明世代相传,并发扬光大具有一种超时代、超生物的历史延伸性。正因为如此,中原社会文明的独特性,才能在漫长的历史行程中保留下来并得以发展,从而成为中原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的标志和自身的骄傲。民族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且对人类进步的独特贡献。我们必须弘扬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让戏曲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作者简介:
陈盈盈,1992年出生,女,山东省东明县人,河南师范大学2010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声乐专业。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述河南戏曲中的演出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