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麦琪,和作家欧・亨利的名作《麦琪的礼物》女主角同名。她也有一份礼物,是送给偏远山区孩子们的,那不仅是26个英文字母,更是一种爱的传递,教会他们学习的乐趣和爱的能力。
13岁,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决定,麦琪不会每天穿着职业装、踏着高跟鞋,进出高档商务楼,成为外企白领;如果不是这个决定,她可能不会定居上海,而可能全世界地跑,忙着各大比赛……一切要从她13岁那年谈起。
“那年我读初二。省队来选拔队员,我被推荐了。母亲让我自己拿主意。我最终选择了读书。”麦琪的口气淡定中透出一丝倔强。
那年的她,已经打了8年的职业乒乓球,最好成绩是省内第5名。这8年里,她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了训练和比赛上,练得很辛苦,家里也投入了许多人力和财力。她的一声放弃,就意味着这些心血都白费了,但家人尊重她的决定。
“我从小就很***。妈妈虽然管我管得很严厉,但她在重要事情上总是让我自己拿主意。省队挑人那一年,我心里想:如果能在省里打第一,那我一定会一路打下去,冲击个世界冠***,再苦也不会放弃;但当时的水平达不到,即使进了省队,过几年可能就退役了……没文化怎么行呢?我想了又想,还是喜欢读书。”在大家惊讶的目光中,麦琪说不打就不打了,之后就没怎么碰过球拍。通过努力,一年后她考入当地的重点高中;几年后,她考入省里一所师范院校主修英文教育。
背井离乡,从教师变身外企白领
高考让麦琪体会到,人生写满了不完美和完美。成绩公布了,距离她心仪的大学差三四分。考虑到高三一年父母的辛劳,麦琪放弃了复读,进入省内一所师范院校读书。毕业实习时,她在高中教书。有过来人向她传授经验,教书就要做班主任,如果想确立自己的权威,就要一连板三个月的脸,让学生们产生敬畏心理。自诩是个想说就说、想笑就笑的性情中人的麦琪,于是有了思想负担。
最终,麦琪选择了暂时离开。拎着个包,她离开家乡,往南走去“开开眼界”。2003年,她开始了“闯荡上海滩”的生涯。虽然漂的感觉多少总会有些不踏实,但天性乐观的她总是满脸的阳光灿烂。“记得有次我跟朋友们聊天,说哪天如果能到南京西路的恒隆、中信泰富那里上班,人生就完美了。”没想到,这句话很快就应验了。有朋友告诉她,中信泰富里有家外企在招聘客服经理,麦琪经过几轮考试,被录用了。
“公司当时还是办事处,规模较小,我是唯一的女员工,除了本职,还要兼行***和财务工作。”在接下来的三年里,麦琪经常加班,心思全扑在工作上。她不在乎收入多少,而很在意自己做得开不开心、同事和公司的评价如何。2008年的公司年会上,她获得了“最棒的新员工”的荣誉,颁奖的亚太区大老板说了声“Thank you”,她感觉就很满足,“他知道我做了不少事。公司信任你,才会给你事情做啊。”事后有同事调侃,说一声“Thank you”不如加薪来得实惠,但麦琪却认为这种肯定对她来说很重要。
工业之余,找寻人生新坐标
从2009年4月起,麦琪开始不由自主地思考:人活着为什么?有的人从不肯吃亏,不少人追求名牌、相互攀比,这样活着有意义么?她不禁想到了一直对她要求很严格的母亲。母亲是一名护士,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做到退休,还得了个奖章。她母亲很爱自己的工作,觉得能帮助那么多病人减轻痛苦,非常有价值。麦琪想,自己工作方面的确很努力,但除此之外,她还想为别人、为需要帮助的素不相识的人做些事情。
有次去杭州出差,在动车上,麦琪上网时看到有个叫“多背一公斤”的公益项目正在招募志愿者。如同夜空中灿烂的烟花,她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立刻与该项目的上海地区负责人歪歪(网名)联系,跟着做推广,又与其他志愿者一起购买物资,送到中西部的学校,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加入公益圈后,麦琪觉得自己好像找到了人生的新座标,如鱼得水。“自己读了大学,在上海定下了脚,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我拥有这么多,应该尽一点力,多帮助一些人。我没什么太大的目标,能做一点做一点。”
几次活动下来,很投入的麦琪居然萌发了“今后有没有可能做一名山村女教师”的念头。因为此时的她发现,被自己暂时放弃的教师职业,其实非常有意义。这时,上海的两家企业联合发起了“为明天・触摸心灵”川西支教活动,上海地区有上万名白领报名支教。麦琪在第一时间报了名,并积极准备教案,主办方考虑到她的学识、专业背景及认真态度,最终确定她作为15名支教教师之一。
梦圆西部,支教生活感受爱的真谛
11月15日深夜,麦琪一行抵达四川省沐川县城。在两股冷空气的夹击下,山里的最低气温仅有3℃,宾馆的硬件比较有限,有的房间窗户坏了,有的房间空调一开动就噪声很大让人无法安睡,还有人发现床头有“小强”出没……在接下来的一周里,他们早晨六点多就起床集合去学校,除了上课还要担任临时班主任,布置班里的学习园地,组织学生们进行特色活动;中午,他们要自备饭盒吃学校食堂的大锅菜,等200多个学生都打完饭再去窗口排队,饭菜往往都凉了……
环境的艰苦没有吓倒麦琪,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积极互动、聪明好学让她备受鼓舞。然而她也看到,单纯从英语教学的角度看,学校这方面的师资薄弱,孩子们的英文基础太差了。面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原以为孩子们应该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所以上课时她拿出特意请朋友配***的26个字母教具,打算请孩子们进行字母配对的游戏。但没讲几句她就发现,不少孩子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她只好临时调整教案,先从字母教起,穿插着教几首英文歌曲。“孩子们其实特别聪明。第二天我再来上课,发现他们把前一天的内容全记住了。他们很有求知欲,就像海绵一样,特别能‘吸水’,学起来真的是如饥似渴。”有这样好学的学生,麦琪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24小时和孩子们在一起,多教些东西。
课间,麦琪和学校的老师打球,有一次她打球的动作幅度很大,不小心碰到一个男同学的头。她连忙摸着他的头,连声问“疼么疼么?”没想到那孩子却哭了。在一旁的小郑老师安慰麦琪道:“我们这里的人没这么金贵,这孩子是没受过人这么样的疼爱才哭的。”话音刚落,麦琪的心一揪,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给这些孩子更多的爱。
小郑老师长得白净娇小像个洋娃娃,很能吃苦也很开朗。听说,以前她从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山里一所学校教课,从她家走到学校要走三个多小时,只能住校。而那里教室和宿舍的条件都极差,有次夜里下大雨,她在床上摆了八九个盆子接雨水,自己则只能“睡”在两把椅子拼起来的床上。即便是这么艰苦的环境,她一干就是四年,最近才被调到沐川小学。虽然每天早晨要打着手电筒走山路,辗转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但她很知足,对学生很好,很有热情。和小郑老师的交流,让麦琪感触颇多,觉得自己要学、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告别时,麦琪和小郑老同都悄悄地流了许多眼泪,几天的相处让她和同事、同学们都已经积累下很深的感情。告别的那一天,麦琪一直提醒感性的自己不要哭不要哭,可是孩子们让志愿者老师留下来的小纸条还是让她忍不住流下了挚热的泪水。
“现在虽然离开那所山村希望小学快10天了,可我还是没有走出来。”麦琪的眼圈又红了。她说,自己已经和几个志愿者商量过,明年他们还会去探望孩子们,请好年假,带些学习用品,再教教英语,启发孩子们的兴趣。
这,就是感性的麦琪。而感性的人往往更执著,更懂得爱,更坚持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