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7日是德国伟大音乐家勃拉姆斯诞辰180周年。他创作了古典音乐多种体裁的大量作品,被誉为“贝多芬第二”,是当之无愧的古典主义音乐继承人。他的《匈牙利舞曲》虽算不上主要著作,但在我国却称得上名作,尤其是其中的第五号,在广大爱乐者、甚至普通百姓中,流传甚广。不知勃拉姆斯的人可能不少,但不熟悉《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旋律的人不多。考虑到目前我国一些音乐书刊的遗漏,补写了有关此曲的创作经过和作品分析,以为补遗。
作者简介及创作经过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 1833年5月7日诞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一位会演奏多种乐器的低音提琴手,靠在当地一家小酒馆里演奏为生。这样的环境使年仅5岁的勃拉姆斯就能听辨各种风格的音乐。由于他对钢琴情有独钟,父亲送他到当地一位修养较全面的钢琴家卡索家里学琴 。因其进步很快,10岁时就参加了贝多芬钢琴五重奏的演出。此后卡索把他推荐给自己的老师马克森免费学习。勃拉姆斯虽然得到了更为严格的指导,但是他的兴趣却在作曲方面。他不倦地研习贝多芬、巴赫等古典大师的作品,并为其严谨的结构形式和典雅的风格所吸引——这为其后来转向古典主义打下基础。
1851年勃拉姆斯在汉堡认识了一位比他大3岁,但已名扬世界乐坛的匈牙利小提琴家雷曼尼,并从此热衷于匈牙利吉卜赛音乐。这为他后来创作《匈牙利舞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经雷曼尼介绍,勃拉姆斯又认识了另一位伟大的匈牙利小提琴家、作曲家约阿西姆并成为他的至交好友。在约阿西姆的热情引荐下,勃拉姆斯先后认识了声名显赫的李斯特和舒曼夫妇,并得到他们的赏识和无私的支持。这对于年轻的勃拉姆斯成名和集中精力搞创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他们在创作理念和方法上存在分歧——大师们属于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而勃拉姆斯则坚持自幼时即已形成的古典主义倾向。除早期利用吉卜赛音乐素材创作的《匈牙利舞曲》外,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属于德奥风格的古典音乐,因而被称为“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作曲家”。勃拉姆斯与舒曼、克拉拉的友谊深厚而动人,几乎完全融于一个大家庭,并一直延续到舒曼夫妇先后去世。自从勃拉姆斯主要致力于创作以后,各种体裁的作品不断问世。(《古典音乐欣赏入门13》已经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为了潜心创作,勃拉姆斯从60年代即久居维也纳。由于勃拉姆斯的性格、身材等酷似贝多芬,因而被维也纳人称为“贝多芬第二”,并把他的《第一交响曲》称作“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史家把他与巴赫、贝多芬并列为“三 B”,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勃拉姆斯也和贝多芬一样终生未娶。1896年克拉拉中风后逝世,对晚年的勃拉姆斯是一个沉重打击。一年后的4月3日晨,他安详地逝世于家中,享年64岁。 葬礼异常隆重,人群和鲜花汇成海洋,河上所有的船只都***致哀。最后,人们把勃拉姆斯的遗体葬在他生前敬仰的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墓旁。
[作品浅析]
勃拉姆斯为钢琴四手联弹所创作的《匈牙利舞曲》共21首,分两册先后于1869年和1880年出版。第五号是前10首中最为流行的一首。虽然名为匈牙利舞曲,但实际上是融汇了匈牙利、吉卜赛两种民歌和舞蹈音乐的混合体。其素材主要来自雷曼尼的介绍和勃拉姆斯在维也纳街头亲耳聆听的吉卜赛小乐队演奏的音乐。那时而忧郁、时而欢乐、时而缓慢、时而疾速的音乐深深地打动了勃拉姆斯,激发他创作了这部作品。它们受到普遍欢迎而广泛流传,并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曲、提琴独奏曲以及各种类型乐队的合奏曲等。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基本属于匈牙利“恰尔达什”舞曲体裁。这种舞曲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徐缓宽广、忧伤深沉,通称“拉绍”;后一部分欢快奔放并伴有特性节奏和快速旋转,通称“弗里斯”。不过,此曲只有欢乐的歌唱和舞蹈,基本上属于“弗里斯”舞曲。
此曲载于1988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钢琴名曲大全》(下册)。
[欣赏提示]
此曲采用f小调,拍。结构为复三部曲式。主部(A)含有两段对比的旋律:前段(a)由优美欢快的旋律反复变奏而成。由于好听易记,闻名世界,我国人民也很熟悉 。后段(b)转入欢快、略含忧伤的舞蹈。强烈的切分节奏和渐慢后的特性回转音型,似乎使我们听到吉卜赛乐队演奏的匈牙利士兵舞曲。
乐曲的中部(B)对比强烈,也由两段旋律组成。速度加快并转入明朗的F大调,是更加欢快的舞蹈。前段(c)热烈奔放,仅由六小节短促欢快的旋律反复而成。疾速的舞步和特强的力度使舞曲达到高潮。后段(d)时而深沉平稳,时而快速矫健,时而在中音区,时而在高音区,表现了舞者的心情变化和各种舞步的转换。
经过中部的发展对比,舞曲又回到(再现)了欢乐歌唱的第一部分。最后由三个短促、特强的和弦干脆利落地结束全曲。听了这首舞曲,似乎使我们看到了匈牙利吉卜赛人的生活***画,声景交融久久难忘。
此曲的结构***式:
强 力 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
玮 韧 辽宁师范大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勃拉姆斯和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