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天蓝色的彼岸》,我第一次如此认真地思考死亡。
小时候住在外婆家,周边都是些太公太婆,他们老了,面对死亡也并不遥远。前家的太婆去世了,后家的太公也走了。有一天,那个经常给我糖吃的外婆在睡梦中,眼睛那么一闭,就躺在了那黑黢黢的棺材里了,她面色安详,只是永远也不会再睁开眼睛,看到太阳了。
我头一回感受到时间和生命的无情,伤感就若黑暗,绝望吞噬着我,我感到害怕却又无助。我并不想这样,也不喜欢这样,但是死亡却有能力使人越发地惆怅或是悲观。
我想象着死亡,然后不寒而栗。如果我的呼吸停止在某一刻,那一刻起,也许我就不再有思想,不再有回忆,也永远失去了感情。我将不再笑、不再哭、不再欢欣、不再忧伤,将无法体会到万物生命的轨迹与生的温度触感,也不会拥有回忆来翻看记忆的权利,更不能像现在这样思考、这样书写着,那么,我还有什么能够证明我存在过,证明我思想过?
我想停止这种思绪,但思绪往往不会听从意志。我不禁想到,如果我死去,那么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会怎样?我又想起了小时候的那一次送灵。送灵的规则是要哭灵的,那时对哭灵没有认识,只是小孩子的容易感染情绪罢了。但是现在懂了,原来,痛到了极处就是不合。有人说人无欢可寄就不如死去,但我不会如此,就算我对生活失去了所有的信心与希望,我也不想就这样死去,因为我还有那些至亲至爱的人,我是他们的寄托,我不忍心让他们痛苦地流泪。那样的哀痛,我们都承受不起。
我相信灵魂的存在。我相信人死后会以灵魂的形式游离出来,飘游在世间,去生前待过的地方徘徊,去采集美好的记忆,去寻找散落的岁月,去完成未了的心愿,然后,去往那片天蓝色的彼岸。那彼岸或是天堂,或是极乐世界,抑或是仙境,是美好的异域。无论是哪里,一定花开不败!如果是过奈何桥,我一定不会喝下那孟婆汤,我不愿消去回忆,没有了回忆,那就真的魂飞魄散一切不复有了。那么多记忆,那么灿烂美好,我合不得。我也相信轮回,我可以穿梭在时空的隧道里,与这一世的人相偎,重温那时的美好,用隔世的记忆去寻觅人生。我从小便迷信鬼神的存在,大了依旧相信幽灵魂魄的存在。
原来我并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死后什么都没有。
我并没有实力依据,但是我仍然固执地相信,那天蓝色的彼岸的存在,那淡蓝色的希冀。
我还很年轻,我知道我还可以活很长很长,还可以尽情地享受着生命的美好。
我不知道死亡的时候会不会感受到那种活着不能感受到的不合,但我一直遵守着:决不在自己怨恨的时候让太阳下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你睡觉前,决不能生气或者敌视任何人与实物,特别是不要敌视你所爱的人或所爱你的人,因为你很可能今天晚上一躺下,明天早晨就再也起不来了……
所以,在有生之时,我要让自己笑得更灿烂,活得精彩而不留下遗憾。
(指导老师 张玲)
【边边插嘴】
这篇文章原文有两千多字,这里作了删选。谈“死亡”的话、题也许有点沉重,但人生路漫漫,大可不必讳言“死”。何况一个初二的学生,写下了自己对于生与死这样玄妙高深哲学命题的思考,洋洋洒洒,字里行间闪耀着智慧的识见和清醒的认识,亦属难得。只有清醒透彻地认识“死”,才能更好地面对“生”,这也是本文意旨的积极所在。热爱生活,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