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没有什么比一本好书带给孩子的快乐更温馨、更持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倡导学生通过阅读有益文本,丰富知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新编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强调了现代阅读教学的基本观点,我努力转变阅读教学的视角,在学生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研究中不断探索。
一、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是课堂活动的延伸与拓展。《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有“***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一旦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就会对课外阅读充满激情,从而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
1.充分利用学校的阅读资源,搭建阅读平台。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反复的强化,形成一种惯性,才能成为一笔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然而学生的兴趣是最容易改变的,引导其兴趣的发展与深化对形成习惯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不断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跳起来摘到桃子的机会。有了这种动力,学生才会自觉地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因此,在阅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经常性地开展读书成果交流活动,如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小博士评选等,并注意把握读书时机,将读书活动推向高潮。宽敞的读书平台,完善的奖励机制,可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形成持久的动力,逐步培养起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其次,学生往往不习惯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影响了阅读的质量。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逐步养成边阅读边动笔的好习惯。要求要严,督促要紧,还要持之以恒。我对学生说,你们要做到“三一”――每天看一份报纸或读一篇文章,写一点读书笔记或做一些卡片;每周看一本书或一本杂志;隔周写一篇文章或读书心得。
教师自身行动的影响力可能会更大。我自己一向喜欢动笔写一写,做些知识卡片,从中学时代起就养成了这一习惯,自己觉得很受益,于是我便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经验、体会,并要求学生也这样去努力。在我这个模范的带领下,学生们都乐于尝试。人们常说,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经常动笔会使记忆牢靠、长久、准确,积累更丰厚。
2.提供充足且合理的阅读时间。
学生想读书、有书读,但没时间,读书还是一句空话,更别说形成习惯。为了保证学生有专门的阅读时间,使其阅读兴趣不断得到满足,我们需要再给学生一些固定的阅读时间。为此,在班级里规定利用晨读20分钟时间学生可以读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利用学校***书馆资源和阅览室资源,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时间观念,引导学生学会挤时间阅读。比如,我们规定在每天的语文课上给2名学生每人3分钟的演讲机会,演讲内容来源于学生平时阅读的内容;每周的校课时间,我们都会上一节大阅读课,让学生在课上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诵读自己欣赏的文章等。
3.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多读书、爱读书的习惯。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深切体会到,博览群书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哪些学生喜欢读书,书读得多,读得广,哪些学生的语文水平相对就高一些,写作能力就强一些。读得多,见得广,日积月累,自己的语言储备自然就丰富起来,说起来、写起来自然就会取之不竭、左右逢源。
为了学生能多读书,首先我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一是以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二是提供一些有价值、学生感兴趣的书目给他们;三是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告知在什么书里有叙述、有答案;四是定时开展读书报告会,进行交流,提升阅读兴趣。
在多读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会读书,我让学生掌握画句子、记重点、作批注、抄段落、写感受等方法。为了鼓励学生多读、速读,这学期我给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速读训练,用记时间、同桌赛、小组赛、全班赛等办法激励学生快速阅读。学会了快速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浓了,因为阅读容易了,不会占用他们更多的玩耍时间了。同时,阅读让他们有了更加丰富的体验,在学习《晏子使楚》一课时,学生们自发排演历史剧,在校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二、课内阅读
1.重视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读书能力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一篇课文在讲读之前,放手让学生***预习,不仅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时机,也可以节省课堂时间,使阅读教学有的放矢,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在预习前,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和一般步骤:一是在初读课文时要求读准字音,同时画出生字,对不熟悉的字词反复念几遍;二是再读课文,要找出生字词所在的句段,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还可以查字典明其意;三是带着课文前的预习提示和课后的问题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还可以作批注,对不懂的问题要做上特殊的记号,以备讨论、请教、倾听;四是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人物情况、地理环境等相关背景资料,既解决问题又扩大视野。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学生预习起来就有“法”可依了,感觉容易了,兴趣也就浓厚了。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读书贵有疑”。疑,能激起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一个起点。因此,我通过各种手段提倡、鼓励、引导学生逐步做到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开始时,我是作为预习的一个要求提出的,要求学生在预习一篇课文时至少要提出两个问题。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很幼稚的,我也总是郑重地帮他们解决,鼓励他们的大胆、好问;特别赞扬那些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并带着很欣赏很诚恳的态度请他们谈谈经验,让他们的成功激励大家,使每一个学生都努力学会思考,争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不用教师要求,学生也会习惯性地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养成了。
3.学会思考,培养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在阅读中,学生会思考,并且有自己的见解,那是阅读教学的最高目标。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因此,我平时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大胆地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当学生有感受、有疑问、有补充时,不须教师的批准,想说站起来就说,说完就坐下。教师还要及时给予鼓励或肯定。当然,这样做并不是让学生固执己见,如果学生在交流或争论中受到他人的启发,并能迅速地做出反应,改正自己的错误,更要大力提倡。因为这也是思维灵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4.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通过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现。除了续写、扩写、改写这些训练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比如:给出三五个词语或短语,请学生编一个小故事;来一段哑剧表演,请学生从人物的动作中展开想象;给出一定的实物,请学生用打比方、拟人等方法进行想象;根据一定的颜色或一定的***形进行想象。总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形式,激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他们提供想象的契机。因为,想象和幻想是儿童的天性。在想象的天地里,儿童的创造性智力才会不断发展,阅读水平也就自然会不断提高。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足以长才。”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只要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能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宽松、自主、愉悦的大环境中有目的地学习、汲取,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提高整体语文素养。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书香四溢,让阅读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