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对老百姓来说,石油涨价了大不了去坐公交,猪肉涨价了大不了改吃牛羊肉,牛奶涨价了大不了改喝豆浆,但大米要是涨价总不见得不吃饭吧。因此,面对愈演愈烈的全球粮食危机,已经经历了数轮通货膨胀打击的许多国人难免成了惊弓之鸟,开始担心中国的粮食储备是否足够,担心未来国内的米价也会暴涨。那中国真的缺粮吗?
中国粮食 供求正常
1995年,当粮票已从中国粮食流通领域步入收藏领域时,美国人布朗发表了《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文章,指出:中国的人口增长不可逆转;中国的农田减少不可逆转;环境破坏造成的农作物减产不可逆转。虽然中国可以也有能力用足够的外汇储备来购买美国的所有粮食,甚至买上几年美国的收成,但谁又能供应得起十几亿中国人的粮食缺口……
此文一出,在当时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然而,媒体的调查报道却和布朗的结论完全相反:中国粮食储藏并非不足而是过多,导致大量陈粮难以出售,粮食收购价格连年下跌,进而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就是所谓的“谷贱伤农”。
从“中国人均粮食产量***”中我们可以看出,建国以后,除了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时期出现了粮食大量减产外,中国的粮食产量基本处于稳步提升的状态。当1996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12公斤的历史高位时,中国的粮食产能已经明显过剩。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功能,随后几年粮价开始下降,粮食产量也随之减少,但至今依然维持在350公斤/人的基准线之上。从总量上看,中国目前依然不存在粮食不够吃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目前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国内粮食生产的地域不均。从各省区产量分布***上看,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等城市化进程较快、耕地面积减少较快的地区,成了粮食生产短缺的地区,而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东北地区依然有着大量的粮食剩余,只是苦于没有充足的运输能力(或运输成本过高)将之运送到全国各地。
粮价上涨 不可持续
如今全球粮食危机袭来,布朗等西方国家人士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大力鼓吹的“中国粮食危机论”再次甚嚣尘上。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同样可以驳斥这种荒谬论断。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就曾多次表示:“只要市场在,(中国人)就不愁买不到粮食。”
由于粮食并非不可再生的垄断的稀缺性资源,只要商店开门营业,粮食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所以粮食安全并不存在什么问题。毕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粮食的生产成本只会不断降低,粮价短期上升改变不了长期下降的大趋势。同时,历史事实证明,世界市场上从来没有缺过粮,倒是常出现生产过剩,“粮贱伤农”的情况,各产粮国都想尽一切办法补贴出口粮食。世界贸易组织近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取消粮食出口的补贴,让粮食自由流通。因为过剩,过去半个世纪虽然世界人口增加一倍半,人均消耗增加17%,种粮食的人减少了大概2/3,而粮食价格相对于其他商品却降低了一半。
至于最近全球粮价的上涨,原因虽然众说纷纭,但归根到底是由于粮食是具有刚性消费需求且价格敏感度极高的商品,在流动性泛滥引发的全球通货膨胀浪潮中,受制于各种相关成本价格的提高,粮价自然难以“免俗”地被迫涨了上去。然而粮食市场本身的供求还是正常的,也就是说现在的危机不是“无粮可卖”,而是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的低收入人群“买不起粮食”。但是对于这种非垄断商品,市场自身可以对其进行有效调节:粮价上涨一农民纷纷重新种粮一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一粮食再次供大于求一粮价大幅下跌。由此可见,目前的粮价上涨只是短期的,国内居民大可不必过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