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中学生在写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时,会用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多,能用景物描写的少;把景物描写用得简洁精炼、恰到好处的更是寥寥无几。《落花》这首歌词一咏三叹,恰如其分的景物描写为它增添了不少光彩。
说到《落花》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仅有三处。但这三处景物描写,却是恰到好处且作用各异,我觉得可以为我们中学生写作以资借鉴。
《落花》的开头“花开的时候最珍贵 花落了就枯萎 错过了花期花怪谁 花需要人安慰”,运用了《诗经》里借物起兴的手法。《诗经》里的《关雎》开篇先谈在河中小洲岛上和鸣的雎***鸟——“关关雎***,在河之洲”,以引出下文“君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落花》开篇先写花开花落,花开时绚烂且珍贵,花落后枯萎而憔悴。作者借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朱熹《诗集传》),以此来比照一段感情的缘起缘灭和暗喻女子容颜的变迁。这种以花喻人、尤其暗喻女子容颜的手法,在古典诗词里并不鲜见,最典型的要数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里一句:“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诗歌表面上是描写零落满地的憔悴黄花,实际上可以解读为暗指诗人自身,暗喻诗人伶仃孤苦的处境。《落花》一歌如此开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第一处的景物描写不仅有“起兴”的作用,而且为全词奠定了感伤、哀婉的感情基调。
歌曲中的第二处景物描写——“冷冷的夜里北风吹 找不到人安慰”,简约而不简单。怎样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孤苦无依?我们可以用语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我们也可以描写行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们还可以将内心向人倾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同时我们还别忘了,客观环境的描绘,不仅可以渲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而且还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境。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女主人公经受着或者倾听着呼呼北风的肆虐……“冷冷的夜里北风吹”,一句话就渲染出凄清、萧瑟的环境氛围,烘托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至于第三处景物描写,“当初的誓言太完美 像落花满天飞”,描绘的场景如同语言本身一样优美。回想起当初两情依依、信誓旦旦时的情景,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复杂而又难言,所以她“化虚为实”,用“落花满天飞”这一场景来表现:暗香残留的花瓣,挣脱枝头,漫天飘零……落英缤纷的美景就如同当初的誓言,绚丽而又短暂,读之则凄美之感油然而生。这样的“化虚为实”,用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复杂情感的做法,古人早已熟谙于此:《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永的《雨霖铃》里“念去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北宋词人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你只须试想一下,若非如此,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化庸常为神奇、变平铺直叙的絮叨为意蕴非凡的简练?
说实在的,这首《落花》的歌词整体上并不算特别出色,这里之所以把它拿出来,是因为里面的景物描写。在现代歌坛,一篇歌词能够做到情景交融,真切自然地传达出作者的意绪,也是不容易的。
落 花
林心如
花开的时候最珍贵
花落了就枯萎
错过了花期花怪谁
花需要人安慰
一生要哭多少回
才能不流泪
一生要留多少泪
才能不心碎
我眼角眉梢的憔悴
没有人看得会
当初的誓言太完美
像落花满天飞
冷冷的夜里北风吹
找不到人安慰
当初的誓言太完美
让相思化成灰
一生要干多少杯
才能不喝醉
一生要醉多少回
才能不怕黑
我眼角眉梢的憔悴
没有人看得会
当初的誓言太完美
像落花满天飞
冷冷的夜里北风吹
找不到人安慰
当初的誓言太完美
让相思化成灰
冷冷的夜里北风吹
找不到人安慰
当初的誓言太完美
让相思化成灰
花开的时候最珍贵
花落了就枯萎
错过了花期花怪谁
花需要人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