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踏歌》中的“一边顺”动作使舞蹈更具有新颖别致的舞蹈特征。舞蹈中的舞姿,大量借鉴汉代画像砖石中的舞姿造型,舞蹈《踏歌》是在古代“踏歌”舞蹈这种表现式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踏歌”这种舞蹈表现形式的本身就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
关键词:踏歌;唐代以前;唐代以后
一、舞蹈作品《踏歌》与“踏歌”
“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花,侬以水心花,相亲相怜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一群女子在舞台上举袖搭肩踏地而舞的场面仿佛是阳春三月,碧柳依依,翠裙垂曳,婀娜多姿,一行结伴踏青的少女,联袂歌舞,踏着春绿,唱着欢歌,溶入在阳光明媚、草青花香的江南美景里。舞者的神情娇羞妩媚,俏丽无邪,情窦初开,欢快畅然,尽情飞舞,如痴如醉,这就是舞蹈《踏歌》,曾荣获首届“荷花杯”创作金奖,表演银奖成为各大晚会、众多省市歌舞团交流演出的保留剧目,并走向世界的舞台久演不衰。《踏歌》的舞蹈编导和曲作者是北京舞蹈学院汉唐古典舞系的教授孙颖先生,舞蹈的舞姿古朴典雅,韵律流畅而独特。“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舞蹈的基本体态。“顿”与“流”的对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顺边”的运动路线。例如顿步向后甩右袖,再用肩带右臂向左方扣盖,顿步之后向前进,右手曲小臂向后、向前,由低到高后收送。第八拍,斜前举臂的动作。舞蹈《踏歌》中的“一边顺”动作使舞蹈更具有新颖别致的舞蹈特征。舞蹈中的舞姿,大量借鉴汉代画像砖石中的舞姿造型,舞蹈《踏歌》是在古代“踏歌”舞蹈这种表现式的基础上创作而来。而“踏歌”这种舞蹈表现形式的本身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
“踏歌”作为一种舞蹈的表现形式。很多人所认为“踏歌”是从唐朝才有的,踏歌这种舞蹈表现形式是从唐代才开始有却切地记载,但是这种“边歌边舞,手牵着手踏舞”的形式,却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不仅只存在于唐代,在汉代甚至更早的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二、唐代以前的“踏歌”
“踏歌”――“以踏地为节,拉手而舞”的舞蹈语汇构成了踏歌的基本形态。是我国古代舞蹈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踏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上溯到新石器时代,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塞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距今已有5800多年,陶盆上就绘有15个拉手踏地而舞的舞人。另外,青海省宗日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陶盆,就绘有拉手踏地而舞的舞人24人。这些出土的文物就已经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们早在6000多年前就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踏地为节,拉手而舞”的表现形式。
“踏地为节,拉手而舞”的表现形式发展流传到汉代,不仅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也深受官府、文人和士大夫所喜爱。汉代沿用了秦代的各项国家制治与***治,在新的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向西部,西北部扩大版***与周边建立关系,并派使节出使西域各国。舞蹈文化的迅速发展被称为古代舞史的第二高峰――“俗乐舞”。
在汉代初期宫廷设置了两种乐舞机构。一种是奉常的太乐,主要尊管宗届祭祀的雅乐;另一种就是少府的乐府,乐府的设立,本来就是以搜集民间乐舞,体察民情为职责的,但是这些民间的乐舞素材被搜集整理之后还主要是娱乐皇帝,汉代以朝廷的力量采集整理大量的民间乐舞,推动了汉代乐舞的发展也使“踏地为节,拉手而舞”的这种民间的表现形式为今后融入到宫廷舞蹈中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也为它的发展与流传起到了推进的作用。汉代“踏地为节,拉手而舞”的表现形式融入到宫廷精湛的小型歌舞中,舞又称“以舞相属”,这是种古老的“交谊舞”它在汉、魏、晋各代都很时兴,是一种自娱行又含有礼节的舞蹈。如果不按规矩起舞,就算是失礼。
江苏沛县栖山的汉代画像石就记有男女踏地为节长袖对舞的画面。内蒙和林格尔东汉汉墓乐舞百戏***上也记有男女踏地为节折初,长袖对舞的形象。当时有一种七盘舞,又叫踏鼓舞,因踏跳于七个盘子,扁鼓上而得名,七盘舞踏鼓而舞气氛热烈,风靡一时汉代曾有文人在赋中描写到“子是蹑节鼓陈,舒意志广,游心无垠,远思长想。其始兴也,若俯若爷,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若翱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节,指观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骆驿飞散,@b燕居,拉沓鹊惊。绰约闲靡,机迅体轻”,敏捷的踏鼓动作,如飞似行的轻盈舞步若俯、若仰,时来时往的姿态和地位调度,轻盈缭绕的舞袖美姿,支作、眼神与音乐密切配合等精美绝伦的表演,深刻地提示了踏跳舞步的精湛。老百姓虽没有那么多的盘子可踏,踏地为节以足以自娱自乐了,在汉代不仅仅是以表演歌舞娱人的专业艺人――“女乐”,歌舞者,在上层社会,统治阶级中,许多人都精通音律对音乐和舞蹈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并流行着“以舞相属”的礼节性舞蹈,这样的舞蹈常在席间即兴起舞,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反映了汉代“踏地为节,即兴而舞”无论是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是一种被人民广泛统传而喜爱的表现形式。也为唐代“踏歌”奠定了基础。
三、唐代的“踏歌”
唐朝,由于***治局势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昌盛,***事力量强大使大唐王朝与邻邦、西域各国交往频繁,也为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音乐舞蹈的繁盛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这种“踏地为节,拉手而舞”的表现形式有了更深刻也更确切的名子――“踏歌”。
舞蹈是一门艺术,它可以供人们欣赏,又是人们自娱自乐的好方式。在唐代,舞蹈活动普遍,上至宫廷的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的平民百姓,从祭祀祈求到节日欢庆,社会各阶层,不同的场合都会有舞蹈活动的出现。在唐代,每到我国的传统节日宫廷都会组织群众,参加盛大的欢庆节目。由专业、半专业或业余的各种民间艺人组成庞大的表演队伍,丰富的节目,风格不同的各族民间乐舞百戏共同汇集成为中原的历史事实,并渗透在群众节目娱乐活动中而歌舞自然成了群众欢庆节日,自我娱乐的重要方式,而“踏地为节,拉手而舞”的表现形式非常的受人民所喜爱,并称之为踏歌在唐代广泛流行。乡村、城镇,甚至在宫廷组织庆祝节目的活动中,“踏歌”都是人们极为喜爱的自娱舞蹈。人群手袖相连,踏地为节,边歌边舞,令人心醉,使人流连忘返,场面极为壮观。
四、少数民族中的舞蹈“踏歌”表现形式
“踏歌”这种具有悠久历史,中国式的“交谊”舞,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原的踏歌在明、清时代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在我国广大汉族地区逐渐消失,但现今我国的许多兄弟民族的舞蹈中仍保存了这类舞蹈。
彝族历史悠久,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众、分布最广、支系最多、民族民间歌舞最为丰富的一个民族。魏晋南北朝至唐初的西烫民族歌舞与彝族歌舞的关系显得较为直接。除铜鼓乐舞、葫芦笙舞、器械舞外,最突出的便是踏歌。以联袂环舞、顿足踏跺,击节歌舞为主要共同特征的彝族传统舞蹈与鲁鲁则有渊源关系,属一元多支或同宗近支的舞种。
藏族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的藏族,汉代始于生活在甘肃、青海地区西部的,羌诸部落有着在经济和***治等方面的来往。藏族舞蹈《锅庄》为主欢庆和颂扬为主要内容,跳时男女老少围着火堆连臂踏歌,转圈而舞。
蒙古民族,辽阔富饶的内蒙古大草原,广阔无垠人烟稀少的草原,风光旖旎,造就了蒙古族人们豁达的性格,嘹亮的歌声,豪放的舞步。享有“歌海”、“舞乡”的美誉蒙古族的安代舞 是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演变和发展而来的。
“踏歌”作为一种群众自娱歌舞的名称。就目前记载,是从唐代才开始的,但是这种边歌边舞,手牵着手踏舞的形式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青海大通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陶盆,可以说是这种舞蹈形式的最古老的形象描绘。相传尧时的《击域歌》老人们在路上踏地歌舞就是与“踏歌”十分相似的民间歌舞,原始朝代氏族所有成员都要参加的自娱歌舞,应是“踏歌”古老的渊源。汉代节日有“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的风俗,上至宫廷下到民间,人们都以“踏地为节,拉手而舞”自娱自乐,即兴而舞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就连汉代的皇帝,也不例外。但唐以前并没有把,“踏歌”这种表现形式固定下来。唐以后,“踏歌”则成为古人对脚踏地为节,手袖相连载歌载舞的群众自娱性歌舞的通称。所以说“踏歌”起源民间,提高发展定性于宫廷而流传下来。
参考文献
1.《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汉书•灌夫传》
2.《汉书•苏建(附子苏武)传》
3.《汉书•武五子传》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对舞蹈作品《踏歌》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