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长江下游地区东汉后期墓葬中。参考人员发现了一种特俗的青瓷随葬品――魂瓶,其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本文从考古学角度,对魂瓶的类型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魂瓶随葬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以及其对丧葬习俗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魂瓶 丧葬文化 吴晋地区
魂瓶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孙吴、西晋时期流行的一种有堆贴塑内容的特俗的青瓷随葬明器,它的造型非常独特,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分是圆形的主体罐。在主体罐的上部堆附四只小罐或小罐之变体(角楼),在颈腹间堆贴塑飞鸟瑞兽、门阙楼阁、仙佛人像、乐技杂耍等题材。一般认为,魂瓶由东汉中晚期流行于浙江地区的五管瓶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安徽、福建、江西也有少量的发现。
一、魂瓶堆型的类型
参古人员迄今共发现百余件魂瓶,观察目前出土的众多魂瓶,堆塑千变万化,无一雷同。但是不外乎三种类型:建筑堆塑、人物堆塑和动物堆塑。
(一)建筑堆塑
绝大多数魂瓶上都有房屋门楼等建筑堆塑,这些房屋门楼构成了整个堆塑部分的骨架。其他类型的堆塑或穿插其间,或围绕其周围。这些建筑的外观不尽相同,大致有四种不同的风格。
1.多层楼阁式建筑。这类建筑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庑殿顶多层或单层楼阁。楼阁俯视为正方形,好似一个多层的宝塔。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藏有一件九级庑殿式楼阁,是目前最高的建筑魂瓶。此瓶高48厘米,腹径24.5厘米,底径15厘米。1973年3月江苏金坛县白塔乡“天玺元年”墓出土。造型为上部塑就九层庑殿式楼台,并塑有阕、勾栏、庑廊、观楼等建筑。罐身及楼台上塑有虎、羊、辟邪、蜥蜴、犬、猴等动物。四周还塑着侍俑、人骑辟邪,以及杂耍、鼓琴等伶人杂俑,共23人。所有人物和动物的活动都与丧葬和祭祀有关。
2.庄园式建筑。这类魂瓶也可分为上下两层。庄园式建筑往往设在魂瓶盖上,中间是庑殿顶的多层或单层楼阁,周围设花墙庑廊一周,形成一座方形院落,四周还有方形角楼,下层的式样与多层楼阁式相同。
3.悬山式门楼建筑。此形是在魂瓶的中罐之下,正面或者前后设置二至三层的门楼,门楼两侧有双阙。
4.庑殿顶楼阁下设壁龛建筑。这种形式比较少见,壁龛中多设佛像。阁楼为方形,有二至四层,庑殿式顶,最下层不出檐,四壁上各有一至三个拱形壁龛。
(二)人物堆塑
魂瓶上的人物堆塑,从衣着、发式、动作和手持器物看,有僧侣、吹鼓手、歌舞伎等。姿势分站立、跪坐及舞蹈、奏乐等。众多的舞蹈、奏乐、杂技者,大多为汉人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场面壮观。在1994年浙江省松阳县赤寿乡择子山出土的魂瓶,其中罐肩部的堆塑分隔为四组画面,一组设祭台,中置棺材,台前一人、台左右各二人悲痛哀悼,显然,这些都是丧葬场面。在魂瓶上还出现了捏塑的立体佛像和贴塑的浮雕佛像。这些佛像头戴帕结,身披袈裟,盘腿合掌坐于莲花座上,后面贴有背光。人们将这些佛像塑于魂瓶上,是希望佛能超度死者的灵魂升入天堂。在魂瓶的腹部还常常帖有“羽人乘龙”的***像,反映道教中“人得道,身生羽毛”、“去世而仙”的思想。
(三)动物堆塑
魂瓶上的动物堆塑,以鸟的造型最多。古代人们认为鸟是神物,是人与神之间传递信息的使者。动物堆塑还有牛、马、羊、犬、鱼、龟、蛇、龙、虎、麒麟、辟邪等。这些动物分为家畜、飞禽、走兽和神兽等。
1.家畜类有羊、猪、鸡、犬等。羊是古代楚、越国人的崇拜偶像。羊又与“祥”谐音,所以六朝青瓷中常有羊的形象出现。家畜是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产物。定居农业的形成,刺激了家庭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对古人来说,羊、猪、鸡、犬等既是重要的生活资源,又是财富的象征。
2.飞禽类堆塑主要是一种类似鸽子的神鸟。据上古的神话传说,鸟是人间与天界传递信息的使者,因此在一些魂瓶的上部几乎站满了这种神鸟。
3.所谓神兽是指自然界根本没有,而是人类根据自己的想象杜撰出的并加以神化的怪兽,如龙、麒麟、辟邪等。这些神兽的出现,增加了魂瓶的神秘色彩。
二、魂瓶的起源与作用
关于魂瓶作为一种明器随葬的葬俗,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商周末年,伯夷叔齐兄弟,立誓不做周臣、不食周栗,最终双双饿死。家乡父老将两人遗体安葬时特地把“五谷袋”等放人墓中,以抚慰死者的亡魂。由此形成了魂瓶随葬的礼仪。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中云:“今丧家棺敛,柩中必置五谷罂者。”王肃《丧服要记》曰:“昔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问宁设五谷囊者,公曰:‘否也,五谷囊者,起自伯夷叔齐不食周栗而饿死,恐其魂之饥也,故设五谷囊。吾父食味含脯而死,何用此为?’。”可见,这种礼俗在春秋时就已流行。
有人认为这种观点并非始于叔齐伯夷的葬事。考古资料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有把谷物、鱼肉等装在陶器中陪葬的做法,迄至商周已成为传统。大约到秦汉,这种专供魂食的粮缶、五谷袋发展成仿制实物特制的“陶谷仓”,几乎所有已发掘的汉墓中,都有“陶谷仓”出土。陶仓内装有小麦、稻、粟、大豆等谷物。有的还写上名称和象征性的数量,如“大麦屑万石”、“豆万石”等,大概是用来表示其储备之盛。有的陶仓制作精美,造型复杂,并且还有少量的人物、禽兽等捏塑、堆塑,为堆塑性魂瓶的出现开启先河。
到汉末三国时期,孙吴地区开始大量制作并流行堆塑性魂瓶随葬,这正是对这种礼俗的继承与变革。从早期魂瓶的造型分析,这五个罐很有可能就是用来盛装五谷供亡魂享用。此时,魂瓶扮演了谷仓的角色。尽管如此,它与中原北方地区所流行的谷仓还是有所区别的。并且,随着魂瓶的器形和堆塑内容的发展变化。谷仓的象征意义越来越淡薄。从这些魂瓶的堆塑内容分析。它们既反映出丰富的现实生活,又勾勒出包括中土和外来的神仙世界,不论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都是为墓主人的亡灵服务。是汉代流行丧葬观念的一部分,即它不仅体现了明器的“事死如生”的基本功能,而且反映了“事死如仙”的灵魂观念。
从魂瓶随葬习俗出现的历史背景分析。它是以厚葬为主线的汉代丧葬文化的继承与延续㈣。两汉时期,盛行厚葬。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皆以“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然而,到了汉末三国时期,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经济衰退,再加之盗墓之风日盛,汉代长期盛行的厚葬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曹魏***权也曾多次下令禁止厚葬,并且曹氏父子以身作则提倡丧葬从俭。曹魏统治阶层纷纷效仿,在中原地区欣起薄葬之风。相比之下,孙吴***权并无此举,由远离中原地区,汉末的战乱不但未对江东造成严重冲击,相反由于北人大量南渡,越汉和蛮汉融合,以及孙吴***权采取的一系列经营开发措施,南方成为一个后来居上的新经济区,在这种情况下江东地区基本上延续了东汉时期的厚葬之风。《三国志・吴书》卷五十注引《江丧传》:“皓……使尚方以金作华火燧、步摇、假髻以千数。令宫人著以相扑,朝成夕败,辄出更作,工匠因缘 偷盗,府藏为空,皓夫人死……大作冢,使工匠刻柏木作木人,内冢中以为兵卫,以金银玩之物送葬,不可称计。宅葬之后,皓治丧于内,半年不出。国人见葬太奢丽,皆谓皓已死所葬者是也。”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孙吴西晋时期的随葬器物来看,种类达几十种之多,有饮食、乐用、使用物品、装饰等器,对于这些偏向于厚葬的世家大族而言,制作精美、华丽,集多种事物于一身的魂瓶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关于魂瓶作为一种特殊的随葬品的目的,第一意义自然是为了安抚死者。如在人物堆塑中还有不少深目高鼻、满嘴胡须的胡人形象,可能是来自印度僧侣形象。这些胡僧大多作跪坐合掌等祷告姿势。祷告是葬礼中的一项仪式,内容主要是歌颂死者的品德,祝愿死者的灵魂顺利超度;此外,在魂瓶堆塑上出现家畜形象,有祝愿死者来生富足、幸福美满的含义。从人物堆塑内容看,孝子守灵膜拜顶礼、举丧致哀的形象,应属儒家的伦理道德范围。在儒家五礼中,送死与养生同等重要,故而凶丧之礼最为重视,如荀子在《理论篇》中所说,其意义在于“始终具而孝子之义毕,圣人之道备矣”。汉以孝治天下,孝道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它必然要表现在丧葬习俗中。同时汉代以来的升天观念愈加浓厚,丧家很自然地选择用神仙方术来超度亡灵,使死者的灵魂有安息之所。在堆塑罐上贴印的一些不属于显示存在的物象,如凤鸟飞龙、仙人异兽等,反映的是“跨巨鲸,御长风”、羽化登仙、邀游寰宇的缥缈意境,无疑属于道教意识的流露。而佛教初传江南,为了生存,也依附道教,认同儒家之孝,正好可与儒道相辅相成。所以,堆塑罐应该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糅合在一起的产物。另外,超度死者也是为了保佑活人,通过对死者的灵魂进行安抚,至少可以使鬼魂不给活人带来灾祸,更主要的是以对死者的虔诚来祈求后人长寿、升官并荣华富贵。
三、结语
综上所述,魂瓶是当时流行的多种明器集中在同一个器物上,并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对传统随葬明器的改进创新,在中国明器发展史上具有异常突出的地位。魂瓶随葬习俗由来已久,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抚慰死者亡灵,同时我们看到,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北方中原为中心的汉代厚葬思想向南方渗透和延伸,并对吴晋地区丧葬活动产生了强烈影响。作为一种孙吴西晋时期江东世家大族的随葬器物,它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统治阶级的丧葬习俗,虽然不具有广泛性,但却是当时社会的主流,对于研究当时的丧葬制度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