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见有的老师在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教,有时候简直就是无法教。”还有的说:“现在当教师的真难,要每天想办法适应学生。”当遇到学生不完成作业或考试不理想时,我总是不自觉地把他们和我求学时的学生比较,比较之后心情的沮丧是不言而喻的。我不知道该如何与我的学生继续相处下去,我不知道该如何将我储存的知识传授于他们,我不知道该如何与这群几乎有些冥顽不化孩子们“对峙”下去。事情往往会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峰回路转”。一本《人性的弱点》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做为一名教师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我总是在站着看学生!我总是把自己当作“老师”!
每一位教师的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理解、喜爱和接纳,因为这不仅是学生对教师工作的“回报”,更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得以顺利贯彻的前提条件。“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模式,动辄则咎,一见学生“犯规”就觉得心烦气燥,对学生严厉批评,结果常常将自己放在学生的对立面,师生之间变的生疏,学生不信任老师,不服老师,甚至不体谅老师一番苦心。这种教育行为严重摧损着学生的自尊、身心健康。多一份宽容,多一份信任,多一份鼓励,是孩子对老师的殷切期望。因此学会放低姿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弯下腰与学生交流,表面上是一种习惯动作、一种姿态,而这一动作、姿态后面却是老师对待学生的尊重、平等意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因此我组织了一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调查,不失为一次自我反思、重新定位的契机,也许会给我们每个教师新的启示----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学生说:
——我喜欢不以成绩给我们定三六九等的老师。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我眼中的好老师应是:下课铃一响就让我们出去活动,课余时间跟我们聊天;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是喜怒无常。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讲究教学艺术,知识渊博,课堂生动有趣,有新气息,能经常给我们拓展与课本有关的知识。
——我希望有一个阳光型教师,爱微笑,会唱流行歌,懂时代用语,幽默风趣的老师……这些答案,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思索:我们是怎么“教”的?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让孩子喜欢的老师呢?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些教师似乎忽视了育人的重要性,变成了单纯的教书匠,以为只要把知识教给学生就行了,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真是煞费苦心。 但是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自然取得的成绩也就有好有坏。于是,部分教师就会有意无意地给学生来个等级划分,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因人而异:对优等生越看越欣赏,而对待那些所谓的“差生”可能就会急躁,恨铁不成钢,甚至还会说一些过激言语。也许在教师看来,这都是为孩子好,实际上这些看似无心的言行都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孩子的心灵很脆弱,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更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尊重、关爱和帮助,他们无力承受教师不经意间给他们带来的心灵伤害,而有些伤害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要想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的好教师,就要以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师爱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健康成长直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罗曼·罗兰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行”与“不行”,教师起着关键作用。孩子有时稍遇挫折,就会认为自己不行。而教师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从“不行”中发现“行”,帮助学生找回自己,发现自己最值得骄傲的长处。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快乐,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
当今时代是信息层出不穷的时代,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日新月异。终身学习,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学科知识。紧跟形势,转变观念,确立新理念,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为了成为学生爱戴的老师,不仅要看一些教学方面的参考书,还应该看一些现代教育理论方面的书;为了更好了解学生,就得看一些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特别是有关现代学生心理问题的书;为了更好地管理好班级、管理好学生,就得看一些行为科学、与教育管理的书;一个优秀的教师,是一个有自己教育理念,教育智慧的教师,为此,还
要看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文学等书籍,只有看了这些书,才能使自己的人文素养有一个飞跃,才会与古今中外的伟人对话中,获得启示,通过反思、实践、探究、创新后,形成自己的思想与智慧。一个爱学习的老师怎能不得到班级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其实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并不是很难的,关键在于老师本身如何去看待自己,如何去改变自己,如何去适应学生,同时也让学生适合你把自己融于学生群体中,与他们达成一片,既当先生,又当学生,既作良师,又作益友,做到知情、知性、知心。俗话说:“心诚则灵”,只要我们有心,面前的每一位可爱的孩子都会对我们露出最甜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