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真】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多维解读】
旷世奇才,英雄本色——他有着超凡脱俗的旷世才华,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份诙谐,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是一座丰碑!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很高的造诣。
性情率真,品格崇高——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人生坎坷,经历丰富——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坚贞不屈,乐观豁达——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热爱生活,进退自如——正是由于对生活充满热爱,苏轼从来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压倒,而是永远含笑面对人生。即使晚年贬谪岭南,处境艰难,他仍然随时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如《食荔枝二首》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轻松的笔调中,透出的是***不羁的个性。
【运用示例】
窗棂边的栀子花
你是否羡慕过东坡的人生?是啊,他乐游赤壁,醉饮山林,写下光照千秋的激昂文字。然而,你是否看到了他内心的累累伤痕?作为一个人,他肩负着出将入相、封妻荫子的期许,却接连惨遭贬谪。他的不平、他的郁闷、他的痛苦、他的无奈,你看到了吗?
是啊,你把苏轼生命中的伤痛忽略了,只看到了他的光环,看到了世人对他的敬重与赞扬,于是羡慕他的生命,于是恨自己生命的苍白乏味。你何时才懂得去欣赏自己,去嗅一下窗棂旁栀子花的芬芳?
无息中,生命走得更远
静静的湖水似乎荡漾开去,原来是苏子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从而在晨曦将露时叹出“飘飘乎如遗世***,羽化而登仙”,在石钟山边吟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他的无息,是他对人生的追求,让后人铭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风,可以穿越荆棘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的郁结、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