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普通的手艺人,以修家谱为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跟文字打着交道,用刻刀完成着另一种书写。只是偶然的机会,历史发现了他,要他担负起传承木活字印刷术的责任。
10年前,当王超辉被媒体发现依然会应用木活字印刷术后,市里的旅游局建起了展示馆,他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慢慢跻身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0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超辉成为这个展示馆的工作人员,但每个月只上10天班,他认为每天60块钱的工资太少了。剩余20天王超辉决定还是要做回谱师,替人修订家谱,活木字印刷不过是其中必须用到的环节,从20岁到现在,王超辉已经干了38年。
王超辉生活的瑞安市东源村,位于浙江南部,这里连同福建北部一带具有厚重的宗族情结,也使得用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术修谱仍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东源村修谱的传统自清乾隆年间从外省传入、生根,在附近的温州、丽水慢慢有了名气。
“我们家原来是上富中农,有40亩田,还有水牛、犁,1956年全归公了。我爸爸对我们兄弟几个说一定要学手艺,不要在农村劳动。”王超辉选择了跟人学修谱。东源村并不将修谱的技艺视为传家秘籍,在收徒传艺上十分开放,外姓人,甚至是妇女也都可以加入谱师行当。王超辉决定学修谱的时候正是上世纪70年代初,“老祖宗传下来的也就十来个人在做,这是封建迷信,不让做。” 王超辉记得那几年偷偷摸摸的日子,常常要挑着担子躲进老山里干活,或者躲进别人宗族祠堂里,关上门干。修谱是按家谱上的人丁收费的,那时候一个人3毛钱、4毛钱,王超辉一个月能赚60块钱,还是学徒的时候。
整个修订家谱的过程包括开丁(采访入谱人丁)、誊清(理稿)等前期工作,以及捡字、排版、校对、上墨、印刷、装订等多道工序,王超辉说一般学徒至少要学上一年,他半年就已经出师。最难的肯定是刻字,现在东源村依然在刻木活字的只有王超辉一个人。刻字前先要用毛笔在字胚上描出字形,他把这种字体叫做“老宋体”,“它跟繁体字还不太一样,比如‘天’,繁体是下面横长点,老宋体上面横长;走之旁老宋体是有两点的,繁体只有一点。” 描完字胚,就可以用刻刀一点一点凿掉空白的地方,在王超辉手里,这一过程好似惬意轻松,一般刻好一个字用不了10分钟。
王超辉跟其他谱师一样,修谱时更多是使用铅字印刷,除非客人有特殊要求,指定要木活字印刷的。铅字用铸字机铸好,使用寿命长,排版效率也高,“木活字太慢,铅字搞10张,木活字只能搞9张,所以一个人口加三四块钱。”现在找王超辉修木活字印刷的家谱,一个人丁收费20多块钱。
一年下来王超辉通常有7个月在外面修谱,除了附近的温州、丽水,最远还到过杭州、福建。一套木活字算下来2万个字,分装在20多个字盘,加上印版等其他工具,有100来斤,过去只能靠自己肩扛背挑。这些字盘又分做内盘和外盘。像天干地支、甲乙丙丁这样常用字就搁在内盘里;不常用的字按偏旁部首搁在外盘。东源的谱师大多数是按照一首32句160字的捡字诗安排他们的字盘,“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疆……”这首诗把头、脚、左、右,偏旁同类、字体相近的字安排到诗句的每个字下,用当地方言诵读,有平有仄,极为入韵。对于字盘里没有的冷僻字,那就得现场再刻了。
王超辉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找老先生拜师,一来到附近修谱的时候可以说某某是我的先生,二来先生遇见有人来问修谱的事自然会介绍给徒弟。王超辉不记得拜过多少师,过程也很简单,“买点东西就行了,然后找古代文章里不懂的向先生请教请教。”
王超辉一年修的家谱一般有2000到4000口人,不过一般印刷的事务他都交给学徒们去干。他主要负责整理家族的人口资料。谁筑了路,谁造了桥,谁建了庙,谁考上大学,谁工作还不错,王超辉都必须重新梳理。有时候王超辉带着学徒去了,被告知人口还没统计全,白白等上好几天时间,“不给算工钱的。”王超辉曾经带着6个学徒修过1万人的家谱,整整做了半年。
修谱之后圆谱仪式也要由谱师主持,谱师诵读祭文,拜天、地、祖先,将新修的家谱摆上宗祠的主祭案头,享受香火的供奉。最后,谱师在预留的世系***首页始祖名下画一条红线至二代祖先,以示修谱完成。
在王超辉家里,他已经提前把字盘等行装打理好,采访之后第五天,他就要带着学徒去丽水,为一户蓝姓人家记录后世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