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福州著名风味小吃,肉燕流传已有数百年,因形状圆头散尾似飞燕而得名。“太平燕”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由肉燕和鸭蛋配煮而成,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的说法。2007年,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肉燕始于浦城,盛于福州
关于肉燕的传说典故非常多,但真正的由来,连来自肉燕世家的陈君凡也一直没搞明白。2013年3月,陈君凡和方炳桂等一行六人赴浦城县槿庋嘌案,找到了确实的文字记载。
据浦城县文体馆、文史办、地方志编委会等单位提供的资料,宋瑞平元年(公元1234年),任福州知县兼福建安抚使的真德秀乃现今的浦城县人。当时,朝廷命其为吏部尚书,9月上京赴任,途经家乡时宴请亲友,随行厨师林阿荣(福州人)吩咐临时助厨徐小春帮其捣鱼丸,谁知徐小春误听成了捣肉丸,遂将猪瘦肉捣酱和粉后,端给林阿荣。林阿荣见状顿觉无奈,姑且将这捣后的肉泥压平,撒上薯粉,再用圆木棍反复碾压成薄片,之后切丝汆熟,其色泽晶莹,食如燕窝,便是燕皮的来源。后来肉燕就慢慢传入了福州,并在福州兴盛。
还有一种说法,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区,吃多了山珍便觉流于平淡。于是,他家厨师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蕃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食,煮熟配汤吃。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滑嫩清脆,淳香沁人,连呼“大妙”,忙问是什么点心,那厨师因其形如飞燕而信口说“扁肉燕”。后扁肉燕与鸭蛋共煮,因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寓意“太平”,而又有“太平燕”之说。
源自花农“生意经”
陈君凡家的“同利肉燕”始于1876年,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
“那个时候,我的祖辈陈官燃还是西园村的花农,以种茉莉花为主业。为了发家,他想到了‘兼职’做燕皮生意,便于1876年在澳门路开了同利肉燕铺……”先辈的创业故事,陈君凡虽已对无数人讲述,但仍不厌其烦,因为同利的历史,是他的骄傲。
无论肉燕还是太平燕,都离不开那张“肉燕皮”。“打燕皮”因此被视为“独门绝活”,掌握这独门绝活的人就叫“打燕郎”。在“同利肉燕”老铺,这门技术已传承了4代人140多年。1982年,随着允许个体经营***策的出台,百年老铺“同利肉燕”得以重新开张,陈君凡成为第四代掌门人。
与前辈不同,这位“打燕郎”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商标法的实施,使这个百年老铺首次有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各级***府对民族传统和地方文化的日益重视,则促使陈君凡不断挖掘、整理“肉燕文化”,并最终使之成为福州市的一张文化名片,跻身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陈君凡的“中央厨房”位于新店西园村,紧挨着陈氏宗祠。他在此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每天能生产几百公斤的肉燕。
一跨进中央厨房,你就能看到展示厅里布设着九块大砧板,陈君凡率领“打燕***团”演示起打燕技艺。随着劳动号子吆喝,木槌击打着猪肉,发出震耳欲聋的“噼啪噼啪”声响。
别小瞧这节奏,陈君凡说,歌手龚琳娜曾和德国丈夫多次来探访同利肉燕,一次还带来了一车大型录音设备,说是要寻找最原始的民间声乐。“她形容燕槌声‘快时似狂风暴雨,慢时似催眠曲’。”陈君凡笑说,或许后来的神曲《忐忑》灵感也有燕槌声的一份功劳吧。
据了解,中央厨房是2011年建立的,配备高端除湿系统,既是肉燕生产地,也是非遗示范基地、劳模工作室、大师工作室。透过玻璃,访客可以清楚看到制作肉燕的一道道工序。
“这里虽然叫中央厨房,但骨子里还是百年老铺。”陈君凡说,同利肉燕皮至今仍是秉承纯手工制作。
在中央厨房三楼,擀皮工作间里“白雪皑皑”,工人们穿着统一工作服,戴着口罩帽子,一人负责一个步骤,有人拍,有人擀……
“擀燕皮就是将肉泥均匀地撒上地瓜粉,经过拍、压、擀、碾、折、拂、扫、切等工序,制成薄纸状的肉燕皮。”陈君凡带着大家边参观边介绍,这个车间他从来没带人看过。
再上一层,便是顶楼的晾晒处,只见一个个架子上,已切块的燕皮被整齐摆放着等待晾干。
对于是否担心公开展示制作工序会将手艺外泄,陈君凡笑说,一点儿也不,“手艺活并不是看一看,一朝一夕就会的,比如怎样选购肉,如何根据气候掌握晾晒……这些细节必须是多年言传身教,才能学会的。”陈君凡说,若是要透露一个祖传秘方,就是祖训里交代的:“猪肉必选鲜活的后腿精肉,配以上好的罗源番薯粉。”
传承之路
陈燕君知道,自己今生将与“槌”相伴。
2012年,这个从小就做着音乐梦并且越来越接近梦想、已是时尚乐团打击鼓手的“80后”女孩,却为了一个祖辈父辈的梦想,成了中华老字号“同利肉燕”第五代掌门人。
“要放下钟爱的鼓槌,拿起笨重的燕槌,确实令人纠结。”陈燕君坦承,“开始时主要还是责任使然,让这个百年老铺一代代传承下去。”
“当初动员女儿接班,内心很矛盾。一是这行当是‘粗活’,历来都是‘传男不传女’,二是眼看着她越来越接近自己的梦想,却让她为了祖辈父辈的梦想接班。但我的体力精力一年一年下降,再不抓紧培养接班人,就真的来不及了。要知道很多传统工艺就是因为年轻一代不愿学或学不精而失传,很多老字号也因此跟着消失。”现已被聘为“技术顾问”的“同利肉燕”第四代掌门人陈君凡说。
陈燕君真正沉下心来当“打燕郎”,把祖辈父辈的梦想作为自己的梦想,是在帮助父亲整理相关资料之后。“通过整理,对家族创业史和肉燕本身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再去看老铺和一只只肉燕,好像都有了生命,有了故事,全都在那儿栩栩如生地讲述着我们家族也是我们民族的价值理念,那就是对和谐幸福、平安吉祥的不懈追求。”
“肉燕皮核心价值就在于纯手工加工,材料要精选,做工要到位,这是一定不能变的。而其他的则一定得变,随时代需求而变。”这位被媒体称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样本”的女掌门一上任,就用古老的燕槌敲出了新时代的节拍。
“把肉燕做好,推销出福州,是我祖辈的梦想,这一点我爸爸已经做到了;把肉燕做大,让它成为一张文化名片,成为我们与世界人民交往交流的一道桥梁,是我父辈的梦想,虽然这几年通过参展参赛,获得了一些认同,但离目标还很远,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小有成绩的陈燕君保持着冷静,“‘槌声响世界、燕皮盖全球’,是当年我老爸参加中国烹饪代表团出国访问时我赠送给他的对联,现在却成了我对自己和这家老铺的未来期许。”
“我父亲的愿望是让这个百年老铺一代代传承下去,我的名字叫做燕君,就包含着这层意思。现在,我两个孩子的小名也都与肉燕有关,一个叫丝丝、一个叫皮皮,希望他们今后也能真心喜欢上这一行当,把它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陈燕君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太平燕”飞入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