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县太平拳起源于清康熙年间,由王氏高祖王翀宇所创。王翀宇,名王朝屏、字狲宇,封号“任侠”,颂号“太平王”,绰号“铁脖子”。生于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卒于1712年(清康熙五十一年),终年九十六岁。《功德碑记》中记载:“王公十五岁习武,喜剑术,修戈矛,擅骑射,舞大刀……所到之处,贼不敢下山,霸不敢逞强,子不敢不孝,商不敢不公。乡人颂号‘太平王’”;《王氏家谱》中记载:“翀宇祖与霄祖(宇之族弟王翀宵),与熊武原、傅兴函结为异姓昆仲,解平阴之围”;康熙《平阴县志》载:“国初,何家寺(今东阿县)僧富有余财,徒甚夥,穴地为洞,掠女童,匿洞中作害,王朝屏傅兴函,闻之不忿,挥刀平之……明季国初,邑地大乱,王翀宇除恶僧平山寇,为民排忧解纷,乡邦赖以安”;《兖州府志与平阴县志志》记载:“王翀宇任侠重义,顺治丙戌冬,平阴城被巨寇围攻十日,士民命悬须叟,翀宇披甲胄,冒矢石,轻骑入贼穴,擒渠魁,献之当事,由事众寇惕息警散。县事刘升祚奏明圣上,赐王翀宇“任侠”封武孝廉,并赠任侠碑和任侠匾。”
平阴令刘升祚(山西人)因守平阴城有功,调湖北任知府,王翀宇送祚上任。后去武当山学艺,途返少林寺求师。辛卯年赴霸州中式武举,任六品干总。自封丘出发,入山陕治乱,因战功突出,官拜漕运总督、吉安府令、福州正堂。在兵部侍郎孙光祀的推荐下,随安亲王进西南,《康熙平阴县志》记:“入粤东川广云贵,足迹及遍;平吴逆,战功赫赫”。贵阳之战告捷进京侯封时,路过家乡省亲,抱不平铲除皇亲恶霸李武忱(康熙的嫔妃李氏之父),因此李妃伤其腹中皇子,康熙震怒,要治王翀宇死罪。平肥二县数万乡贤上表(有万人表),保翀宇不死,经安亲王孙光祀和肥城署孙翀汉求情,康熙应允将王翀宇功过全免,贬为庶民,时年六十六岁,乡人送号“王铁脖子”。随王翀宇同归里的还有他几位生死之交的异姓昆众,有傅兴函、熊武原、王翀宵、马前将梅占魁、马后将邹广振和翀宇的后续弟孙翀汉,时称“七杰(侠)”。
王翀宇的一生既不平凡,又颇具悲剧色彩,将要达到人生顶峰之时,却因除霸获罪,丢官免职。但他有崇高的仁德伦理思想,虽为庶民,仍泰然自乐。康熙二十一年还乡后,乡人称他“王铁脖子”、“太平王爷”。当年王翀宇曾剿寇除恶的靳家围子村子,乡贤们为念其功绩改名为“太平村”;他在家乡传武修身,借众人之口,所传武艺为太平武艺。太平拳、拳术、器械、功法
太平拳、拳术和器械独具特色,它充分吸收了少林、武当功夫的精华,又根据多年实战经验,形成了稳、准、狠的基本特征。它既有内家的柔,又有外家的刚;既有北派功夫出拳快、发力重的优点,又具南派功夫轻灵、迅猛的特点。手法多变、快捷实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太平拳主要内容体系包括基本功法、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对练套路(徒手套路对练、器械套路对练)、实战技术、硬功功法、轻功功法和太平拳养身功法共八类。
太平拳是一个较大的拳种,具有***的拳术和器械套路。拳术内容有三个基本套路,包括二十四趟腿拳、太平拳和太平掌。称一腿,二拳,三掌法。以上三个徒手套路演练是由左向右行进,叫作“翻上门”,为了善于表演赛和向外传播的方便,“翻上门”已不按老方法上场。以一路腿和八式架为基础,在一路腿、二路拳和三路掌练精之后,再做二人以上拆式练习和发声拆式练习,也叫“响拳”,每人自报所用的招法、破法,然后做表演形势的对练、散练和散摔。
器械有太平大刀、太平大***、太平大棍、太平双锏、太平五虎***、五祖连环铲、旋铧斧,双手带、狼牙棒,三节棍、捎子棍、飞龙剑、夜行刀、飞龙镖、九节鞭、双刀、拦门刀,射艺、及兵器对练等。
功力功夫有硬气功和桩功。穿沙瓦鞋、打木人桩、端踬石、踢石碌、抛石锁、耍石担、舞垫刀。腿绑沙袋,磨地穴,跑城走壁。
养生功法有医学性强、动静相济的“太平拳养生功”。
太平拳、拳名三步曲
平阴太平拳,也向祖师的命运一样,几百年来,几经坎坷,几度起落。咸丰年间“太平***”名声大作,太平***队伍中也有太平拳习练者,咸丰末年,清***府多次来平阴抄杀“太平***”,认为太平拳教习者,是太平***组织,被抓去严刑拷打甚至丧命。称太平拳为贼拳、匪拳,科第世家不许习练,认为练该拳不光彩。很多太平拳习练者,为避嫌将该拳纷纷改名,后又分家拳和***拳。清末民初,正当武术各门派形成名拳之季,太平拳却悄悄的隐姓埋名,由于当时受时代的限制,既无人向太平拳靠拢,更没人给太平拳贴金,所以该拳至今未享盛名。
新中国成立后,在***和***府的提倡下,太平拳法逐渐复苏。但到期间,又将传统武术功法礼义,视为封建迷信,老拳师被打成牛鬼蛇神。此后,由于受“造反有理,敢把皇帝拉下马,谁穷谁光荣。”的意识影响,有些人愿说太平拳是拜上帝教会的“太平***”所传。
太平拳核心文化底蕴
太平拳发源地是山东省平阴县,此县地处济南、泰山、聊城三市结合部,东与肥城市相连,西靠黄河与东阿县隔河相望,南与东平县交界,北与济南市长清区接壤,是济南市的最南端。由于位于泰山西麓,黄河东岸平阴县,因此借地域之名又称泰平。
历代太平拳大师在弘扬太平拳文化,保持太平拳的传统武术本色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太平拳大师都要求弟子们树立爱国信念、道德观念、人生理念。提高太平拳弟子们的学识修养和精神修养,这也是太平拳的核心文化底蕴所在。
传承“太平拳”不但是教授拳术套路、功夫、功法,更重要的是传播太平拳武术文化。太平拳武术文化,应该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山东省平阴县杏坛文化艺术中心平阴县太平拳发展研究会(供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阴太平拳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