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东北地区是我国起步较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重工业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东北地区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严重制约该地区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1.资源面临全面枯竭。随着自然资源的采掘资源储量逐渐减少,东北地区的区位优势下降,资源开采工业的生产成本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从整体上看,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鼎盛期已经过去,矿产资源产业的整体萎缩已经相当明显。辽宁省的资源产业枯竭和衰退主要体现在煤炭、有色金属矿产上。目前,全省7个矿区除铁法区外,都是萎缩矿区,煤炭产量逐年下降。黑龙江省、吉林省也同样面临着资源产业萎缩的问题。
2.资源利用率低。东北地区虽然资源较为丰富,但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加工利用程度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许多企业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在工业结构中,高能耗产业比重大,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明显落后;工业技术和装备落后,个别国有企业还在使用20世纪40年代的耗能设备。2005年,东北三省万元生产总值消耗能源1.65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2%。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存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等问题。
3.环境污染严重。东北历来是重工业基地,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大,资源和能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较为严重。2005年,东北地区废水排放总量为43.41亿吨,其中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废水仅为1/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15908.78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极低。
4.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由于环境意识淡薄,对环境资源只知索取不知保护,造成东北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近年来,城市的扩建,使许多工厂、企业迁到郊区或农村,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土地占用、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直接导致耕地锐减,农民收入减少。
二、建设生态经济是振兴东北的现实选择
生态经济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原理为主导,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从整体上去研究生态系统和生产力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的一种经济模式。
1.建设生态经济是实现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建立起了以资源为依托的产业格局和生产力布局,但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超强度开发和低水平利用,使东北地区面临着资源危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及企业危困的严峻局面。建设生态经济就是要转变传统发展观念,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为指导,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协调发展。与传统经济相比,生态经济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产品的重复使用和再循环使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
2.建设生态经济是推进东北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要求用新的思路去调整旧的产业结构,用新的体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生态经济模式正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佳形式。它依靠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制度创新,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能源实施“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调控,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和环境的破坏,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效率,达到资源能源低消耗、经济高产出、污染低排放,注重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进行体内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生态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一种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为新型工业化开辟出了新的道路。
三、推进东北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财税***策建议
1.调整现行税制,完善生态环境税收体系。建设生态经济,有效开发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应杜绝破坏性开采、过度浪费资源行为。***府必须及时调整税收***策,以规范市场主体经济行为。首先,应尽快完善资源税。一是扩大征收范围。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将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和淡水等自然资源列入征收范围,限制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并为恢复生态平衡提供资金;同时,将现行其他各类资源性收费并人资源税,设置不同税目,统一征收管理。二是调整计税依据及税率。将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采取累进制方式,将资源产量划分档次,不同档次使用不同的税率,税率级次应跳跃式增加,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应课以重税,以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其次,应着力调整消费税。一是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一次性木筷、高档建筑装饰材料、高尔夫球具等,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也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二是提高消费税的税率。对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摩托艇应征收较高的消费税。三是开征燃油税。取消消费税中对汽油、柴油的课征,对汽油、柴油、重油等在其销售环节从价开征燃油税,适当提高含铅汽油和低标号汽油的税收负担,以抑制含铅汽油的消费。再次,应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凡在中国境内从事有害环境应税产品的生产和存在应税排污行为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均为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环境保护税的税目可以包括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垃圾污染税等;根据
污染物的特点实行差别税率,对环境危害程度大的污染物及其有害成分的税率应高于对环境危害程度小的污染物及其成分的税率。通过强化纳税人的环保行为,引导企业与个人放弃或收敛破坏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同时筹集环保资金,用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对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成本“社会化”或“外部化”,环境的真实成本被湮没,环境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企业缺乏珍惜环境的内在压力和动力,不会像珍惜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去珍惜环境。因此,应大力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革除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积弊。首先,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向环境排污,“侵占”或“消费”的是有限的环境容量,排污权可以被视为环境使用权或占有权的一种具体形式。所有污染企业必须进行排污申报登记,领取排污许可证,并严格按照核定的排放总量和许可证规定的排放条件排放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对各个污染源的排放行为(如排放的浓度、速率、数量、时段、烟囱高度等)做出具体规定,进一步将排污权具体化、商品化。从而变得可定价、可交易。其次,建立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府通过招标、拍卖等形式,将排污权卖给企业,使企业生产成本完整地反映环境成本,迫使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积极主动地关心环保,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使用这种市场化手段可以极大地调动排污企业的积极性,使其可以选择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式主动减排,同时可使减排的社会总体费用大规模下降。排污权交易是引入市场机制优化环境资源配置,提高环境使用效率的有效措施。企业有偿取得排污权后,必然产生珍惜环境、减少排污权使用即减少排污的内在动力和压力,从而促使企业自觉采用生态经济的生产方式或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
3.设立专项基金,加大财***投入力度。中央财***应设立生态经济发展基金,组成专家委员会,对生态经济有关项目、企业、技术进行评估、审核,采取由专项资金直接拨款,或通过财***贴息、低息或无息贷款的形式,对具有一定预期效益的行业、项目、企业、技术予以资助,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低能耗产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支持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开发,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生态经济产业是一种挑战性的产业,该产业投资大、建设周期相对较长,而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效益较差,资产负债率高,历史包袱沉重,因此,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给予生态经济产业资金支持,以促进该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同时,改变***府预算内投资范围太宽、包揽太多的格局,对促进东北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予以投资倾斜。***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东北地区发展的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治理西部盐碱地和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及沿海地区污染,扩大和深化“三北”防护林体系,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风力发电基地,建设东北地区公路水路通道,建立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等。由于上述承建企业经济负担较重,***府通过投资性的支出,既可以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也可以调动企业建设生态经济的积极性。此外,增加***府专项补助支出,帮助单一资源型地区和城市解决资源枯竭问题、接续产业的发展问题,下岗职工生活、再就业问题,提高对采煤沉陷区资金补助比例,增加发展替代产业的补助和人员培训投入,给予资源枯竭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安置资金补助,保证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补助和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助支出。
4.扩大税收优惠***策,实施税收激励机制。为推进生态经济的建设,应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利可***,使企业和个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因此,对发展生态经济的企业、项目,应给予各种税收优惠:一是调整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策。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研发费用全部给予税前扣除;对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设备的企业减免增值税、所得税;对购置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设备的企业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税金全部抵扣,并在一定额度内实行投资抵免企业当年新增所得税税收优惠;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实行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缩短无形资产摊销期限、减免企业所得税;对使用废弃再生资源产品的企业予以免征相关税收。二是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税收***策。在进口税方面,降低低耗能产品进口关税,对相关进口企业给予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对导致高能耗的仪器、设备、技术的进口提高进口关税与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制定鼓励低油耗、小排量车辆的税收***策。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对研发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或补贴,对节能生产设备实行加速折旧***策;对产品生产企业降低所得税税率;对流通企业实施增值税减免;对消费者免收此类商品消费税,降低此类商品燃料税税率;对专门回收此类商品的企业减免所得税。
5.全面推行***府绿色采购制度,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由于***府采购数额巨大,实施绿色采购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可以促进绿色产业和技术的发展,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实施绿色采购能够直接减少***府日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为社会各界树立良好的榜样。首先,应制定专门的《***府绿色采购法》,明确规定***府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选择***府采购所涉及的优先领域,分行业、分产品制定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制定公开产品相关环境信息的规范,并公布***府绿色采购的实际执行情况,建立人大和公众等对***府绿色采购的监督机制。其次,***门在进行***府采购预算时,应对进入绿色“清单”产品的购买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以此来保证采购人购买绿色产品时有资金来源。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和开展绿色产品开发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财***补贴,对于更新、改造生产设备和工艺手段的资源消耗型企业也应给予必要的财***补贴,以补偿生产企业对环境的治理费用和保护稀缺资源,引导、鼓励更多的企业从事绿色生产。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东北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财税***策,可以解决该地区生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实现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稀缺的压力,满足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摘要]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也日益严峻。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东北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财税***策作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可以引导和调节市场主体经济行为,为市场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社会和法制环境。实现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意***。
经济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为切实加强经济建设资金拨付环节的管理,首先对资金的不同种类和用途进行了细化区分,然后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加强对不同性质资金的管理。从实际情况看,四平市使用的经济建设资金种类大致可分为:国债资金、中央专项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省级专项资金、转贷资金。对于这些资金的管理,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根据资金的不同种类和用途,结合项目建设实际采取了不同的资金拨付手续和管理模式,在具体管理上,力争做到“一个严格、两个相符、三个必须、四个明确、五个到位、六个坚持。”切实做到明确责任,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齐抓共管。
五个到位。一是对前来办事的项目建设单位,坚持做到热情服务到位,做到急事特办,不扯皮,不推诿。对需要解释的事情,真正做到态度和蔼,耐心细致;二是对项目建设资金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的要求和相关规定,在资金齐全、审批手续完备的情况上及时拨付到位;三是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管建立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切实做到对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到位;四是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上的经验,及时总结,逐步增强管理意识,强化管理方式,不断完善管理办法;五是对每个项目从上级部门批准并下达资金开始,就收集该项目的相关资料,在项目建设竣工后,将项目建设资料收集完整,以项目为单位装订成册,归档备案,切实做到对每个项目的相关资料都能管理到位。
六个坚持。一是在工作中,坚持以服务市场经济发展为工作宗旨,对全市的建设项目竭尽全力支持,热情服务;二是对上级批复的建设项目,凡是使用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的,一律设立专户专账强化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对上级下达的基建项目或是改造项目资金,坚持以基建审查为项目建设预决算的基准,切实加强基建项目资金的管理,防止项目单位擅自变更建设内容,杜绝挪用专项资金和超预算现象发生;四是对项目工程建设的承建和大型设备以及主要材料采购,都坚持以采用招投标程序为项目具体实施的前提,规范基建承包秩序,防止在基建承包中出现瑕疵,避免因基建质量问题给项目建设资金造成损失和浪费;五是对行***事业单位的设备购置和材料采买坚持以***府采购为基本原则,不准项目建设单位自行采购;六是对项目建设拨款坚持以工程进度为拨款依据。
对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的首次拨款,要求项目单位提供完整的相关审批手续、资料等。再次拨款时,工程项目承建单位要填写《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拨款申请表》并附项目监理根据工程建设进度提供的“工程价格结算单”和“项目建设拨款意见书”,同时还要附有税务部门开具的纳税发票,才予以拨款。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专业管理职能,规范工程项目在具体实施前的各项相关程序和手续,防止在资金拨付审批环节出现纰漏,而且也有效确保了工程项目资金在使用上的安全。
二、把好资金使用关,事后监管突出一个“实”
一是定期检查。规定每年对全市经济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问题;二是随机抽查。对于阶段性重点资金的使用情况,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随时到项目单位查看已到资金是否按照项目计划专款专用;三是重点调查。对于重点工程类项目及群众有反映的项目,及时抽调人员组成检查组,深入到有关项目单位,重点对资金使用情况及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四是联合巡查。
定期与监察局、审计局等部门联合对国家扩大内需专项资金及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进行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不按要求整改的,经请示省财***厅,责令其将资金全部缴回,并在以后项目申报中不予考虑。通过采取上述多种监管措施,有效减少了资金使用环节出现的问题,提高了经济建设资金使用的安全性。
经济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大力宣传我们的公证职能及作用,让企业了解公证的好处并利用公证保证自身的合法权益。我们公证处主动出击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和我市的各类企业联合,为扶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服务,我们公证处定期到企业走访,了解企业的现状及今后发展前景规划,为企业提供公证法律顾问,提供公证法律帮助,在保持原有公证事项的同时又从中发现了不少新证源,及以前我们从来没有接触到的公证事务,回来后我们公证处的业务领导和资深公证员一起座谈,商量如何进行下一步做好公证工作,开拓思想集思广益,对新的公证事项把握不准的及时向上级领导请示汇报,为后期公证工作做好人力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二、具体服务方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对吉化北建引成
品石油入长工作做了具体的部署,我们处派出精干公证员和吉化北建领导进行了座谈研究商议,了解到这项工作是***府的形象工程,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程,是涉及长吉一体化的战略计划的工程,做好这个公证工作意义是重大的也具有历史的深远的,我们同吉化领导协商我们的工作的思路和公证工作的具体做法和企业领导达成了共识,由于是占用农村农民的耕地,我们对他们提供的各项资格、文件进行了严格的审查,看是否符合法律及***策规定,有无***府相关部门的批文等,和他们讲清楚我们公证机构只负责现场监督,不能参与测量及其他别的与公证无关的事务,公证只起到证明作用。让其了解公证的职能及公证的证明效力,便以后更好的开展好此项工作,做好前期的必要准备。
三、我们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们由于是7月1日进行的工作,由于占用的是老百姓的耕地工作起来很不好做,上次天然气管线征地遗留的历史问题很多,所以我们这次工作起来就比较困难,我们就耐心讲解,让老百姓知道和上次天然气管线征地不是一回事,讲明此次工程的意义及重要性,让老百姓明白道理,之后工作就好开展了,但问题又出现了,由于玉米涨势较高,我们测量人员根本就不知道谁家是谁家的边界,我们老公证员想了一个办法,找几个竹竿上面绑上带有颜色的塑料袋让老乡自己找到自己家的界限,这样一来不仅测量的速度提高了,也保证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对不懂的问题积极和测量人员及陪同我们的村委会领导沟通协调,尽可能的达成一致意见,我们还每天核对账单,我们的现场监督和测量单位、村委会三家测量计算结果,当着老乡的面进行一笔一笔核对,这样既保证了测量的准确性,又赢得了老乡的心服口服,发现问题及时得到纠正解决,凡是当天能解决的事就不拖到第二天,为确保公证的客观性我们聘请录像人员对整个测量工作进行了全程录像,收集影像资料进行存档,确保测量的客观性、真实性。
由于七月是伏天,我们冒着酷暑炎热,坐着不动都出汗,就可想而知我们的工作了,由于地里车进不去,我们就只有用自己的两只脚一尺一尺的量,测量人员走到哪里我们就跟着监督到哪里,虽然特别辛苦但我们感到很充实,只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我们也豁出去了,遇到水田地就上里面趟,上面晒着底下蒸着,碰上旱田地就往里面钻,里面是相当闷热了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们就走走歇歇,和老乡们打成一片,由于所要征集的地线路是直线的,但老百姓的地不是整块都是一家的,你家占一块他家占一点,各种情况都有,我们就和测量人员村领导、乡镇领导及老乡共同协商研究方案,让相邻两家或三家划清自己的边界线在没有异议的前提下,测量各家的地域范围,避免你占我家一个垄他占我家一个角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充分发挥公证工作在预防纠纷、减少诉讼、保护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样既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维护了***府的形象工程。扩大公证工作的影响力。为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公证服务。
四、发挥服务社会和谐稳定的职能促进经济建设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预防纠纷化解矛盾,全力服务***、***府中心工作,这是我市公证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特别是近年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区建设、旧城改造、保障性住房惠民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公租房、房地产开发利用,高铁征地拆迁等重点工程建设中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优质公证法律服务。通过活动的开展,服务能力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公证的诚信形象得到进一步的维护,公证公信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2013年以来,结合中央***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市公证机构认真落实省市委、省市***府《关于开展服务民生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活动的实施意见》,我们公证处制定相应措施为企业排忧解难、减轻经济负担。一方面深入结对帮扶企业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运用好公证制度,规避和减少影响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结合实际减免企业之间合作联营、企业兼并、资产重组、租赁承包、货物产品买卖、商标使用权转让公证事项;减免企业涉及贷款合同公证事项收费;减免企业股权转让、招标、投标,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公证事项收费;对破产企业兼并公证事项免除公证收费。公证工作必须坚持做到“以民为本”,把便民、利民、惠民、益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理解群众、方便群众。我市公证机构正进一步拓展公证服务领域,更好地贴近民生,服务社会。吉林市安居保障房分房选号活动、高新区荣光村竞选村主任、吉林市小升初,初中按学区入学,初中入学阳光分班等活动……在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公证机构充分发挥公证职能作用,积极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赢得社会各界好评和人民群众充分肯定。在公证法律“进社区”、“进乡村”活动中,公证机构多次组织公证人员下乡、公证进社区,主题法律宣传咨询活动,解答公证咨询,宣传公证知识。我们公证处在日常办证中为老弱病残以及家庭困难、弱势群体开通办证绿色通道,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为困难家庭、弱势群体提供免费公证服务,对继承权公证数额不大的公证事项简化公证流程,对千元以下的减免公证费等一些惠民措施,仅今年我处共办理公证法律援助案件117件,免除公证费用13万元以上。为年老体弱、身患残疾、重病患者、行动不便当事人上门提供公证服务86次以上。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焦点、热点、难点等问题,我市江城公证处充分发挥公证预防在先、减少矛盾的特点和优势,在为***府、企业、社会提供服务过程中,积极介入征地拆迁、土地流转、企业改制、财产继承等矛盾纠纷易发多发领域,充分发挥公证职能作用,引导群众自觉运用公证手段预防纠纷、化解矛盾,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五、公证工作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行了一些思考
公证制度作为国家一种预防性法律制度,它不仅仅在预防民事纠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要主动介入经济建设领域,运用它预防、沟通、服务、监督的职能,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公证要在服务国有资产管理、投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借贷、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招商引资、征地拆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重要领域发挥积极的服务作用,通过公证活动对有关行为的审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止不法行为和纠纷隐患的发生。目前一些公证部门仅仅重视一般的民事公证,忽视公证在服务市场经济活动中预防和减少经济纠纷的作用,这是绝对不正确的。公证机构要积极主动介入经济社会建设,拓展工作思路,积极主动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服务,不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服务经济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公证法律服务作用,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总之,公证工作在为人民***府分忧解难的同时也宣传了自己,也树立了公证人员在人民群众的良好形象,起到***府和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预防纠纷避免诉讼方面是别的***府部门不可取代的,公证的证明效力是法律赋予的,是最有说服力是国家公信力的具体体现,运用好公证能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公证为服务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公证机构要积极主动介入经济社会建设,拓展工作思路,积极主动为经济发展提供公证法律服务,不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服务经济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公证法律服务作用,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
经济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是知识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不仅具有实验方式先进、设备齐全的优势,而且更容易接触到先进的信息资源,有多种专业学科。除此以外,其本身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也是比较强的,这就使其蕴涵了巨大的力量。但是,想要将这种力量更好的发挥出来,就要将科研开发作为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建设的需要,并将其引入学校,通过教学实践、科学研究来实现。另外,还要调动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热情,调整改善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将知识分子的潜在科研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的实际生产力,为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贡献力量。科技研发、科技实现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不仅仅是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自身发展与建设的需要,而且是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对于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提出的客观要求。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思想的约束,以往的高效科研和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这是不正确的。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进行科技研发,用科技实现生产,形成科研成果、产品,将这种科技成果、产品辐射扩散给社会,给予社会发展科技支持,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完成。
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研发不仅将科技力量转为了实际生产力,而且为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收集情报资料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方式。科技信息、成果通过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转为社会生产力,不仅是对科技信息和成果的价值的评估,而且还实现了对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全面评估,这对于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发展建设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另外,在研发的过程中,对于原有科技信息和成果的考核和价值评估,成果本身存在的问题研究,以及对于社会市场的需求捕捉,对这些信息进行正确的评估和判断,研发出新的、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科技产品,这个过程对于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锻炼,对于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长远发展和研发水平提高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而且,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对科研技术进行扩展时,不仅能够促进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对于其他薄弱的科学技术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说,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技术的研发具有良好的循环促进作用,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建设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本身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对于萍乡的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作用除了上述的任何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的作用之外,其作用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促进有关部门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创新财***投入方式,加强监管,提高绩效,以求解决科技资源“分散投入、各自为战、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的问题,推动科技资源“交流、开放、共享”,加大科研资助创新能力。
(2)促进围绕资助创新能力的提升配置科技资源投入。
(3)促进萍乡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的建设,积极推进产业转型。通过优化科技资源,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发现科技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促进科技资源平台的建立。
(4)促进高校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着力打造特色优势学科专业。
2萍乡科技资源现状分析
不论是针对萍乡科技资源的主体,还是科技资源的课题,其进展情况都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行探讨。首先,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具有优势的资源。对于萍乡的科技资源整体来说,还是比较良好的,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完善的科研设备。其次,是需要全面这些人才的能力以及做好设备的良好应用工作。最后,各个部门之间需要加强协作,共同研究更加先进的科研成果。萍乡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供需结构矛盾,其二是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问题。长期的地方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由于缺乏市场价值,实际生产不需要,使得科研成果被大量的搁置,在供需结构中形成了一种不合理、虚假的现象:在资源应用研究方面,虽然有大量的成果,但是没有实际生产利用价值;而市场生产企业又十分希望高校能够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能够促进他们的生产发展。这种矛盾的节点就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即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结合实际生产需求进行科学技术研究。而从供需结构矛盾中可以看出,科研成果的问题之一就是实际的应用价值。实际应用价值应该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方向,是其开始的前提,盲目开展的研究是没有应用价值的,也是没有企业、生产商会采纳应用的。还有一个科研成果的问题就是,高校的研发力量相对分散,难以集中形成整体优势,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部分高校的研发部门管理人员并不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难以组织跨部门、跨专业和跨学科的重大课题或者大规模的研发;或者承接的大项目不能顺利的完成,影响了高校的信誉度。
3优化配置策略
研究方向是研究进行的指南针,如果没有良好的研究方向,再好的资源也无法发挥它的作用。在科研开始前,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确定明确的研究方向。首先可以通过市场经济调查来确定。市场调研可以明确的获得市场需求信息,面广而信息全,在调查收集完信息后,需要对其进行筛选,选择有价值的信息,确定方向,进行研究。还有就是可以直接向企业咨询,这种方式能够确定对应的供求关系,根据特定企业的需求进行特定的研究,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研发成果的实用价值。管理人员要促进各学科、各专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在需要合作时,能够及时的投入研究。其次,在进行研究前,要对研发的需求进行客观的评估,通过实际的评估来确定研发人员以及设备的规模,以确定有效的挖掘原有信息资源的价值,研发出更有价值的成果。
4结论
萍乡地方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仍然需要改善,本文就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进行了研究,希望对于萍乡科技资源的配置优化贡献一份力量。
经济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国在21世纪议程中把资源的洁净利用的具体描述为:是指既可以让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又可以采用保护自然资本与能源环境的方式和办法,换句话说是一种物料和能耗的科学计划与处理办法,将废料减量化、资本化和无害化,或逐步在出产过程当中减少。固然,洁净出产不但要实现出产过程的无污染或少污染,并且出产出来的产物在利用和使用完之后的报废处置过程当中也不产生不良的影响或污染。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包括机械加工、矿山开采在内的第一产业,是耗能比较高的经济发展产业。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这些工厂或企业在日常的营运与生产过程中,应该通过加工技术与工艺水平的改进等措施,来降低对能源的消耗水平。同时,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的污水与废弃的排量应该通过净化与减排等方式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强调对各类废旧物品的回收。尤其是,最近几年,社会化大生产进程的加快,是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物质产品,这些产品的出现,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特别是一些奢饰品与一次性产品的大量出现,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二、我国循环经济的建设与法律促成机制现状
1.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现状
随着***和***府对循环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日益重视,我国在循环建设领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发展成果。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数量的增加,而更应注重的是发展质量的提高,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而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少地区由于单纯追求GDP总量的增加,忽视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从而使社会上出现了浪费发展、污染发展、事故发展、片面发展、破坏性发展和眼前发展等不科学的发展现象。由于中国是一个地域比较辽阔的大国,在循环经济的具体建设阶段还存在这参差不齐的现象。这种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整体的循环经济建设的进度与发展程度。
2.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法律促成机制现状
循环经济建设,一方面来自人类自身的自动与自发,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在倡导依法治国的当下,更需要借助相关法令和律例来促进与监管经济建设的协调成长。当然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日,以人为本依然是法制建设的首要原则。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立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人的最大的价值与满足。其中,人与环境的和谐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虽然举国上下,对循环经济建设已经非常重视,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目前现行的法律法规大多是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为基础,并没有完全体现环保与发展相互协调的宗旨。今天,在增进经济的持续循环成长等方面,我国已连续制定并了相干的法令与律例。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方法规在法律执行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必需要兼顾全局,拟定一套体系的、周全的法律法规。真正意义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健全法律监督体系为循环经济建设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提供强有力地保障。可喜的是随着法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我国已经制定相关循环经济建设的法律超过10部,在地方也出台了一系列与其配套的条例,这些法律法规,已经初步构成了保障循环经济建设的法律体系,为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建设的确立与完善铺平了道路。
三、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就是要遵循自然界中各个物质存在的内部规律,其中包括对生态规律遵循,对经济发展规律的遵循。要做到成长与维护相协调,在成长中注重维护,在维护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简单来讲,在经济发展的具体过程中,要注意对生产、消费等相关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进行有效的回收与再次利用。所谓的循环经济,其实就是把清洁的生产与废物的充分利用结合在一起,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模式。在过去的经济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工艺的落后,以及环保观念的淡薄,产生了大量的生产垃圾和工业废弃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源的浪费,也同样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损坏。所以,我们要摒弃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单向式流程组成的经济模式,也就是过去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实现资源、产品等再生资源物质的反复循环。首要的做法是,节能减排,也就是说,削减对自然资本的开采,进步其利用率,削减污染物资的排放,从而以最小环境代价,缔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可避免的是,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会存在者一定的冲突与矛盾,我们要做到两者之间的合理协调。一方面,要保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虽然发展国民经济势必会消耗一定的资源并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保护环境也就意味着对经济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我们必须站在循环发展的高度,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在任何国家和地区,总体目标是共同的,但具体的实现途径、模式和进程却是多样的。我们国家既迫切需要实行可持续发展计划,同时又应从我国的现实国情着手。在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理论、经验、对策和技术措施的同时,在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引下,高标准要求与从实际出发相结合,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从而制定符合我们自身国情的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
四、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法律促成机制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中国正走在依法治国的路上,面对循环经济建设发展这一事关全局的大事情。我们一定要加大相关的法制建设力度。我们要借鉴西方等国家成熟的立法经验,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制法规建设,确保有法可依,另外,面对,我国特色的法制环境,不断提高***水平,稳定和维护法律的地位和尊严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只有大力开展法制建设,才能为循环经济建设与和谐关系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有利的外在环境,这对新时期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全面保障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完善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的同时,要从***治的高度重视,解决好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完善依法行***,保障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循环经济建设的发展,保障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民主管理,监督,统一协作实现和谐共赢。尤其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力实施法制建设,遵守诚实守信的商业原则的同时,加快形成法制体系,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的朴素梦想的实现,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在循环经济法律促成机制的顺利实现的过程中,我们要从以下几点进一步强化。首先,从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相关细则与条款。在2009年,时任国家***的通知签署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令。这一法律从宏观上为我国的循环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道路,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节奏的不断加快,我国在经济领域方面又出现了很多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形式与内容。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从新的实际客观情况出发,重新修订与补充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相干细则与内容,进而真正意义地发挥法律为循环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保驾护航的作用。其次,在循环经济建设的***层面需要进一步厘清权责。由于循环经济建设相对来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一线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交叉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对影响法律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因此,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该从具体的操作程序出发,进一步地厘清各个职能部门的权责与义务,将行***管理的权力进一步实行统一化管理。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牵扯到各部门的综合协调,这一点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商榷。最后,在进行制定与完善循环经济的促成机制的过程中,要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在最近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指出要分阶段,有计划在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中国人民要进入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生活水平。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也就是本世纪中叶,中国要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由于循环经济法律促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进行不断地完善与总结。循环经济协调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这些都需要全体国民的积极热情的参与,没有这种集体性的行为,循环经济将成为一句空话。只有全体上下行动起来,正确认识循环经济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这种和谐的理念,杜绝过往的违背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念,才会真正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结语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浪潮。但在这迅速发展的浪潮背后,我们发现只有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才会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我国正在全力为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法律对循环经济保障与促成。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法律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本文从观念及法制建设及相关法规的完善,实现循环经济发展观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可实施性方案,为缓和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矛盾,促进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做出一点绵薄之力。
经济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总体来说,当下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的科研转化力还很弱,我国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普遍不高,而师范院校的转化率则更低。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国内高校的大量科研成果由于产学研结合紧密不够而被浪费。相对其他非师范类高校来讲,师范院校的科研实力相对而言更加薄弱,人才缺失,底子相对薄弱,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更不用说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了。如果师范类院校不能有效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必然会被淹没于时代浪潮之中。因此,在强调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工科非常薄弱的师范院校必将面临相对其它非师范类院校更严峻的形势与挑战。
二、师范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1.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比较大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的早期***策引导,高等院校的教师基本上以教学以及基础科研为主,很长时期之内,教师参加生产活动或兴办企业都被视作不务正业,部分教师利用手头的技术增加收入更是被称作下海。种种传统思想观念严重束缚着高等院校教师对科研技术成果的转化,这些不良现象对于广大师范院校来讲更甚。
2.科研成果的转化机制还很不成熟
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步骤,那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中试”,这是科研成果转化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点,是为了大力推广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而做的一些后续试验以及应用性工作。由于在实验室中所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不管是操作技术、生产规模还是工艺条件、成本预算的控制方面都与现实生产有着非常大的差别,而在这些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必须解决工艺设备设计、生产放大等一些问题,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由此可见,中试是极其费钱的一个环节,国内的中试经费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比例,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科研成果最终的转化。
3.科研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在中国,纵向的科研经费在总的科研经费中占了最大的比例,而纵向的科研方向及项目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制定、下达的。这种做法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对于不同的地区和不同高校来说缺乏针对性,可以说形成了科研与经济的分离。近来的科研制度改革把国家对科技的***策支持完全变成竞争性的拨款,这种做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增加了科研工作人员的危机感,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也造成了重复和趋同的科研。同时,对于师范类院校来说,在这种***策环境下不得不同工科院校竞争趋同,或相同的研究课题很难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
4.科研重点不突出
重点不突出,特色和优势不明显是又一表现。师范院校没有根据自身的学科和专业的优势和特点,没有在教学、开发、服务以及科研等方面突出重点、抓住重点,而是在急功近利的思想驱动下搞一些短期行为,比如在所谓人才培养方面一味兴办新的热门专业,形成了专业设置上低水平的重复;而在科学研究以及科技开发和服务等方面,没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及计划,小打小闹多,抓小丢大,重头戏比较少。
5.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
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不够,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和接轨的相应运行机制。一方面,与地方的联系密切度不够,没有建立固定的和地方联系与沟通的工作制度和组织形式,因而没有能够争取到社会各界和地方***府对高校更多的支持与关心。另一方面,内部的管理机制也不够完善,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教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被调动和发挥起来,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量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
三、师范院校应该采取的对策
1.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地指出了中国在今后的十五年内的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在这个方针指导之下,国家和地方的科技资源的投入和分配更加强调科技对经济及社会的贡献率。以此为背景,师范院校科研应该积极地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从思想上开始重视产学研道路。同时,我国的师范院校科研管理者也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与时俱进地学习和吸收国家的科技***策,并制定相应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师范院校的科研人员走上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2.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改革
产学研要求必须以高校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这意味着我国的师范院校要适应企业生产的步骤,而非让企业来迁就高校的科研成果。所以,从实施模式来看,国内师范院校应该走以合作开发以及共建实体模式作为主要任务,同时尝试多种模式的产学研改革道路。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多种产学研结合形式,还可以通过中试基地、创办科技园、研发中心、共建企业等机构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如此一来,既可以增强师范院校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效促进科技同经济直接的紧密结合,也有利于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培养科研创新精神,积极抵制科研不端的行为,加强学校诚信机制的建设和知识产权意识以及科研法制制度的建设。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为着手点:首先,要鼓励创新。建立健全的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创新的欲望与意识,以此作为评定科研成果具备创新性与否的标准,可以分析该科研成果是否具有实用性、创造性和新颖性,这三个评价标准也是现行是否能获取发明专利的重要条件。其次,要保护创新。对于那些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必须及时予以保护:一方面,要以专利方式对科研创新成果予以保护,必须严格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时刻注意专利申请要求及程序的变动,尤其是在高科技背景下的我国专利制度的变革,除此之外还应该成立相应的专业部门学习及研究专利制度和专利法,以切实保护本校师生的科研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和反馈机制,以防止学校内部学术权威窃取先进人才的科研创新成果,以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4.加大校内人才结构调整的力度
人才结构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即人才的引进和人才培养。人才的引进要服务于新专业、新院系、新学科、新平台、新领域、新基地、新行业、新机构等新体制的建设,高校人才引进的目标、方式、类别要有站得高、望得远的顶层设计。人才的培养则要注意培养留学回国的群体以及青年群体。学校应该给予启动与育苗,为这些人才开展科研创新提供支撑,为他们奠定竞争基础,鼓励和吸引他们尽早加入科研创新队伍,建立良性的循环,只有如此科研创新队伍才能最终形成规模。
5.完善学校的发展规划
面向地方的经济建设,师范院校要制订和完善学校的发展规划。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能否更好与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接轨及为之服务的前提。很多高校在制订自己的发展规划时,都是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之后,反复地论证和修改,使之符合各地方经济发展建设的实际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又适应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社会上对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6.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和培养合格的优秀的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师范院校要预测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同时注意发挥高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地挖掘自身潜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培养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各类人才。一是要加强高校的专业建设,调整、改造专业结构,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人才。二是要加强高校学科建设,设立新的博士和硕士学位点,培养更多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三是要进行教学体制改革,推行双学位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专科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四是要实行招生体制改革,对一些比较特殊的专业如机械类、农学专业进行单独招生,培养永久牌的人才。五是要大力发展地方性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效提高地方各组织、各部门在职人员的业务素质。
7.提供科技咨询与服务
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提供相应的科技咨询及服务。高校要注意发挥高校自身的技术和智力优势,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服务和科技咨询。其一,可以推荐专家和学者担任地方高参;其二,选送优秀的人才到地方挂职服务,一方面可以给基层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也密切了学校和地方之间的联系;其三,积极组织师生参与社会实践以及社区援助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四、结论
师范院校和地方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存在着共生发展和依附关系。纵观历史上的经济发展情况,越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就越有价值,发展的后劲也越足。在高校自身的努力以及企业的支持、地方***府和国家财***扶持下,我国高校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在地方经济发展的环境之下,地方高校应该加大力度实现自身人才培养方面的变革和创新,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和地理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论文范文第7篇
第一戒骄戒躁是经济建设中的原动力
戒骄戒躁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创新的原动力,我们中华儿女不能自满,不能骄傲,不能看不到世界各国的技术资源,不能看不到经济实力竞争的激烈趋势。经济发展的紧迫性才能使我们强化学习,引领技术,自我创新,踏踏实实进行结构调整,发展中小企业,发挥劳动密集优势。因此,要不断动力,不断进取,不懈努力,不懈追求,不骄不躁。戒骄戒躁也是我国家经济发展,减少错误的强有力的保障。作为代表老百姓根本利益的全***,应当在经济建设各项要求中,我们要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躬下身认真听取许多经济专家、老百姓,各***府组织人员的建议,要用民主的作风,科学的态度,组织专门人才的研究方案,使改革开放的***策上传下达。反对本本主义和假冒伪劣,要讲究过硬的实干作风,注重经济建设中财***运算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把我们工作和重心放地公益事业上,要聆听专家学者,聆听群众要求,聆听国际友人,以饱满的热情,端正的态度,科学的智慧,朋友的忠实,为重大经济事项作出准确的判断,提高产业效率,节约工程积金,收到了一针一线为人民,一分一毫干实事的效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风气越来越风行全国。
第二艰苦奋斗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传家宝
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艰苦奋斗,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创业是我们经济建设的不懈努力,各行各业的同志要有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我们面临的工作有两点:
1、要调整产业结构,将***府有限的物力、财力、资金全部投资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方面,投资于文化教育及科技产业方面,投资于增加就业创业机会的信息采集、创业培训等方面,对于机关企业的办公楼、实施建设、会议宴请、公车撤换等不必要开支,能节约开支的节约开支,能降低标准的降低标准,能压缩节流的压缩节流,把有用且有限的资金用于保发展,促生产的经济建设中。
2、由全体公民纳税而经营的机关事业部门,要尽量精兵简***,节约行下事业费用,提高办事效率,以精准的办事作风和一条龙服务,来减轻居民的税务负担,能把有限的资金多用于生生产建设和经济建设、居民公益等方面。
第三勤俭节约、树立红色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看家本领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等收入国家跨进亚洲金融风暴的黄金时期,我国要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准,加快改革开放的力度,加速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入WTO的态度,随着货币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金融风险怎样避免,央行在新的格局下怎样保持人民币的坚挺,这给***和***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及今后的国际贸易中,中国产业市场的标准及方式需要学习别国的先进经验,又得有自己的独创精神,我们改革开放步骤迈进,越精确。在对外开放中遇到的问题,新规则越多,面临的新工作、新对象会越来越抵触,这是需要我们领导干部要使出我们的看家本领,树立红色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商场如战场,产业经济必定是节约成本的经济。在大国贸易和国际合作中,做为资本家、银行家、实业家的外商最看重的是环境和资源。而环境和资源要更健康和环保。成本核算和资源最重要,谁节约成本越少,他和利润就越有成果。环境越干净,成本越节约,外商越受益。要知道外商算的比我们国营大企业的成本核算更加勤俭,节约才是他们的硬道理。
外商在寻求利益合作伙伴国时,一向愿意同节约成本的合作伙伴洽谈,而否定同不太节约盲目追风的融资者洽谈。尤其是外前几年地到我们国家宴请时浪费;出国时不精心谈判,迷恋游山玩水;提前解约的不在少数,外商更看重我国红色精神的力量,对于诚信、勤俭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职工中积极发扬,形成特色在工会工友中传播,作为规定在基层中热火,红色精神永不落。
在***为人民服务更完善,任务更艰巨,更加需要各级***府发扬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建立一个廉洁高效、人民信任、现代文明的***府。调整财***支出结构,将一定的财力用于城乡居民的生活中,全国统一市场秩序,供求、借贷和合作各方诚信使供货的安心,卖商品的放心,借出钱的不担心,产供销服务一体化,优良性循环。我们的工作兢兢业业,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经济建设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信用工程;连心桥;双赢
Abstract:Tofurtherstrengthenthefunctionwhichservesfor“threeagriculture”,displayedtheRuralcreditcooperativetosupportagriculturalandtheruraleconomicdevelopmentfinancialmainarmyfullyandrelatesfarmer''''sfinanciallinkfunction,theauthorpromotesthepeasanthouseholdjotunsecuredloantotheHunanProvinceHuaihuaRuralcreditcooperative,thefoundationcreditvillage(town)workshascarriedin-the-spotinvestigation.
keyword:Creditproject;Isintimatefriendsthebridge;Win-win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和效应
1、增强了农户信用观念,促进了农村信用关系的改善。在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创建信用村(镇)过程中,信用社将“信用度”作为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唯一标准和条件,通过公开评定信用等级和发放贷款证,将“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信用观念重新加以确立和弘扬。一些农民为了争取到“信用户”、“信用村”的荣誉,想方设法归还旧贷,并向“赖债户”施加舆论压力,有的还主动替困难户偿还贷款,形成了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会同县农信社通过开展创建信用村(镇)工作,出现了农民人人争创信用村(镇)的新风尚,农民把持有信用证、信用户视为一种荣耀,有的还当作婚嫁的主要条件。同时,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也有效地遏制了农村高利贷的蔓延,正确引导了民间借贷。
2、密切了与地方******和农民的关系,激发了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信用社工作的积极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和信用村(镇)的创建,充分体现了农村信用社支农的服务宗旨,得到了地方******和农民极大的欢迎。市委、市***府及时召开了专门会议,下文转发《怀化市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创建信用村(镇)的实施方案》,并要求各县(市、区)人民***府予以重视和积极推广,乡镇村组干部在宣传动员、摸底,资信评级,限额核定等工作坐正席、唱主角、主动向信用社提供资料,并协助把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密切信用社与农民的血肉关系。
3、改进了员工的工作作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行和信用村(镇)的创建,促使信贷员转变坐门等客的做法,树立营销贷款的思想,主动深入农村,贴近农民,逐村逐户进行调查摸底,逐户写出信用等级评估报告,核定信用金额,积极开展送贷、送技术、送信息上门活动,改变了过去等储上门,等贷上门的官办作风,“挎包银行”精神得以恢复和发扬。
4、强化了信贷管理,有效地防范和分散了信贷风险。在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中,将集中调查,公开评审和分散发放相结合,信贷员深入一线调查摸底,资料评审具体,增强了贷款的安全性;村干部和社员群众参与监督,公开评审,使农户贷款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具体化,增强了贷款的公正性,有效地控制了跨区,多头贷款,人情贷款及信贷人员吃、拿、卡、要等违规行为,强化了对贷款的监督和管理。此外,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充分体现了信用社“宽、小、快、高”(贷款面宽,额度小、周转快、效益高)的信贷原则,防止了因资金过度集中而诱发的信贷风险。
5、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截止今年3月底,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创建信用村61个,信用户78.2万户,占辖内农户总数的78%,发放农户贷款证59.8万本。占总农户的60%。在被调查农户中,拿到贷款证的农户对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创建信用村(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农民要致富,农村要发展,离不开农村信用社的支持。近年来,全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2.9亿元,占支农贷款的45%,年均投放小额信用贷款3.23亿元,支持自办基地发展现代化农业致富的农民488904户,帮助农民建立奶牛养殖、灵芝天麻繁殖、苗木花卉、大棚蔬菜、烤烟、杂交水稻种植基地180多个,引导百万农民参与产生结构调整,人均增收270多元。
二、制约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和信用村镇创建的瓶颈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和信用村(镇)的创建为支持农民增收和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在小额农贷运作中,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足,影响了小额农贷的投放。
1、信贷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不配套,基层信贷人员对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存有偏见。一是对小额农贷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信用社不少员工把农户小额贷款简单理解为信用社内部调整信贷结构,甚至是应付“差使”的权宜之计,没有上升到小额农贷是端正信用社经营方向,巩固生存阵地,促进业务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的高度。二是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内涵理解过于狭窄。三是对农民群众的信用状况认可存在偏见。信用社少数员工认为农民信用程度差,发放农户小额贷款风险大。加之目前,农村信用社实行了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谁发放贷款,谁负责收回,到期收不回的轻则扣工资,重则下岗清收。因此,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造成了贷款责任人的“慎贷”和“惧贷”现象。四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在强化信贷风险约束的同时,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贷款管理中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配套,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2、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积极性。全市共有农户100.3万户,有贷款需求的农户78.2万户,占总数的78%,有贷款证的农户59.8万户,占全市农户的60%,拿到贷款的农户48.9万户,占总数的49%。截止今年3月底,全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达60420万元,占整个农业贷款的比重为37%,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回收率平均只达到70%左右,个别地方甚至只有40%的回收率。主要原因,一是农民的信用意识不强,个别农民存在恶意欠贷的行为。二是小额农贷“农转非”。据调查了解,未能及时回收的贷款主要是因为农村信用社部分工作人员审查不严,贷后检查不力,有的甚至内外勾结,导致小额农贷在运行中出现一些“鱼目混珠”和“农转非”现象。三是少数地方***府对如何利用小额农贷认识不高,重视不够。四是管理水平跟不上。小额农户贷款多、额小、面广、工作量大。一个信贷员平均要面对2000多户贷款农户,一年之中,对贷款农户走访次数屈指可数。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信用等级的评定多是依靠村委会提供的情况,而一些村干部不负责任的行为,难免会造成信用等级的误差,从而影响到逾期贷款的回收,制约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
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和信用村镇创建的有效途径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一是认识要有高度。要从“三个代表”的高度认识小额农贷推广和创建信用村(镇)工作。二是宣传要有广度,要让农民家喻户晓。三是要积极寻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防范化解贷款风险之间的平衡点,以支持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在现有抵押、质押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方式的基础上,面向广大农民大力开展小额信用贷款营销活动。
转变观念,消除偏见。一是要正确理解农户小额贷款的内涵,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发放的范围,由单纯为农民发放生产方面的小额贷款扩大到满足农民生产、生活、消费、养殖、加工、运输、经商、助学等各方面的贷款要求。二是要消除对农民的信用偏见。要看到绝大多数农民是讲信用的,只要多加强与农民群众联系,建立联系户制度,达到加强了解,沟通感情,增进信任,消除偏见支持工作的目的。三是抓激励机制,促进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
规范程序,强化管理。一是深入调查,规范建档。农村信用社在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中,要采取合法手段、有效方式对农户的生产经营,家庭收入,财产及债务,个人品行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规范的农户资信档案。二是公开民主,增强透明度,保证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公平、公正、公开。三是统一标准,合理授信。四是便民利民,手续简化。五是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六是对信用户、信用村(镇)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对农户贷款使用、归还情况跟踪监督和考核,以及对信用村(镇)有关指标的定期监控,根据农户资信及信用村(镇)指标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七是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对产业结构调整到位的地方,全面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传统农业比重较大的地方,应有选择培育一批讲信用、懂管理、有特色的专业户扶持,以点带面,推动全村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论文范文第9篇
2025年广西相对明确的电源装机根据广西已建电源,中长期电源发展规划和已开展前期工作的电源项目情况,以及跨区域电力合作协议及规划研究情况,2025年广西相对比较明确的电源装机见表1。2025年电源建设空间根据广西电力需求预测和表1中相对比较明确的电源装机,进行广西全网电力盈亏平衡计算,详见表2。计算结果表明:2025年广西电网最大负荷为53700MW,给定条件下系统可利用(扣掉检修和受阻)的装机容量为48810MW,电力平衡最大电力缺额为11334MW。因此,在前述相对比较明确的电源装机方案基础上,广西仍需规划新建10000MW以上电源才能满足2025年电力需求。这部分电源建设空间应根据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需要进行合理配置。
2研究方法
在上述电源发展规划和电力需求水平基础上,运用电力系统电源扩展优化的方法研究分析2025年广西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建设规模。即拟定不同规模抽水蓄能电站与其他形式电源组合的电源建设方案,在同等满足系统电力电量平衡和调峰平衡的条件下,进行电力系统仿真模拟运行,计算统计各方案系统长期运行的主要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并以电力系统总费用现值最小为原则优选方案,确定系统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建设规模。
3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建设规模
3.1电源扩展方案拟定
抽水蓄能电站的主要作用是调峰,因此本文研究考虑2025年广西电力系统扩展一定规模调峰性能较好,在满足系统电力电量平衡的同时可以改善系统调峰的扩展电源组合方案分别进行系统仿真模拟运行。在表1的电源方案基础上,拟定广西电力系统2025年不同扩展电源组合比较方案见表3。
3.2主要电源技术经济参数
3.2.1燃煤火电技术经济参数广西区内各类火电机组主要技术经济参数见表5。3.2.2抽水蓄能电站技术经济参数根据广西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成果,建设条件较好的几个抽水蓄能电站的单位千瓦投资在3820~4400元/kW之间。广西抽水蓄能电站主要技术经济参数见表6。3.2.3气电技术经济参数燃气机组主要技术经济参数见表7。3.2.4各类电源年运行费(1)火电机组年运行费取项目建设投资的3.5%(不含燃料费)。(2)抽水蓄能电站年运行费取项目建设投资的2%。(3)燃气轮机年运行费率取项目建设投资的3.0%(不含燃气费)。
3.3系统模拟运行和计算原则
(1)全网负荷备用取最大负荷的3%,旋转、停机事故备用分别取最大负荷的5%、4%。(2)根据负荷特性,尽量将电源装机安排在电网负荷较轻时检修,并尽量做到检修安排均衡,使系统有充足的备用容量。原则上按照丰水期检修火电、枯水期检修水电来安排机组检修。(3)根据广西电力系统特点,按枯、平、丰三个水文代表年分别进行仿真模拟,枯水年控制电力平衡,平水年控制电量平衡,丰水年控制调峰平衡。在丰水期负荷低谷时段,允许系统通过弃水调峰的措施达到调峰平衡。(4)模拟运行周期按50年,系统总费用现值按照社会折现率8%,逐年费用均折现至第1年年初计算,计算期内根据设备的寿命期考虑重置投资。
3.4电源扩展优化结果及分析
根据前述原则和参数,对拟定的2025年不同电源扩展方案进行电力系统模拟运行,并计算统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结果详见表8。根据表8的模拟运行计算统计成果,对各电源扩展方案进行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比较。(1)在同等满足系统电力电量平衡的情况下,方案Ⅱ~方案Ⅴ的系统总装机容量均比方案Ⅰ小,其中以方案Ⅳ的系统总装机容量最小。说明系统配置一定规模调峰性能好的燃气或抽水蓄能电站,具有较好的容量替代效益。(2)以平水年为例,方案Ⅱ~方案Ⅴ与方案Ⅰ相比,系统水电调峰弃水由6.06亿kW•h分别减少至3.65亿kW•h和0,火电在汛期的平均调峰深度由43.1%分别降至42.4%~24.4%,火电装机年利用小时由4226h分别提高至4304~4768h。说明系统配置一定规模的燃气或抽水蓄能电站,可以有效缓解系统的调峰压力,减少水电弃水并减轻火电调峰深度和提高火电的利用小时。(3)根据电源扩展方案Ⅰ~方案Ⅴ的电源建设投资、运行费(包括燃料费)以及计算周期内所需的设备重置费等,计算各方案50年运行期系统总费用现值。方案Ⅱ(扩展燃气轮机1200MW+燃煤火电)的系统总费用现值最高,可见,以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发展燃气电站调峰并不经济。方案Ⅲ~Ⅳ(扩展抽水蓄能电站+燃煤火电)的系统总费用现值均较方案Ⅰ(扩展燃煤火电)省,即广西建设一定规模的抽水蓄能电站可以缓解电网的调峰需求与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依据电力系统总费用现值最小为优选方案的原则,电源扩展方案Ⅳ相对最优,即广西电网2025年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建设规模约为3000MW。综上分析:广西建设一定规模的抽水蓄能电站可以缓解电网的调峰需求,并显著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在基于广西电力工业发展“十二五”及中长期规划研究提出的电力需求水平、负荷特性和电源发展规划方案基础上,广西电网2025年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建设规模约为3000MW。
3.5敏感性分析
预测的负荷特性,核电和风电等对系统调峰不利的电源投产规模,跨区域电力合作的实施方案,燃料价格等边界条件具有不确定性,这些条件发生变化将对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规模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次研究对上述条件的变化影响广西电网2025年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合理规模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广西电网2025年考虑上述各边界条件单独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抽水蓄能电站经济建设规模在2400~3600MW之间变化,与前面的基础研究方案相比,相差约±600MW。各敏感性条件的改变及相应分析成果见表9。
经济建设论文范文第10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商品流通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8页》。在1997年召开的“97亚太国际物流会议”上,一些中外著名人士指出,中国如何较快地构筑一个可以将必要的商品、按必要的数量、以必要的方式、在必要的时间。供应到必要地点的高效率的物流体系,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离不开流通的现代化,而流通的现代化离不开物流的现代化,笔者认为,物流的现代化应当与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协调发展。
传统物流,一般是指商品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位移,以解决商品生产与消费的地点差异与时间差异。主要包括运输、包装、加工配送等。物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宏观物流亦称社会物流,即社会再生产各过程之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实物流通。具体可以分为:①初级产品物流;②中间产品物流;③最终产品物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商品货物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越来越复杂,社会物流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宏观物流的状况如何,自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效益。微观物流亦称企业物流,具体讲,可分为:①供应物流;②生产物流;③销售物流;①回收物流;①皮大物物流等。微观物流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一般工业品从产品出厂经过装卸、储存、运输等各个物流环节到消费者手中的流通费用占商品价格的50%左右。而新鲜水果、易变质食品、某些化工产品的流血费用有的高达商,品售价的70%-80%。我国汽车零配件的生产,其加工装配时间仅占2%,而98%的时间是原材料、零配件的储存、装卸和搬运时间。自1979年以来,英国物料搬运中心多次进行全同性的调查表明,物流费用占整个国民经济总支出的39%,在生产与流通领域,物流费用占总支出的63%,美国《企业物流》报导,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年平均支付的物流费用已超过总销售收入的25%。所以,一些发达国家把降低流通费用,特别是物流费用作为利润的第一源泉,作为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重大措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进人90年代,传统物流已向现代物流转变。现代物流包括运输的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等等。现代物流水平成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现代物流的五人发展趋势
(一)物流的系统化趋势
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流通的系统化,一个是物流的系统化。所谓流通的系统化,就足把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全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谋求其总体的、综合的效率化,使流通的现代化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融为体、流通的系统化要实现三个目标,即建立一个生产厂家满意的系统,建立一个经销商满意的系统,建立一个全社会满意的系统。如这二个目标个能同时达到,流通的系统化就不能算成功。
物流过去一般指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而现在提出了物流的系统化或叫总体物流、综合物流管理的概念,并付诸实施,使物流向两头延伸并加速了新的内涵;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地在一起,从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物流,再进人销售物流,经过包装、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到达消费者手中,最后还有回收物流,可以这样讲,现代物流包含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物理付的流通全过程,即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控制整个商品的流动,以达到利益最大成成本最小,同时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物流系统也就成了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R域的社会系统,因此物流的系统化是一个国家流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物流的系统化可以大大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的效率与效益,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与效益。
(二)物流的信息化趋势
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当前的物流业正向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使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自由流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使物流效率的提高更多地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为电于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提供厂更多的需求和库存信息,提高了信息管理科学化水平,使产品流动更加容易和迅速。物流的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和数据库的建立、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系统化、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等等。
(三)物流中心、批发中心、配送中心的社会化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一个生产企业生产某种产品除了一些主要部件R己生产以外,大都是外购,生产企业与零售商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部分由不同的物流中心。批发中心或配送中心提供,以实现少库存或零库存。目前国外实行配送中心的产品已十分广泛,不仅有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连***书、光盘也配迭。这种配送中心或物流中心、批发中心不仅可以进行集约化物流,在一定半径内实现合理化物流,从而大量节约流通费用,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社会流动资金,实现资金流的合理化。
(四)仓储、运输的现代化与综合体系化趋势
物流离不开运输与仓储,仓储现代化要求高度机械化、自功化、标准化、组织起高效的人、比物系统,运输的现代化要求建立铁路、公路、水路、空运与管道的综合运输体系,这是物流现代化的必备条件所以发达国家都致力于港口、码头、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仓库等建设。为了减少运输费用,还大力改进运输方式与包装方式,比如发展集装箱运输、托盘技术、提高粮食与水泥的散装率,研制新型的装卸机械等等。
(五)物流与商流、信息流一体化趋势
按照流通现律,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离的。商流解决的是商品价值的实现,经过商流,商品变更了所有权;物流解决的是商品生产地域与销售地域的位移,解决的是生产时间与销售时间的变更,所有权没有改变;信息流解决的是流通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但在现代社会,不同产品形成不同的流通方式与营销业态,比如生产资料不仅有直达供货与经销制,即买断,还有制,还有配送制,与人民生活有关的产品还有连锁经营。这就要求物流随之而变化,许多国家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实现了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统。制的推行也使物流更科学、史合理,许多行也实现厂三流的合。
三、中国物流的现状与建议
(一)现状
l、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人,铁路、公路、水路、航气管道运输能力以及散装水泥装载率、集装箱运输率、包装标准化率大人提高c.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流通管理、物流、商流、信息流的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全国商品信息网络系统初具规模,商品市场监控预测系统初步建立,提高了引导生产。引导消费的能力。
2、由于国家对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仓储的现代化水平不高,配送巾心。集装箱运输、散装水泥等发展还比较慢,商品在物流过程中的破损率高,流通率用大。
3、物流专业化程度低,许多同有企业继续搞”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有工厂,有自己的大型车队,甚至有远洋船队,物流过程浪费惊人。由于物流专业化程度低,很难为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的产品在中国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也很难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一体化。
4、由于还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运输、仓储、内贸、外贸都自成体系,使全社会物流不能成为一个整体,在这样的体制与机制下很难发展跨部门的综合性物流服务,也很难从国外引进新型的物流管理技术。
5、商品的社会库存量过大,占用过多的流动资金。
(二)建议
l、中国经济的现代化,离不开流通的现代化,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期,人民生活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带来的是消费的急剧变化,按其它国家所经历的过程,必然要产生一场流通***,从而在实现国民经济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同时,实现流通的现代化。所以.对如何实现流通的现代化,要实行总体规划。
2、加人对仓储业。配送中心、物流中心、批发中心以及集装箱中转站、散装水泥等物流设施的投人,资金不足时可以引进必要的外资,共同建设物流中心,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
3、要认真解决物流过程中部门分割,各自为***的状况,认真解决目前生产企业“人而全”、“小而上”的状况,走专业化、集约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