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与”同形异构解

摘 要: “孰与”结构反映的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同形异构现象。根据“孰”“与”两字结合关系的紧密程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结合较为松散的结构,这一类根据语义的不同又可分为四类。另一种是凝固性较强的“孰与”结构,表示选择和比较。这一类“孰与”结构经历了从松散到凝固的发展过程,语义上也经历了从“选择问”到“反问”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 “孰与” 同形异构 凝固性 语义焦点

“孰与”结构在古籍中比比皆是,但它的内部结构却相当复杂,“孰”“与”两字不同的结合关系,使它既可以是一个松散的结构,又可以是凝固性较强的结构。而内部结构的差异又导致词义的区别。可以说“孰与”所反映的正是典型的同形异构现象。本文将较为系统地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因为表示选择、比较的“孰与”结构在所有“孰与”结构中凝固性最强,且情况最为复杂。为了表述的方便,本文将“孰与”结构按“是否表示比较”分为两大类。

一、不表示选择、比较的“孰与”结构

1.“孰”是疑问代词,“与”是动词,“孰”和“与”是主谓关系。

(1)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万章上》)

“与”是动词“给”,“孰与之”就是“谁给他”之意。这种“孰”和“与”的组合是偶然的,是非常松散的结构。

2.“孰”是疑问代词,“与”是介词,“孰”和“与”没有语法关系。

(2)子孰与我赴诸侯乎?(《战国策・齐策四》)

“孰”是全句的主语,“与我”是介宾短语作“赴”的状语。全句的意思是:“你们(中)谁和我到诸侯中去呢?”这里,“孰”虽然具有抉择义,但却是“众中择一”,而且没有比较。“孰”和“与”也只是偶然组合。

3.“孰”是疑问代词,“与”是介词,“孰”是“与”的前置宾语。

(3)王问申子曰:“吾孰与而可?”(《战国策・韩策一》)

(4)时有两韩,其一为刺史,宰相请孰与,德宗曰:“与诗人韩。”(《新唐书・韩传》)

(5)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与此?我亦从子而归尔。”(《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6)齐无秦,则天下集齐,亲弗必走,则齐王孰与为其国也!(《史记・孟尝君列传》)

“孰与”可以翻译成“与谁”。但在语气上,(3)(4)与(5)(6)有区别。前两句表示一般的疑问语气,这一点从(4)有答句就可看出。这一种情况类似于: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叔向曰:“其阳子乎!”(《新序・杂事》)中的“谁与”。而(5)(6)两句虽然也可翻译成“与谁”的意思,却是一种反诘语气。(5)句是“你走了,我还能和谁待在这儿呢?”意即除了你没有人可以了。(6)句是苏代向孟尝君分析齐秦两国的关系时说的一句话,“亲弗被逼跑之后,那么齐王还能跟谁去处理国家大事呢?”言外之意就是,亲弗走之后,齐王只能和孟尝君一起处理国家大事了。这一种情况类似于:

“民为邦本,一有逃移,谁与守邦?”(《宋史・曾孝序传》)“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谁与”。(5)(6)两句的“孰”“与”合在一起作状语。

4.“孰与”连用,表反诘语气,相当于语气副词。

(7)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8)吾国尚利,孰与坐而割地,自弱以强秦?(《战国策・赵策二》)

(9)“……妾赖天而有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封尽可得,孰与其临不测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战国策・楚策四》)

这三句中的“孰与”可以翻译成“怎么”。(7)句中的“孰与”,一般都认为是“与谁”:“百姓富足了,您跟谁不富足?”①,但是与(3)的情况相比,这句话中的“孰”是无具体所指的。“孰与”在这里充当的是状语。“与”在这里已经虚化,试比较:君[孰与]不足/君[孰]不足。可见,“与”在这里已没有实意。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将这句译为“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②比较王、杨二人的译文,我认为后者更合适。这句话虽有疑问色彩,但更多的是感叹色彩、反诘语气。

(8)(9)两句产生的时代比(7)句晚,“孰与”作为语气副词的特征更明显。(8)句意思是:“眼下我国的情况还不错,怎么能等待割地求和,削弱自己来增强秦国的威势呢?”言外之意是“不能割地求和”。(9)是李园的妹妹对春申君所说的话,当时她已经有了身孕,但外人不知,她要求春申君将其献给楚王,“托天之福生下一个男孩,那么就是您儿子继承楚王的王位了,楚国的封地都可得到,怎么会有不测的大罪降临到您身上呢?”“怎么会”是反诘,也就是“不会”之意。“孰与”突出了反问的语气,使肯定转为否定,否定转为肯定,从而突出说话人的真实意***。

二、表示比较、抉择的“孰与”结构

表示比较、抉择的“孰与”结构,它的凝固性较强,语义特征非常明显,在文献中被大量使用。可以说这种结构的“孰与”是“孰与”形式的核心。而这种“孰与”结构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松散到凝固的过程,语义上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下文所有“孰与”均指表比较、选择的结构)。

1.结构的发展。

表示二者相比,比较双方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这样的比较句式,文献中最初出现的是“孰”“与”分用而形成“与……孰”句式。

(10)名与身孰亲?(《老子・四十四章》)

(11)女与回也孰愈?(《论语・公冶长》)

(12)晋大夫与楚孰贤?(《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13)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

(14)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15)与瑟孰悲?(《墨子・经说下》)

(16)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一》)

(17)无会而归,与会而先晋,孰利?(《国语・吴语》)

(18)凡有季孙与无季孙于我孰利?(《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以上8个句子都表示二者比较,并且要择其一。如果用A表示比较的前项,B表示比较的后项,C表示比较点,那么以上的句子都可以记为“A与B孰C”。A、B分别表示比较的两项,可以是人,如(11)(12)(16);可以是物,如(10)(14)(15);也可以是事,如(17)(18)。C则由单音节形容词来充当。

(19)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齐策一》)

(20)吾孰与徐公?(《战国策・齐策一》)

(21)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战国策・齐策一》)

(23)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战国策・齐策一》)

(24)王曰:“今之如耳、魏齐孰与孟尝、芒卯之贤?”(《战国策・秦策四》)

(25)巫马子谓子墨子曰:“鬼神孰与圣人明智?”(《墨子・耕柱》)

(26)君之圣孰与尧也?(《战国策・齐策》)

(27)卿之功孰与长安君?(《战国策・秦策》)

(16)(19)(20)是同一个意思的三种表达方式,这正说明它们之间在结构上是彼此相通的。最初可能是为了强调发问,因而把“孰”提前,形成“孰与”句式。这种句式大概产生于战国中期以后,产生之初,这种结构还不稳定,因此两种结构常常并行。上一组句子,标准式可看做“A孰与BC”,如(19)(25)。变式三种:省略C项,如(20)(21)(27)。之所以C项可以省略,是因为在具体的语境中,说话人明白比较点是什么;C项前加“之”,如(23)(24),“之”字可省;C项提前,如(26)。虽然“孰”提前,但比较的两项仍居两端,“与”的连接作用并没有消失,“孰与”仍然可以拆开还原成“A与B孰C”的形式。

(26)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曰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27)高曰:“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长子归而信之孰与蒙恬?”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责之何深也?”(《史记・李斯列传》)

(28)起曰:“将三***,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29)谌曰:“君自料,宽仁容众,为天下所附,孰与袁氏?”馥曰:“不如也。”“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又孰与袁氏?”馥曰:“不如也。”“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与袁氏?”馥曰:“不如也。”(《后汉书・袁绍传》)

可以看到,汉代“孰与”句的形式与战国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C项突破了单音节形容词,变得极为复杂。因此除了个别几句,可以还原成“A与B孰C”的形式(君侯与蒙田孰能,君侯功孰与蒙田高)外,其他句子还原后会显得极其拖沓,如“子与起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C项就做了强调性的前置。而C项前置后,如果“孰”不动,那么就会留下“A与B孰”的形式。而“孰”作为疑问代词,孤悬于句尾这种形式在古汉语中是很难稳定的,因而,“孰”前移,组成“孰与”(详见《试说“孰与”的形成》中国语文1989年第2期149页)。

2.语义的发展。

(10)―(18)的“与……孰”结构中,是A与B两项比较,问话人没有主观倾向,是一般疑问句。可以翻译成:“……与……相比,哪一个更……”回答时,也是在A、B中择其一作为答案,如:“君美甚。”问话人确实是不知道答案。发展为“孰与”结构后,当C项仍然是单音节形容词时,如:(19)―(27),情况与前大致相同,回答时仍然是二选一,A、B两项仍然是并列对等的关系。

当C项变得复杂后,“孰与”语义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根据说话交际原则,不难发现,“君孰与徐公美”的问话的焦点落在“孰”上,也就是回答人给出的答案必须是A、B中的一项。而(26)―(29)中C项因为变得复杂而前置后,从语用角度看,已变成话题话,而问话人的语义焦点也就发生了转移,转移到AB相比,“如还是不如”,回答人给出的答案必须含有表示比较关系的连词“如”或“不如”,不可能只出现AB中的一项。也就是说,回答“将三***,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这句话时,绝不可能只答“起”或“子”,必须在回答中有“如”或“不如”。也就是说,这种“孰与”句式的语义焦点已经改变,这就为“孰与”语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26)―(29)虽然仍然是一般疑问句,仍然需要对方回答,但说话人在其实是有一点主观倾向的,说话时心中是已有答案的,并不是真的不知道。(26)中,当韩信问刘邦问题时,心中就已经知道刘邦不如项羽。从韩信随后的回答中可看得更加明白“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单从句式上看,这个时期的“孰与”并没有强烈的主观倾向,只是经常出现在类似的语境中,在这种语境中,问话人为了引起听话人的思考,虽然知道答案,但仍然让听话人作答,而且知道听话人将给出什么答案。通常情况下,问话人会将倾向的答案放在“孰与”之后,也就是B项。而听话人的答案多半给出的答案是“不如”,完整的答案就是“A不如B”。这时,“孰与”有了一点点“取舍”的影子:舍弃A项,选取B项。

要看到的是,在(26)―(29)的例句中,这种意思还没有形成。因为说话者肯定的项只是大多数情况处于B项位置,但并不完全固定。看下面的例句:

(30)蔡泽曰:“……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而授之,退而岩居川观,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许由、延陵季子之让,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显然,“孰与”前后的AB两项中,问话人肯定的是A项: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许由、延陵季子之让,乔松之寿;否定的是B项:以祸终。(这里是AB是事情,省略了C项,因为在具体语境中,双方明白。)可见,这个时期,“孰与”的取舍义并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处在表“选择”到“取舍”的过渡中。

但总的来看,B项被肯定的次数远远多于A项。久而久之,“孰与”就有了一个新意义“比不上,还不如”。

(31)夫恬淡少欲,孰与鸟兽(《论衡・道虚》)

(32)且夫僻壤西戎,险阻四塞,修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东都赋》)

(33)若使齐寇乘之,则彼此危矣。孰与心忿悔祸,迁虑改***。(《周书・杜杲传》)

(34)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后出师表》)

这时,“孰与”结构中的“孰”是疑问代词作状语,而“与”则是动词谓语,“与”往往可以用“若”来替换。

(35)明公虽奕世克昌,孰若有周之盛?(《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

(36)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后汉书・逸民传・庞公》)

(37)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柳河东集・童区寄传》)

(38)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韩昌黎全集・送李愿归盘谷序》)

(39)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宋沈括《梦溪笔谈・官***二》)

(40)与其惩既往之耽误,孰若慎将来之责成?(明唐顺之《条陈蓟镇练兵事宜》)

(41)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清稗类钞・冯婉贞》)

(35)句用了一个“虽”字使AB两项的轻重表现得更加突出。(36)句从本身的语义轻重“保全一人”和“保全天下”就可看出。(37)―(41)句出现了“与其……孰若”的组合,形式上是选择问句,语义上是无选择的感叹句。“孰与”语义特征从比较中可以看得更清楚。当表示“还不如”的语义时,“孰与”作为一个凝固结构,接近于“已定选择”连词。

三、结语

“孰与”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因为“孰”“与”两字语义偶然组合而形成的极为松散的零时组合结构,又有表示引介伴随对象的较为固定的组合,还有表示比较、比较兼选择的凝固性较强的结构。而凝固性结构在形成后并没有取代其他较为松散的结构,而是与其他结构并行不悖地活跃于古代文献中,使“孰与”一直呈现出同形异构的状态。这反映出汉语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现象,体现了汉语演变中语义兼容性的特点。

注释:

①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3,第二版:190.

②扬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12,第二版:127.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古汉语虚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傅隶朴.春秋三传比义(中册)[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5]向熹.简明汉语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董性茂.“孰与”浅见[J].福建:福清师专学报,1982(1).

[7]孙静斋.谈“孰与”的类型[J].上海:语文学习,1985(5).

[8]林海权.“……孰与……”的两种基本句式试析[J].福建师大学报:哲社版,1988,(1).

[9]王聚元.“孰与”句的结构分析[J].长沙:古汉语研究,1990(4).

[10].试说“孰与”的形成[J].北京:中国语文,1989(2).

[11]方文一.“孰与”句的结构和作用[J].长沙:古汉语研究,1995(1).

[12]康绳法.从“……与……孰……”到“……孰与……”句式发展消长过程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孰与”同形异构解

学习

论合同附随义务与给付义务、不真正合同义务的关系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论合同附随义务与给付义务、不真正合同义务的关系,内容包括附随义务与主合同给付义务的区别,合同给付义务。一、合同附随义务(一)合同附随义务与主给付义务合同附随义务仅指在合同履行阶段产生的,为保护当事人利益或辅助实现给

学习

紫皮花生新型育种技术研究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紫皮花生新型育种技术研究,内容包括特色鲜食花生品种的培育,鲜食花生品种试验。摘要紫皮花生(黑花生)含有^高的花青素,但新品种选育因资源短缺而受到影响,采用钴60辐射诱变是扩大紫皮花生资源的一种途径。进行紫皮花生新型育种

学习

安岳石窟:隐秘的佛息之地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安岳石窟:隐秘的佛息之地,内容包括安岳石刻的形成原因,真实的安岳石刻。位于四川东部的安岳县是目前中国已知的古代佛教造像遗址最集中的县,目前已发现历代石窟造像230处,造像10万余尊,其中尤以唐代造像的宏伟和宋代造像的精美

学习

浅谈化合物半导体材料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内容包括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发展历程。摘要:化合物半导体集成电路具有超高速、低功耗、多功能、抗辐射等特性而被和泛应用,GaAs、GaN、SiC为主要应用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简单介绍化合

学习

人生是一种格局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人生是一种格局,内容包括人生是一种格局,引领你人生格局的人。继《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以后,又一鼓作气把《人性的枷锁》看完了,这是本带着毛姆自传色彩的小说,也是我读的第三本毛姆的长篇。读毛姆的书,就好像和一个老朋友聊

学习

LED灯具的质量与寿命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LED灯具的质量与寿命,内容包括led和oled寿命和质量,led灯具质量怎么鉴别。阐述LED灯具质量与寿命的关键因素,为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关键点给出建议,同时作为产品的最终使用者,也可以从中得到灯具选购的一些重要启示

学习

乔榛:我愿意是激流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乔榛:我愿意是激流,内容包括乔榛朗诵《我愿意是激流》,我愿是激流原文乔榛。因为有一个被他誉为“生命守护神”的好老伴,75岁的配音演员乔榛屡屡闯过鬼门关。在2017年3月央视《朗读者》上,人们见到了配音演员乔榛和妻子唐国妹

学习

人为财死的逻辑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人为财死的逻辑,内容包括人为财死全文,人为财死论全文。“鸟为食亡,人为财死”,是生活里常用的谚语。然而,稍微琢磨就能发现,这句谚语有个小问题:没有食物,鸟非死不可;为争食物而伤亡,合于情理。可是,对人类而言,财物不是必

学习

论母女关系与女性个体成长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论母女关系与女性个体成长,内容包括解读母女关系的文章,论述母女关系的书。【摘要】“共生”关系是母女关系中最微妙的一种关系,尤其对女性成长初期影响深远。过长的共生关系造成女性成长过程中情感、心理的压抑;而享受不到

学习

试论数学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

阅读(25)

模型的概念在科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生物学的研究当中,“数学模型”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模型的其中一种是数学模型,在日常生物学研究中,充分利用数学模型资源,增强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培养用数学模型的思维来解决实在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学习

拍卖场上的浅绛彩瓷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拍卖场上的浅绛彩瓷,内容包括浅绛彩瓷精品价格,残破的彩瓷。浅绛彩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独特品种,也是一个流行时间仅有几十年的釉上彩瓷品种。她悄然出现于晚清文人之间的酬赠“雅玩”的生活之中,随之形成一股强大的艺术潮

学习

父亲の情人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父亲の情人,内容包括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父亲的情人参加葬礼。如果爱是艰难,那么承受爱同样艰难。因日不经老,月不经汐溯,便以我血为子之醉饮,我身为子之随行……如果爱是意志,那么庸俗生活亦是意志。直至隔土静听,方知细弱之身

学习

企业面试应用技巧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面试应用技巧,内容包括升职面试回答问题技巧,企业面试文稿。业竞争日益激烈,对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争夺也随之加剧。人才选用育留四个环节中的选,也就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而面试是公司招聘中最常用的人才测评手段。面试为公

学习

说儒学四期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说儒学四期,内容包括儒学的光辉全文,中原儒学大家讲堂全文。天生百物,人为贵?--郭店楚墓竹简?成为人,就是成为个体?--cliffordgeertz?"儒学四期说"有它的"直接源起"和"间接源起"。"直接源起"是针对由牟宗三提出、杜维明鼓吹,而

学习

擒拿十手法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擒拿十手法,内容包括擒拿二十绝招,擒拿术口诀100首。擒拿是针对人体各部的关节和穴位,采用各种方法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的技术,是“四击”之一,是防身招法学习中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擒拿术俗称分错骨法,武术界

学习

记叙文表现手法专题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记叙文表现手法专题,内容包括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有几种,记叙文表现手法记忆口诀。【专题导入】表现手法是记叙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内容之一。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种,通过上期的学习,同学们已掌握几种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衬

学习

妙趣横生的拟人化手法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妙趣横生的拟人化手法,内容包括拟人夸张笔法段落摘抄,拟人手法的精彩句子。【美味品尝】有的时候,蝉(chán)与蚁也确实打一些交道,但是它们与前面寓言中所说的刚刚相反。蝉并不靠别人生活。它从不到蚂蚁门前去求食,相反的倒是

学习

刘庆邦小说叙事手法与审美风格研究述评

阅读(31)

作者简介:孙涛(1988.9-),男,山东青岛人,文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2002年,刘庆邦中篇小说《神木》获得第二届老舍文学奖,以此为契机,自2003年起,刘庆邦的研究进入了又一个春天。刘氏小说贴近民生和底层,尤其是

学习

简论王小波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简论王小波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内容包括王小波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王小波作品的荒诞性。作者简介:李培,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现当代文学专业。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的突然逝世,被看作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他留

学习

浅析紫砂装饰手法之描金

阅读(39)

在紫砂壶上以描金作为装饰,始于清乾隆、康熙年间的宫廷用紫砂壶,当时是为了追求富丽堂皇的效果所致,它又常常与其他装饰形式结合使用,也有用戳印和贴花的方式生产,形成一种综合装饰的形式。关键词:紫砂;描金;装饰;艺术;刻画1前言宜兴的紫砂陶历史

学习

狄更斯《远大前程》的浪漫主义手法解读

阅读(24)

《远大前程》是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晚年作品,因此相较于狄更斯的其他作品,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在此书里面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但事实上,浪漫主义手法在此书中仍得到广泛的运用。文章通过对此书中涉及到的浪漫主义手法描述的情节进行分析,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