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为食亡,人为财死”,是生活里常用的谚语。然而,稍微琢磨就能发现,这句谚语有个小问题:没有食物,鸟非死不可;为争食物而伤亡,合于情理。可是,对人类而言,财物不是必需品,为什么人们却往往为之粉身碎骨、甚至家破人亡呢?两者相提并论,似乎有点错误模拟。
不过,人为财死,确实是精确而深刻的描述。那么,为什么呢?问题看来简单,要找到理直气壮的答案,似乎并不容易。也许,由一个相关的问题着手,要清楚一些:普天之下,绝大部分人都爱“钱”,为什么?
谈到“钱”,经济学者当然有话说。任何一本《经济学原理》里,都详细列举货币的四大功能:钱是计数的单位,可以标示出1块、2块、3块等。钱是交易的媒介,取代了以物易物的诸多不便。钱可以具有储藏价值――西红柿五天之后就腐坏,货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只要通货膨胀不严重,啮咬纸币的虫类不多。最后一点,钱是支付债务的工具;所以,交易毋需现买现卖,而可以先享受后付款。
然而,了解教科书里四平八稳的定义,还是无法联想钱为什么如此重要。也许,先追本溯源,再回到当下,更能体会到货币的重要。
在古老的原始社会里,没有现代的纸钞硬币,也没有贝壳羽毛等原始货币。人们以打鱼狩猎为生,生活里最重要的,是谋生的工具,弓箭刀矢之类。对人们而言,不只是帝力于我何有哉,货币也是如此――货币无关生存繁衍,也无关生活起居,何必重视。
相形之下,现代生活里,货币的身影几乎无所不在。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货币隐含着行为上的“可能性”,也意味着诸多的“限制”:有了货币,可以买食物玩具、汽车洋房等;无论是必需品或奢侈品,有钱才能享受。另一方面,每个人大概多少都有类似的经验:口袋里硬币刚好差一两块钱,所以买不了矿泉水或上不了公交车;不得不先换钱或提钱,折腾之后才动得了身。而且,看到媒体上无所不在的名车豪宅等,更能体会到自己阮囊的羞涩。因此,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之后,慢慢雕塑出人们对于钱的概念。和其他东西相比,货币的地位独特而无与伦比。对于货币,人们几乎已经形成一种本能般的反应――只要涉及钱,潜意识立刻启动因应的机制。或者小心守护,避免减损;或者勉力争取,希望增添。
由这种角度考虑,或许可以解释许多常见的现象:在餐馆里点菜,或在超市买东西时,往往盯着价格看;即使价格之间的差别,远远比不上口味差别来得重要。亲兄弟明算账,即使手足之情也无可替代。笑贫不笑***,因为***所代表的可能是服饰光鲜、手头阔绰;安贫乐道是一种价值,却不容易长久坚持。还有,很多时候,为了数额不大的金钱,往往启动生理心理大幅度的反应;金额大小和反应强弱,经常不成比例――社会新闻里,很多斗殴凶杀的原因,是为了微不足道的金钱。
由货币的性质,可以了解金钱的重要;而金钱和财富,只是一线之隔:金钱累积之后,就是财富。因此,追根究底,人会为财而死,是因为货币/金钱/财富的特殊性。由演化的角度着眼,货币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有了货币之后,大幅地扩充了经济活动的空间。人类文明的进展,直接间接都和货币有关。然而,由货币所衍生出的财富,却悄然无息地带来新的问题。
人为财死,大概就是这些问题比较极端的脚注吧。
(作者为台大经济系教授、中国科技大学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