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通过《百家讲坛》触碰到无数人的心灵深处。静心听她娓娓道来,一壶普洱,一缕阳光,触手可及的种种仿佛都被那双手点化成诗一般,优美、绵长。
2006年,在《百家讲坛》一举成名变身“学术超女”后,几年过去了,如今的于丹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很少接受媒体专访。她说:“我是一个老师,过去是,现在是,毫无疑问将来依然是。”无论是母亲、女儿、妻子还是老师,无论是众人追捧还是千夫所指,于丹只有一个角色不会改变,那就是女性,一个爱美,对美有着敏锐感知的女性,“如果可以定位自己,我愿意做一个有幸福感的女人,这也是我所满意的生活状态”,她如是期待。
2010年,于丹海外的行程安排将愈加紧张,将《论语》心得普及到国外,将中国传统文化洒遍世界是她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我愿意作为一个动词活着。我觉得这是当代知识分子可以选择的生活态度,去完成‘化’这件事。对于我们民族来讲不缺少‘文’,我们有那么多的经典,关键是它怎么化进我们的生活呢?需要一些人去做,在当下的坐标里边去实现一种化解。而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真诚朴素地去爱你的文化的自由。”
成名以来,于丹奔走四方,在世界各地游走、讲学,有很多人将此定义为“走穴”。面对质疑于丹说:“我觉得传统文化是提倡人去变化的。《论语》说‘君子不器’,一个真君子不要把自己说成是一个盘子,一个杯子,一个固定的器皿,应该随着一个时代的选择不断调整他的角色,去变换他的身份,去跟上和适应整个的潮流。庄子提出‘承物以由心’,就是讲一个人可以把物质生活作为搭乘的工具,最终要达到的是生命的自由。”
当被传媒问及“你先生为你骄傲吗?”,她说自己觉得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他一男人为我骄傲什么?不管我下班回来捧的是鲜花还是拿的扫帚,在我先生眼里都是一样的,他最关心的是,我今天冻着没有,现在是不是该喝碗粥。所谓家,就是一进门就可以穿拖鞋的地方,如果我在家还劲劲地穿着职业装,教我女儿背《论语》,让她觉得她妈永远是于丹教授,那就太失败了。我永远不希望家人为我骄傲,那挺可怕的。”
“经常有媒体会问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职业女性,当你的事业和家庭发生冲突时你会选择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为什么要舍弃?你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这个社会已经用那么大的资源把你教到博士,就回家做贤妻良母吗?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不负责任。但你说,我社会大业太重了,就让家人让步吧。你无法对你的孩子这么说,因为童年不可复制,你不陪她,等她长大了,这是生命多大的遗憾啊,你也不可以对老人这么说,因为‘子欲养而亲不待’,老人能等你几年?也就是说,你不可以对所有人说,你要先等等,我要先放一放,你所能做的是让这一切怎么达到一个平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于丹:做个有幸福感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