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学习计划篇1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困生;初中生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初中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掌握方面应当比较牢固,然而,在走访调查期间却发现,大部分初中生在思想品德学习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这导致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逐渐丧失,思想品德成绩直线下滑。不仅如此,这也导致部分中学生在思想品德建设方面出现了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内容将对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该问题的指导性意见。
一、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的成因
通过对初中学生与思想品德教师的走访调查发现,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轻视思想品德教育,未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对于初中生来说,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中考必考科目,因此,大部分初中生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并没真正认识到思想品德对人的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思想品德科目在中考总分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这也使得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与学生轻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在课程的开展方面,仅将其作为其它传统科目的附属。对于思想品德的学习,学生也没有制定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导致思想品德学习毫无计划,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
2.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
在对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后发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主要以故事、案例进行教学,尽管在内容的丰富度上较其它课程有所提高,然而,思想品德课程内容长期不变,导致其吸引力逐渐下降。而且,一些思想品德小故事逐渐落后于时代,缺乏时代特点。
3.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信心不足
由于初中生在学习上存在惰性,因此,在思想品德学习方面需要教师的督促,而思想品德教师对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长期进行训斥与批评,导致该部分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失去信息,进而自暴自弃。这部分学生的状态将间接影响到周围的学生,进而使这种负能量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导致更多思想品德学困生的出现。
二、提高思想品德学困生学习兴趣几点建议
1.为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学习要有目标性,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按照预定计划一部部去实现。对于初中生来说,制定思想品德学习目标就是为其学习过程指明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于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认识程度不够,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需要将思想品德课程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其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形成学习的动力。
在思想品德课程开始之前,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并分解阶段制定学习计划。在思想品德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应当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对完成阶段计划的学生要给与表扬,而对于未完成阶段计划的学生要给与帮助和鼓励,从而避免学困生的出现。
2.加强思想品德教学实践
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仅仅停留于课堂与书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思想品德学习过程中极其枯燥,大部分学生对思想品德内容的学习也仅仅是对课堂内容的掌握。为实现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建设,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慰问抗战英雄等,使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体验。因此,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建设来说,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收获更好的效果。
3.改变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理念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长期以来使用传统教学模式,牢牢掌握课堂主动权,对课本内容进行长时间、反复的讲解,而这种讲解就是在将学生原本高涨的学习兴趣不断消耗掉。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参加各类型研讨会、教研活动形成科学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成立思想品德学习、讨论小组等,都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创新思想品德学习方法
由于思想品德课程在初中教学体系中一直不被重视,所以,大部分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将思想品德安排在每天学生最为疲乏的第三、四节课,这也是导致思想品德学困生大量出现的原因之一。并且,思想品德的学习方法较为简单,相比较数学、英语等课程来说,思想品德的学***能够通过阅读完成。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需要寻找更加新颖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思想品德学习方法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可以针对某一社会道德问题开展小型辩论活动,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总结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发现,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方法是导致初中生对思想品德学习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来说,减少思想品德学困生的数量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这不仅需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具备良好的业务素养、教学手段,更需要与学生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品德学困生的数量逐渐减少。
参考文献:
[1]张福溪.怎样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快乐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27期
[2]白晓梅.“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09期
思想品德学习计划篇2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自主学习;多媒体
中***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095-02
1 引言
在小W思想品德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究其原因,是思想品德教学在小学阶段的课程中并不是考试科目,其开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学习阶段的提高,思想品德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尤其是对于高中阶段向文科方向发展的学生而言,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小学时期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恰恰是思品课开设的初衷。
2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心智模式,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十分依赖教师和家长,更是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思维,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受到了限制。在学习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更是难以形成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只会寻求教师的帮助,一旦养成这种习惯,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难以改掉。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其他文化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在开展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通过长期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主动去学习,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属于自己的学习主见。同时,经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可以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系统性地安排好自己学习的主次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能使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模式,增强自信心,拥有好的学习品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太过重视知识灌输式的教学,而忽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刻不容缓的。
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后,在日后学习中就会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学习世界中。同时在今后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探究性地开展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作风,提升个人的品质和修养。但是小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学习不会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要急于求成,要稳步推进,这对于日后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自主学习具有积极作用。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提升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换言之就是自己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每节课前,学生提前预习所学知识,对所学知识概念有个宏观的理解,然后会带着疑难困惑去听教师所讲,节省课堂上教师对课本的解读。学生获取知识最基本的来源就是课本教材,所以可以进行分步骤预习。第一次笼统地浏览课本,对课本的概念定义有一定的记忆;第二遍时就要针对具体的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对不理解的地方加以标注,具体案例的分析是要结合第一次概念定义加以理解;第三次带着问题去再次阅读,然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作为重点进行讲解。这个过程让学生从预习中主动走进课本,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一个过程。
同时,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太完善,教师可通过开展一些灵活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其中,师生互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勇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真正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长期如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要采用引导性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的心智不成熟,处于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可塑性极大,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是一种习惯,而自主性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从这一点出发,创设趣味性强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在小学时期,受到年龄特点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对外界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借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来设置一些趣味性强、有悬念的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如在教授与保护环境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用多媒体来展示***片,利用两张意义内容完全不同的***片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一张***片上描绘的是山清水秀的小山村,而另外一张是小山村被污染过后的样子。而后向学生展开提问:“在这两张***片当中,同样是小山村,却有什么样的不同?如果让你选择一张***片作为以后生活的地方,你更愿意生活在哪里呢?”教师在创设完情境后,学生就会自主地思考探究环境问题,积极地寻求答案。
教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教会学生相关的学习方法。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身经验和阅历都十分少,尚未形成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可以及时教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这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开展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之前,需要让学生提前预习,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观看思想品德课本,了解这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为学习课本内容做铺垫。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通过这些过程让学生不断探究,一步一步地深入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逐渐探索自主学习的方法。
如在教授“我们给自己定规则”时,学生在看完课本内容后就会产生问题:班级公约是同学们共同制定的,可为什么有的同学能自觉遵守规则,而有些同学会违反规则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反问学生:有的同学是游戏时耍赖,不遵守规则;有的是教师或管理人员没看见,就不遵守规则;还有的是别人这样做了,他也这样做。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不自觉遵守规则的情况?而后学生就自身的经历做出回答,列举出事例。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当别人没有按规则做,影响到你,你是怎样想的?再想想自己有没有因为违反规则而影响别人的情况?今后该怎么做?这种层层推进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的过程。
重视家校联合 家庭教育是除了学校教育外最主要的教育阵地,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较大。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需要良好的家庭的配合,这样学生就能在学校和家中自然而然地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这需要家长和教师紧密配合,在家庭学习中营造出一种氛围。如在家中家长可以和学生一同观看教育类电视节目,在观看过程中从旁提问题,引导孩子思考,探索解决问题,同时及时反馈给教师。学生若是遇到问题,也可以积极地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也需要间接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家长也可以与学生一同学习,如头脑风暴等,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够开发学生的品德思维。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紧密结合,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大的帮助。探究知识,养成爱阅读、会阅读的好习惯,这也是培B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较好方法。
构建轻松的教学氛围,克服恐惧心理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存有一定的畏惧心理,既是一种对教师的畏惧,也是一种对教学内容的畏惧,使得他们总担心会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为了能够使学生克服这种恐惧心理,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轻松教学氛围的构建,促使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要尽量多地对学生进行表扬,而要避免用直接批评的方式对待学生。对待学生的错误既要做到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要做到让学生的自尊心不会受到伤害。所以说即便是学生做错了、回答错了,教师也要尽量给予鼓励,这样才能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小学生对于能够动手参与实践的教学内容会格外感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学生增强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教师需要尽可能多地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亲手实践来获取。比如让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教师可以不对游戏设置进行参与,让学生自己对游戏进行组织,这样学生不仅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且能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4 结语
总之,当代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一定的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使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对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乐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从中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对小学思想品德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十分的深远。因此,研究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意识,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侯之亮.高中***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
2016(02).
[2]蒋莉,李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治教学的关键[J].考试周刊,2010(29).
[3]刘志平.小学***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6(46).
[4]穆新娟.***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4).
[5]马玉芬.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文教资料,2014(06).
思想品德学习计划篇3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教学应当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也不例外。但不可否认的是思想品德课程中有一些内容是离学生的生活非常遥远的。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很好地做到将生活融入思品课,教师就要在课前准备上做好十足的准备。以初中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寻找到与初中生生活经验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素材,最好是抓住身边的热点新闻作为素材加以整改作为课堂内容的一部分,从而把课堂融入生活中去,把生活搬到讲台上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现有基础上,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利用源自生活、贴近生活的素材丰富课堂内容,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生活化,便于学生理解。
在“家庭伴我成长”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获取学生对自己家庭情况的了解的信息。这样的调查问卷是将生活导入课堂的一个很好的措施。在调查问卷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回答情况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融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此,便做到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
二、课上讲授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习得健康向上的品质,为今后获得幸福的生活而助力。因为学校的生活也是初中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要把这一目标带入到课堂中去。只有将课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很好地相联系起来,学生才会将所学知识切实地运用到生活当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利用自身课程的优势,为教学最大化地赋予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成为一个会学习、会与他人交往、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并能把握自己生活的人。这样,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才会更加有实际意义。
在讲授“走进中学”“学会学习”“学会交往”“认识自我”这几门课程时,首先可以让学生准备出一张纸,在纸上写下自己对初中生活、学习状况、人际交往以及自身性格的评价。然后再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相互交流自己和老师、家长、同学相处的技巧以及认识自己的方法。随后,可以随机抽取几名学生代表上台对刚才的自我评价以及交流情况进行汇报。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的课程内容给出几点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建议,帮助学生切实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加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积极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拥有更和谐的家庭环境并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对生活进行体会,将现有的生活、思想和思想品德教育联系在一起,建立起坚固的纽带,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在生活中改进和完善自我思想,达到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目标。
三、课下活动生活化
除了课上宝贵的时间以外,教师还应该将课后的时光利用起来,更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与学校课余生活相联系。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达到为生活服务的目的。借助学校的课余生活作为平台,可以更好地将知识渗透到生活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竞争与合作》这门课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下进行一场与课程相关的辩论赛,让学生各抒己见,最终达到深刻理解所学内容的目的。
与家庭生活相联系。家长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和家长之间要采取良好的配合措施,共同保证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与生活化。可以采用家庭反馈本更好地监督学生,使指定的学习计划更好的开展。同时,家长也要在孩子有好的表现时给予正面的表扬和肯定,以促进学习和家庭生活相联系的良性循环。
与社区活动相联系。在讲授过相关课程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活动,如,开展“模拟法庭”、去***陵园进行扫墓等活动。同时还可以利用寒假时间,鼓励学生到社区进行义务劳动,并拍照上传。对义务劳动时间达到标准或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更好地促进学生生活中思想品德的培养。
思想品德学习计划篇4
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关注国内外形势,关注国计民生,反映社会,透视生活,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我们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学习丧失信心,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甚至思想道德素质也差。他们的表现是学习兴趣淡薄,听课注意力分散,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效率低,经常不完成作业或以抄作业来应付老师检查,旧的基础知识不牢,新的知识更加听不懂、学不会,从而导致成绩下降。如果再加上引导方法不当,往往造成恶性循环,越学信心越不足,长期拖下来,就演化成“学困生”了,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现象。
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仍坚持应试教育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待这些“学困生”关注不够甚至未关注,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素质教育确立的“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做好思想品德学科“学困生”的转化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的荣誉与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教育和转化好“学困生”,是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校思想品德课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结合学校“学困生”实际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转化的方法和策略。
一、调查“学困生”产生的成因,做到有的放矢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事物发展的原因归纳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教育和转化思想品德学科“学困生”,首先要清楚“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为调查分析“学困生”产生的成因,我们专门设计了《学困生成因教师问卷调查表》、《学困生成因家长问卷调查表》、《学困生成因学生问卷调查表》等系列表格,认真求实地加以记录,对“学困生”产生成因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经过调查分析,我们总结出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内因:对思想品德课的地位、作用重视不够;缺乏学习兴趣;心理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影响等。外因: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等。
二、针对成因,采取科学的转化策略
1.端正“学困生”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决定人生。”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有正确的态度。对学生而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现在一些学生整日无所事事,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怎样学。课堂上不会记笔记,课后也不会及时巩固练习,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困生”更是如此,这与他们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关系。在学习上受到挫折或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时,往往产生学习无意义,或我不给家长学了,不给老师学了。他们认为这样会影响到老师的教学成绩而故意做对,不再听讲,不再做作业,甚至考试时故意交白卷等。没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就会失去学习的思想动力,更谈不上去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了。因此教师要努力和家长配合,教育“学困生”要明白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学困生”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身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成为祖国有用之才的需要。
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就有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学困生”普遍存在学习习惯差,自制力差的情况,教师要努力纠正其不良习惯。对那些纪律不好又无心上课,而导致学习出现困难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帮他们改掉上课不注意听讲开小差的坏习惯,上课多提问他们,多提醒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无时不在关注他们,使其明白教师的一片良苦用心,从而逐渐把课堂上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对那些由于基础差跟不上学习进度而导致的“学困生”,教师应帮助其树立信心,制定切合其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抽出时间进行预习、复习,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给予具体的帮助和及时的鼓励,使其按质保量地完成学习计划,从而逐步培养起“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考美缪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条件之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转化“学困生”关键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特点,教师要加强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用具,多给学生播放一些生动的、鲜活的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背景材料;让学生注意搜集身边感兴趣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课堂上充当时***播音员;利用组织竞赛、课堂讨论、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创设感兴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的境界。在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中,教师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对身边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充满好奇、兴趣,即使学生搜集到的时***新闻不够新颖,不具有代表性,或者对问题的探究出现错误,也要对学生予以鼓励、支持,而不能冷嘲热讽,一棒子打死,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学习兴趣。教师要本着“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知识,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觉得学习不仅仅是升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生活的需要,从而乐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挖掘“学困生”闪光点,培养其自信心
在教师们的一般观念中,“学困生”就意味着一差百差,教师往往被其不良的学习成绩蒙蔽,而看不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之听之任之,不予重视关怀,甚至放弃。殊不知“学困生”身上并非一无是处,每个“学困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的“学困生”虽然学习成绩较差,但他可能有一颗善良的心,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有对某一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也有在某一次考试中突飞猛进的情况,等等。
通过对“学困生”闪光点的挖掘、肯定、表扬,会极大地激发“学困生”生活和学习的自信,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班级多余的,自己也有值得他人学习的一面。“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学困生”有了自信,对生活和学习充满期望,激发了动机就会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外,还要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提出难易适度的要求,使“学困生”觉得这些要求不是不可逾越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学习成功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的力量,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幸福和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从而激发和挖掘出自身学习的潜能。
4.理解尊重“学困生”,给予“学困生”更多的爱
俗话说:“尊重是爱的别名。”马卡连柯也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学困生”往往内心自卑感很强,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准往往比一般学生低,容易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长期处于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状态。但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学困生”也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情感的尊重和交流,需要老师和同学更多的爱,需要善意的批评和理解。教师要学会尊重“学困生”,对他们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缺点错误多一些宽容理解,少一些电闪雷鸣的批评;当他们态度消极、心情压抑、神情忧郁时,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横加指责,要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进行沟通、交流、调节、转移。教师的这种情感给学生传递的是尊重、理解和宽容,换来的是学生内心的感激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打“组合拳”,合力转化思想品德学科“学困生”
任何一个“学困生”不会单单表现在思想品德这一个学科方面,往往表现在多个学科和思想品德素质等方面。为此,我们应积极与学校德育处及班级的任课教师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学困生”在校的思想表现以及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情况,共同配合,寻找对策,积极有效地转化“学困生”。
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我们充分利用此机会,积极与“学困生”的家长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电话联系、家长联系卡、短信联系、家校互访、家长座谈会等,使家校双方对“学困生”的情况能够及时了解,并且针对“学困生”的情况随时调整转化措施,采取更有效的策略。
四、成立思想品德学科学习兴趣小组,开展互助学习
成立思想品德学科学习兴趣小组,在每个兴趣小组内,都有1~2名“学困生”,3~5名成绩优秀学生,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对思想品德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借鉴,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共同提高进步。同时,在小组内和小组之间展开学习竞赛活动,当学习小组或个人在学习竞赛活动中有良好表现时,就给先进小组和先进个人发张特制的“表扬卡”,当一个学生或一个小组获得的表扬卡积累到一个额度时,就为该生或该组拍照一张,作为一周思想品德科学习的优胜者张贴在公布栏里,并发给作业本等予以奖励。从而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兴趣,端正“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信心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五、建立思想品德学科“学困生”成长档案袋,跟踪调查研究
为跟踪调查思想品德“学困生”的转化情况,我们对思想品德学科“学困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袋,记录“学困生”转化过程,积累“学困生”转化经验。成长档案袋记录了这些“学困生”成长转变中的点点滴滴,主要内容包括:学期初师生共同制定的本学期学生成长计划;学困原因及基本情况分析;主要转化措施;师生助学情况记录;学生本学期思想品德学科优秀作业或活动作品(其中包括一本作业、一张***画、一张剪纸、一张照片、每次单元测试试卷、自我检测练习……);教师鼓励性评价、家长意见等,其中的每一件作品都反映了“学困生”的点滴转变。
思想品德学科“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学困生”本人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的荣誉与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思想品德学科教师要重视“学困生”的转化。但是,“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单靠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各方面引起重视,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国家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坚决取消应试教育体制;教育行***部门和学校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家庭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教师要有满腔的热情,高超的智慧,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充满自信,愿意学,主动地学。我们相信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有效地转化已经产生的“学困生”,也一定会有效地防止新的“学困生”的产生。
思想品德学习计划篇5
第一,教育信息的共享性。由于网络信息技术,世界上所有的教育资源都可以拿来学习使用借鉴,有利于教育水平批判地提高发展,因此大学生和教育本身通过网络联系起来成为主体的因素构建了一座新的生活中的学校,破除了传统学校教育环境束缚,使教育资源播撒到网络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网上学校、网页、视频、软件等进行远程的教育学习,人们就能随时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教育学习的互动实效性。作为教育的主体,大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网络、QQ、电子邮件、视频、教学软件等方式更方便地与教师交流学习,探讨问题,改变了传统课堂单纯的灌输知识,教学效率不高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上课时间固定,教学内容过多,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不注意听讲,学习效率不高,造成了当前传统教学模式实效性较低的现状。网络信息充斥整个社会生活环境,那样学生在上网时就可以随时随刻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学习,灵活自由的安排学习计划,或者在上网中接触思想品德方面的信息就可能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大大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关于网络信息平台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分析
1.加强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丰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作为网络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高校首先应着力建设新的光纤校园网络、多媒体课堂、计算机室、网上***书馆和校园区域无线网络,更要注重网络上思想品德教育资源的丰富,各个院系每位教师都应建立自己特色的网络信息主页,作好思想品德教育的”引导者“角色,扩大增强网络思想品德教育平台的覆盖面和专业性;其次针对网络上思想品德教育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建立资源库、高校思想品德学习主题网站、***网站、微博、人人、博客、QQ等网络信息平台,将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时事***治宣传到网络中,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进行提供基础支持和模式的创新。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系统,做好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服务的软件支持,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氛围,增强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吸引力。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与技术人员更好的研究如何将网络与教育形成合力,开发教学应用软件,提升服务质量、影响力、覆盖范围。教师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因素,应充分发挥其作用,调动积极性并进行网络教学方式的培训,深入研究讨论网络教育的发展模式,汇聚形成专业性丰富的网络思想品德教育知识,并在学校与教师中应用扩展,学生既可以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行***方针和教学通知,也可以学习到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人格魅力,还可以广泛真实的听取学生对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师教学服务的建议,有利于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构建一种不断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系统。
2.完善网络信息平台上的教育方法,合理引导大学生网络学习交往活动
面对网络信息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运用网络优势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首要应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广泛接触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通过交流互动,汇聚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倪力亚认为,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上网意识;精选内容,组织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双向互动,针对性地开展网上教育。其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在网上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各方面信息,融合到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的组织进行教育实践,从而解决大学生的疑问,激发了学习热情又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教育;教师与学生网上的交流互动,可以掌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促成大学生独特优秀的人格魅力,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好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开展以人为本的自我教育。这样通过教师的网上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结合,大大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比如教师可以在网上电子课件、影音资料,形成自己的网络教育特色系统,学生既可以预习复习学业内容,又可以与老师在网上交流,讨论中互相学习解答疑问听取建议,与时俱进的完善教学方式改革。
3.在网络环境下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高大学生自我学习教育能力
网络社会汇聚了各种各样的复杂信息,而我国法律和思想道德规范对网络垃圾低俗信息以及上网人言行举止的制度控制还不是很健全,这就需要大学生个人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很多在校大学生面对网络纷繁复杂的信息时,有多少是能够对他们的学习、社会生活和精神思想产生助力的呢?大部分现状是:大学生被网络虚拟世界的惊奇、花花世界所吸引,主观上对网络信息判断辨别能力不足,很容易被低俗、不健康的信息所捕获,不自觉的做出不文明,甚至违法的事情,一旦思维被腐蚀并养成一种习惯将严重影响自身素质的未来发展。因此教师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宣传教育正确的知识,教会学生识别不良信息,引导他们认识分析不良信息所带来的危害和根源并自觉抵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又严于律己的自觉行动,加强自身思想品德素质修养。所以教师应该站在网络思想品德教育的先锋线上,用知识武装头脑,敏锐的预示新生事物的诞生、走向,辨别分析网络信息的优劣,结合网络的优势,因势利导的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学习教育能力。
三、结语
总之,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是现阶段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为的是提高大学生在网络中的思想品德素质,使他们行为得到锻炼,思想经受考验,运用网络的便利提升自身思想品德素质的养成,更有利于网络环境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的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网络信息平台,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品德学习计划篇6
载体
〔中***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1—0030—0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考,要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将我国在航天方面取得的成就作为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把航天员作为崇拜的明星,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运用航天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抓住我国航天工程的重要发展环节,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有关航天工程的内容。如,把“嫦娥奔月”的神话和探月工程结合起来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观看神舟飞船和嫦娥卫星发射的视频资料,同时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告诉学生航天工程以重力定律、惯性定律与能量转化定律等物理定律为理论基础,并给他们介绍一些太空育种、太空实验等技术知识,让他们感受宇宙的神奇,科学的伟大,引导他们热爱知识,热爱科学。结合历史教材中有关航天历史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科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在世界航天领域的地位;结合思想品德教材中我国在当前世界上的地位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航天工程对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巨大贡献。把航天教育资源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航天工作者在将科学理论转化为科技成果的过程中所具有的那种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与伟大的航天精神,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科学的伟大价值,知识的宝贵作用,并培养他们勤奋学习的优良品质。应用航天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不仅对纠正中学生错误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把我国航天员作为崇拜的明星
当前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人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而航天员优秀的品质正是他们急需的精神食粮。每一位航天员都经历了长期艰苦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他们不仅付出了比常人多十倍甚至百倍的汗水,而且也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考验。让学生全面了解航天员的人生经历,引导每一个学生树立自己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怎样制定训练目标;怎样安排学习、训练时间;怎样培养对工作和训练的兴趣;怎样克服外界的诱惑;怎样克服挫折等。这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中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和不同的爱好,每个人面临的突出问题也往往不一样。教师要让榜样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把我国航天员作为崇拜的明星,使其成为给予他们积极影响的典型,并鼓励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将榜样的学习落实在班级的各种活动中,落实在每一个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三、开展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思想品德学习计划篇7
关键词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策略
1 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的界定和必要性
什么是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思想品德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本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不仅停留在对知识的认识上,内化于学习主体知识结构的同时,也要形诸于外,也就是学生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思想品德学科教育在操行形成方面在学生身上展现的终极目标。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性操作练习要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自觉地行动,且这个行动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实践性操作练习的常态化。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程要求“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对初中学生而言,理论的掌握和领会倒在其次,促使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是最主要的要求。因此,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家庭作业,都有很多实践性的练习要求学生完成,这些实践性操作或练习是思想品德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发展的实现过程。因此,这些操练不能仅停留在为操练而操练,也不能停留在学生的认识形成上,而应更进一步,要实现学生的持续行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所谓常态化,包括教师教学中相关教学行动的常态化,也包括学生操作的常态化或习惯化。
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方面,最容易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掉。教师的着眼点在于课堂教学和考试的成绩上,这些完成了,那么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也有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实现课程标准的全部要求。这些都是有失偏颇的认识。这正是学生能考出优异的成绩,却不能适应社会,不会生活的重要原因,所谓的高分低能是这种情况的极端例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笔者认为,课堂只是学习要求的开始而已,后续的大量的学习是在课堂之外。
常态化的过程是否要有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以外的他人的参与?能否让学生自我形成?从教学实践上看,答案是肯定的。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人的过程,与非学校的“自我发展”相比,学生发展的秩序性更强,系统性更高。例如思想品德课,有关于与人沟通方面的,学生在笔试中都做得不错,也说得头头是道,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怯于与人沟通。学生往往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他们不认同“成绩落后的同学往往在走上社会后对老师更好”的说法,他们也很想去看望老师,但会怯场,怕坐在老师面前无话可说,怕自己的成就没有如老师所期望的,羞于面对老师。究其原因,这些学生比成绩落后的学生更少接触社会,弱于对人际关系的理解造成的(学校生活与现实生活毕竟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就需要将对学生要求的“大大方方地待人接物”付诸实施,而不是仅停留在书面上。
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也会形成大量的行为习惯,这就是行为习惯的自我形成,但这种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无序的、不必然的。只有当他们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要某种反复行动的时候,才会形成某种行为习惯。如果生活范围过窄,没有这种要求,他们就不一定会形成在将来也许是必要的行为习惯。所以学生个体自发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无法与学校教育相比拟的。
2 哪些实践性操作练习应给予常态化
不是所有的实践性操作练习都有常态化的必要,有些实践性操作也无将之常态化的可能。那么,哪些练习适于常态化呢?
2.1 实践性操作能力本身是教学目标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的目标看,学生“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只是第一层的要求,“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才是最终的目标。“理解”在课堂内是可以完成的,但“学会”不是在课堂内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一两次的训练可以达到的。
2.2 实践性操作是达到学生人格完善的良好手段
有一些实践性操作是学生成长的必要条件,有必要将之习惯化,如“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负责是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的溺爱而欠缺的,他们面对老师的批评总是认为是老师与他作对,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而这种纠正,不是一两次就可以实现学生人格的完善的,需要长期的反复的努力。
2.3 实践性操作是学生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有一些行为习惯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存保障,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依据,这一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践性操作就有将之常态化的必要。比如“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特别是灾难中逃生的技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汶川地震中有血的教训,也有令人欣慰的成功经验。这都表明只有用语言告诉学生技能是多么的苍白,逃生的实际演练是多么的重要。
3 集体行为的常态化和学生个体行为的习惯化
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于班组集体中,从更大的范围讲,生活于整个学校的集体之中,同时每一个人都是***的个体。因此,学生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可以分为集体行为的常态化和个体行为的习惯化。从学校的角度讲,集体行为的常态化有助于学生个体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有助于学校良好氛围的形成。因此,要重视学校集体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必要将思想品德课堂中对学生的教学目标上升为对学校学生整体的要求,比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集体的活动更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培养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精神。
4 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策略
学生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的意识和实践。就笔者的教学经验看,教师正确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是学生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化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
4.1 不同长度的期间规划相结合的策略
所谓常态化,其实就是对一个行为在一定时间内的持续、反复操作,一直达到目标为止。因此,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就要求有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规划。时期依目标的不同可长可短。如一个学期的规划,一个学年的规划,甚至3年的规划等。有些目标,比如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不是一个学期就可以养成的,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达到。这就有必要在教师的帮助下为学生制定一个长达3年的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可以在不同的阶段设定不同的要求和目标。
4.2 目标策略
目标策略并不是仅以完成某人行动作为目标,而是将通过某一行动要达成的效果作为目标,也是检验效果的标准。在很多时候,常去完成某个行动固然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但有时完成行动只是达成一个教育教学目标的手段而已(当然也有两者都是教育目标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将最终追求的效果作为目标,根据目标的达成情况调整教育教学的方法。例如当要求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的时候,要求学生培养起这一能力,更是通过这一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并不能因为学生每一个学习周期都会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就完事大吉,还要引导学生去完善,去提高自己。
4.3 评价策略
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的评价与其他教学评价有共同点之外,还应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采取的主体方法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出发。首先,评价中更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践性操作练习不仅受智力影响,与单纯掌握知识相对,更多地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会更为明显。其次,重视过程。实践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比最终的结果更为重要。第三,多主体参与评价。常态化过程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完成的,教师不必也不可能完全全程参与。因此,教师作为天然的评价主体,并不意味着是唯一评价主体,学习者自身、共同学习者和家长等其他与之相关者或作为参与者或作为帮助者或作为观察者都有参与评价的条件。
4.4 家校联动、社区参与策略
实践性操作不可能在学校就可以完成,家庭和社区也是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场所。如与父母的沟通能力是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参与公益活动”更多的是在社区中完成,需要社区提供条件和指导。
4.5 学生共同行动策略
个体的单独行动容易被人的惰性所吞噬,特别是意志想对薄弱的学生,最容易中断自己的持续行动。而学生集体的共同行动,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他们可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也可以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进步。
5 实践性操作练习常态化教育实践一例
笔者的最初尝试是第一次从初一开始当班主任带班的时候。笔者向学校多要了一套桌椅,放在教室的左后角,面向墙壁,上面放着夹着一些纸的文件夹。笔者向学生要求,当他们觉有挫折感的时候,就坐到后面的那个位置上去反思;当自己觉得成功的时候甚至是为自己能解出一个题而感到惊讶的时候,就到那个位置上去反思;与同学有冲突的时候,对老师不满的时候都可以去。学生觉得自己需要反思的时候,就要坐在那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下来的文字可以留着给人看,也可以自己带走。其他学生可以在纸上写下对别人反思的意见或建议。笔者把这个位置叫做“反思席”。
起初,学生不大习惯,经常需要提醒:是不是可以去那个位置去反思?笔者不断地宣传、暗示:常反思是一个成功者不可少的品质!渐渐地,到那个位置上的学生越来越多,愿意把自己所想留下来的也越来越多,愿意与他人对自己的反思进行交流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半年之后,很多学生认为,反思对他们的进步帮助很大。
一年半以后,笔者找了一个借口,将“反思席”撤掉,同时告诉学生:你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反思,特别是徜徉在校园中的时候。此后,笔者在每一次测试之后都提醒学生要进行反思。学生临近毕业的最后复习阶段,笔者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发现66.7%的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仍有不少学生愿意与同学探讨自己的反思。
笔者对最近教的一届学生,只是在七年级的第一学期反复用语言强调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至于学生是否去做,并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监控手段。等到了初三毕业的时候再做调查,仅有18.2%的学生时有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反思。
如果只从两次教学实践的比较上看,可以发现,教师的反复的强调、督促和学生的反复实践,对于学生将教学目标成功转化为日常行为的惯常“动作”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
思想品德学习计划篇8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翻转课堂也可以称之为颠倒课堂,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以及学习方式,加强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重新规划课堂教学的时间,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课堂中,增进了生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满足了学生个性化需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改革。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掌控着整个思想品德教学课堂,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长此以往,既没有取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更挫伤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此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知识转化及应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实现对资源的共享,让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将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交还学生,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至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改变以往学生需要集中在教室听课的问题。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及形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措施
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应广泛阅读书籍,通过电脑、网络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生活等诸多方面,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更多便利。
教师在具体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进行总结以及反思,认真地落实课前设计与课上实施等环节,充分发掘出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对课堂教学细节的重视,吸取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学。与此同时,一名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要懂得向他人学习长处,积极地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沟通。
随着信息平台及移动工具的应用,学生可以与众位名师***交流。此外,可以将多位教师组织起来,开展共同备课以及听课活动,对问题进行准确的诊断,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熟练地掌握翻转课堂中所应用的策略以及技巧,从而提高教师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应用翻转课堂的关键,这就要求学生提高对学习的认识。在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后,学生会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通过现代学习软件以及学习资料的应用,科学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实践活动。
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充分认识,导致学生无法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准确地筛选和获取知识,对学生的网络信息技能提出较高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时,教师应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向学生提供导学案,有利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应当具体地讲解相关的技术,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使用网络信息的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合理地规划学生的时间
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家长以及学生都缺乏对思想品德学科足够的重视。教师应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可持续性,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此外,思想品德教师应加强与其他各科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在各科教学过程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避免由于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增加学生的负担。学生应当对时间做出合理的安排,确保各个学科间不会受到干扰,一方面应当提高对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另一方面要兼顾翻转课堂的学习,不能够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而忽视其他学科的学习。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质量与效率,推动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输送思想品德端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洪卿.“翻转课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2):73-74.
[2]姜会波.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9):121.
[3]孟知武.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的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72-173.
[4]王咏梅,章迎春.生本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J].重庆与世界,2010(13):107-10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思想品德学习计划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