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高古瓷在拍卖市场上一直表现不佳。不仅成交率低下,而且成交单价远远逊色于明清瓷器。但不可否认的是,高古瓷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不乏令后人珍视的精品佳制,由陕西耀州窑烧造的青瓷,即是其中之一。本刊特请著名瓷器鉴定家黄秀纯先生,为读者详细解读耀州窑青瓷的烧造工艺,供大家在今后的收藏鉴定中借鉴。
唐代耀州瓷装饰手法单一
鉴宝:耀州窑的窑址位于何处,是何时开始烧造瓷器的?
黄秀纯:耀州窑址在今陕西铜川黄堡镇。铜川旧称同官,唐天佑年、五代后唐,以及宋代均属耀州管辖,所以用耀州为瓷器命名。烧造时间始于唐、盛于宋、终于元末明初,有7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80―90年代,考古部门对窑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现了各时代窑址、窑炉及大量的瓷片标本。
鉴宝:耀州窑在烧造的初始阶段有何特点?
黄秀纯:耀州窑在唐初始烧的品种有: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花釉、素地黑彩、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等。主要器型有盒、盅、盂、釜、盘、盏托、杯、钵、渣斗、碗、盆、罐、提梁壶、执壶、长颈瓶、双系瓶、葫芦瓶、颈瓶、灯、器盖、枕、砚、漏斗、擂钵以及埙、骆驼、马、狮、猴、狗、鸡、鸭等。
装饰手法主要有划花、印花、贴花等。划花的纹样有几何纹、云纹、动物纹和植物花卉纹等,印花纹样主要以朵花纹为多。这一时期的青瓷装饰手法单一,题材简单,主耍装饰于器物的内外。
由于青瓷的胎较致密,一般显青灰或灰白色,釉色一般青中泛白、泛黄、泛灰。有些器物在施釉前上化妆土,所以也出现了一些釉层均匀、透明度好、玻璃质感强、颜色纯正、器壁变薄、造型多样化的器物。虽不及越窑青瓷,但也堪为唐代北方青瓷的代表。 成型方法有轮制、模制、捏塑三种。圆形器一般在转盘上拉坯成型,如碗、盘、罐、钵、盆等。一般玩具类如:狮、骆驼、马等均为左右合模;小型瓷塑如鸡、鸭、猴等采用捏塑。
烧成工艺使用的是半倒焰式馒头窑,以柴为燃料。装烧用桶形匣钵,大的器物采用两个匣钵扣装烧。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大件器物有时还套烧小件器。
五代时期深受越窑影响
鉴宝:五代时期耀州窑的烧造工艺有何变化?
黄秀纯:五代耀州窑以烧青釉为主,器物造型和釉色明显受到越窑影响。此时期的器物主要为餐具、茶具和酒具。器型有益、杯、唾盂、渣斗、盏托、盏、壶、人形壶、倒装壶、罐、套盒、盆、钵、盂、短颈瓶、五管瓶、长颈瓶、盘口瓶、葫芦瓶、颈瓶、盘、碗、注碗、碟、盒、香熏、烛台、香敦、枕、拍鼓、炉、灯、擂钵、器盖、瓷塑等。典型器物花口、曲腹、外撇式圈点的特点,反映了模仿同时代金银器造型的特点。这一时期器物造型一改唐时浑圆、饱满、大气的风格,显现出精巧、秀丽、典雅的特色。
装饰题材以写实居多,人物、动物、植物花卉、几何纹应有尽有。人物有塑成人型的青瓷壶,还有攀枝婴孩,印花荷莲童子,既现实又浪漫。动物有塑成狮子造型的香熏、鱼型瓶、龟形壶盖等,亦有器内印花狐狸、仙鹤、双鱼、蝴蝶、瑞兽等。杯盏内底多贴塑有凤、鸡、鱼、摩羯、蝴蝶、兽面,造型生动,姿态各异。植物花卉最为丰富,有、莲花、牡丹、朵花、枫叶、卷草、柳条编织等,一些碗底还刻有“官”字款。
在装饰手法上。有划、剔、贴、戳、镂和捏塑等多种。其中以剔划花最为出色,它是五代耀州窑新创的一种装饰手法,因花纹立体感强,也称之为雕花。具体技法是先在胚体上刻划出花纹的轮廓,再将轮廓以外的背衬全部剔除,最后在凸起的花纹轮廓中划出阴线叶脉和花纹。
刻花则以直刀和斜刀相配合,采用一直一斜,直刀划线,斜刀剔泥,从而显现出纹样。刻剔相结合的手法更具有装饰效果,刻出纹饰线后,将花纹线条边的地子剔掉,使纹样凸显出来,施釉焙烧后浮雕感极强。此种装饰手法应是五代耀窑工匠借鉴汉代画像石和隋唐的浮雕石刻艺术创新出来的,在五代晚期的白胎青瓷中使用较多,并一直沿用到了北宋初期。
北宋刻花工艺达到巅峰
鉴宝:为何人们普遍认为耀州窑在北宋时期进入鼎盛阶段?
黄秀纯:进入北宋,耀州窑在唐、五代青瓷烧制工艺的基础上,又对泥料制备、成型工艺、制釉工艺、装饰技艺及窑炉装烧工艺诸方面进行了创新,使青瓷烧制工艺炉火纯青,进入了辉煌的鼎盛时期。所烧造的橄榄绿青釉瓷器“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击器声铿锵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不仅上供皇室,风行国内市场,还远销域外。
宋代耀州窑以烧青瓷为主,其次烧酱釉、黑釉与白釉。早期青瓷以碗居多,中期为鼎盛时期,造型主要有:碗、盘、碟、洗、钵、杯、盏、托、注子、注碗、砚、砚滴、瓷塑等。装饰上以刻花、印花最具特色,刻花刀法犀利,线条流畅。构***完美,在诸窑同类装饰之上。纹饰有缠枝莲花、、牡丹、把莲、海水游鱼、飞鹤、博古、婴戏等。装饰除刻、印花以外,有刻花、镂雕、贴塑,技法多样。晚期器物多为盘、碗、器型制作更为规整小巧,胎体变薄。装饰上印花占主导地位,纹饰布局严整。
此时期耀州青瓷的装饰手法以具有浮雕特征的刻花为主,并且开始出现与刻花风格相似的印花工艺。刻花工艺在此时已达到最高水平,被誉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
刻花工艺亦称“偏刀”,即先用刀具刻出纹样的轮廓,再在其旁用刀具斜刻,并剔掉直刻和斜刻后夹在刀痕中间的地子,使纹样突凸,施釉焙烧后呈现出花纹清晰、浓淡相同、层次分明的效果,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这一时期,印花新工艺的发明使用不仅因方便快速提高了生产功效。而且使装饰纹样更臻丰富生动,达到了同期印花工艺的最高水平。与刻印花工艺组合使用的手法还有划花、贴花、镂空捏塑等。
早期青瓷以装饰纹样居多,装饰题材以自然界和人们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景物为对象,其中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类为主。植物花卉又以牡丹、菊、莲为主,动物以龙、凤、狮、鸭、鱼、瑞兽、珍禽为主。
由于原料制备成套工艺的革新。胎泥制作加工愈发精细。此期的瓷胎质密、坚实,颗粒细小均匀。不见黑色铁点,全部呈灰白色,因此不再施化妆土。釉色都呈现出典雅深成的橄榄绿,釉面纯正温润,极富玻璃质感,被冠为“类越器”和“类余姚秘色”的美名。
北宋晚期仍以装饰纹样者居多,装饰手法以印花工艺为主,刻花工艺继续沿用,亦有先印花再用化妆土彩绘的装饰工艺。
装饰题材以植物类花卉最为习见,动物类仅次于植物,大凡水里浮游的、陆地上跑动的、空中飞翔的均有刻画。人物故事、佛道造像类、山水类、文字类比较少,几何纹往往作为托衬的边饰。植物花卉类主要有牡丹、莲花、西番莲、葵花、梅花、鸡冠花、忍冬、柳枝、竹枝、焦叶、茨菰、芦苇、石榴、 葡萄、瓜瓞、莲藕等;动物瑞兽类主要有龙、狮、鹿、虎、像、凤、孔雀、鹤、鹦鹉、喜鹊、鸭、鹅、鸿雁、鱼、摩蟹、鱼龙、海马、螺、碟、蛾等。人物类主要有婴戏中的“单婴戏牡丹”、“双赢戏梅”,人物生活纹中的“母子蹴鞠”、“戏妆男女”。佛教造像纹中的维摩诘、飞天、天王、罗汉、力士、供养人、化生人物,道教人物纹中的鹤驭仙游人物、着鹤髦人物、着华阳巾人物,外域人物中的蓄小胡须的印巴人、深目高鼻的罗马人、卷发高颧突目的黑人等。纪年文字有小盏内折枝牡丹花蕊中的“熙宁”、“大观”、“***和”三种年号纪念文字。总之,这一时期各地窑口所采用的各种装饰纹样,该窑在青瓷装饰中囊括殆尽。
晚期的瓷胎多呈现白色和浅灰色,亦有土灰色。胎土颗粒仍很均匀。胎质细密。颗粒较中期要大。釉色仍以橄榄绿为主。出现了釉色淡浅的月白色青釉瓷。成型、装烧亦沿用传统的工艺。
元代耀州青瓷少绿偏黄
鉴宝:耀州窑为何在金、元时期逐渐衰落?
黄秀纯:金代耀州窑青瓷继续发展,釉色有翠青及姜黄色,器物有碗、盘、狮形灯盏、双龙瓶等。常见纹饰有分格折枝花卉、犀牛望月、海水游鸭、莲花莲叶等,纹饰趋于简化,开光装饰使用较为普遍。因采用跌烧工艺,一部分碗、盘里心刮去一圈釉。青釉以外,月白釉出现较多,有色青灰,器型玉壶春瓶、碗、盘、盏、钵、三足炉、鸟食罐、直腹杯、唇白罐、单柄洗等。元代青瓷衰落,只烧少量碗、盘、纹饰有莲、菊、水波、钱纹等。此时大量烧造白地黑花、白釉、黑釉瓷器、有高足杯、碗、盘、碟、折沿盆、双耳颈、罐、炉、器形较大。纹饰有花鸟、枝叶、蔓草、鱼纹以及诗文。
黄堡耀州窑自唐代创烧以来,青瓷产品长盛不衰,在北方各窑厂中处于领先地位。到了元代,则发生显著变化,青瓷产品已粗朴不佳。由于始终保持着民窑的风格和传统。所以以烧造大量的民用瓷为主。而为了扩大民间用瓷的需求量。窑炉随着其烧造产品的大幅度增加,窑床、燃烧室、烟囱都相应加大,还原气氛不宜控制,青瓷釉色普遍少绿而偏黄。即“姜黄色”,传统的耀州窑青瓷釉色不复存在。再加上唐代以来数年的采掘使得后世对原材料的开采难度愈来愈大,再加上成本增高以及景德镇窑烧造的彩制瓷产品迅速崛起成为全国中心诸原因,黄堡耀州窑终于走到了辉煌历史的终点。于元末明初从衰落到最后停烧。
元代青瓷的器物造型主要有碗、盘、盆、灯盏、瓶、壶等,以碗盘的产量最大。有一种大口径、大圈足、体型硕大的“老碗”数量甚多,是关中、渭北以及北方劳动人民当时的饮食器。此时期器物造型普遍较大。胎体厚重,胎土加工粗糙不细,形成粗犷敦厚的风格。装饰题材主要有植物花卉、水族动物为主。植物花卉有莲花、蔓草。水族动物有游鱼和模塑的龙头、线纹、水波纹则作为衬托的边饰。装饰纹样亦随器型风格改变而趋向简单、粗放,不再像宋代那样精美鲜活。